立足“三好”精制小学数学微课
2021-01-11陈美玲
陈美玲
【摘要】本文阐述精制微课的三个要素,即好的选题、好的画面、好的语言,认为好的选题是精制微课的“魂”、好的语言是精制微课的“根”、好的画面是精制微课的“质”,以此编制有内涵、有吸引力、有层次性的微课。
【关键词】精制微课 好的选题 好的画面 好的语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120-04
2020年疫情期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为了贯彻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停课不停学”的工作部署,保障优质线上学习资源,提升线上学习效果,全国广大教师全力以赴,为防疫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战场上,微课更是勇挑重任,成为线上教学的重要载体,充分彰显出微课的长久生命力及发展潜力。但从各类公众号、朋友圈发出的微课视频和推文来看,不少微课质量不尽如人意。如何制作一个优质的微课呢?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涉及的研究却不多。近几年来,笔者以“小学数学微课的开发与应用”为课题,分目标、分阶段、分系列开展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结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提出精制微课,必须立足“三好”,即好的选题、好的画面、好的语言。现就此谈一谈“三好”微课的编制过程。
一、好的选题,是精制微课的“魂”
“微课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选取教学中的某一知能点采用适当的形式设计和制作的碎片化学习资源。”好的选题,是一个优质微课的灵魂,是核心。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却是艺术,我们要从选题、构思、设计、表现等维度去挖掘学生值得学、想去学、能学会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学生需求进行微课制作的构思。在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迁移发现,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微课教学。微课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研究中从以下四个切入点选题,用微课推进教学。
(一)破解“难点”,帮助理解
微课选题,可以从教学“难点”入手。有的难点问题,有些学生不能当堂解决;有的难点内容,有些学生也没有理解明白。借助微课,“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又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二次甚至多次学习的要求。”例如,六年级上册《工程问题》一课,有这样一道题:“一条道路,如果一队单独修,12天能完成;如果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完成。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在探究环节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采用假设法把工程问题转化成一般的分数问题来解。
在此基础上,聚焦核心问题“为什么假设的道路总长不同,得到的合作天数却都一样呢?”“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1÷([112]+[118])”,这是本课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有一位老师制作微课,借助几何的直观性,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让学生理解明白这一方法(见图1)。
不管假设道路总长是多少,一队每天都修总长的[112],二队每天都修总长的[118],所以两队每天修的占总长的几分之几是不变的,1里面包含几个[536],就需要修几天。因此合作的天数都一样。
如果没有线段图的帮助,那么学生的理解就有一定困难。微课中采用线段图,并动态演示为什么这样做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工程问题的优化解法,借助微课,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寻找“盲点”,填补空缺
微课选题,可以从学生认知的“盲点”入手,借助微课,说明一个问题,阐明一个道理,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六年级上册《百分率》一课,在学习中,学生常出现对出粉率、出米率等百分率的意义不理解,应用时张冠李戴,对“出粉率、出米率、出油率等能否达到100%”也模糊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稻谷、小麦远离在城市生活的孩子,他们没接触,更没有了解,这是大多孩子的认知空缺。针对这一现状,有一位老师在网上收集、筛选、剪辑资料,终将3个视频、16张图片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中播放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展现了稻谷可以碾成米、小麦可以磨成面粉、花生可以榨成油的过程。通过微课学习,学生了解了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百分率,缩短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距离,科普学生的认知空缺。
(三)聚焦“要点”,渗透思想
微课选题,可以从学生学习的“要点”入手,借助微课,渗透思想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说:“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小学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举例、画图、假设、对应、转化、数形结合、变中抓不变、等量代换、列表、化繁为简等,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取对应的思想方法制作成微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数学的学习过程更富数学意义,让问题的解决策略更具数学味儿,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提升。
例如,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感知规律的基础上,感受并体验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与价值,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互助的特点,积累数形结合思考问题的经验。有一位老师设计制作的《数与形》微课,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形中有数,数中有形,数与形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层次是回顾小学数学中的多個例子,感知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体验数形互助的特点;第三个层次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数形结合方法,积累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找准“节点”,浸润文化
微课选题,可以从学生学习内容的“节点”入手,借助微课,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走进课堂、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文化熏陶是很有必要的。因此,课堂教学应恰当运用数学史料制成微课,让学生感悟古代数学家的研究精神,激发学生研究欲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学完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后,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人是怎样记数的?》,让学生了解古人是通过打绳结计数、筹码计数(或小石块)、在木头上画道、算盘来记数的,感受不同的计数方法,感受数学的简洁。渗透数学历史文化,让学生了解相关数学发展史。在五年级学习《质数和合数》时,可以介绍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志趣。在六年级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介绍《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家是怎样研究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的;介绍从古至今的发现过程和不断精确的过程,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充满数学魅力的圆周率,丰富学生数学史方面的知识。
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却是艺术。选题精巧的微课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微课的选题一定要小,选择传统教学中不能很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从选题、构思、设计、表现等维度去挖掘学生值得学、想去学、能学会的内容。
二、好的语言,是精制微课的“根”
好的语言,是一个优质微课的本源。微课内容要聚焦一个问题,与上课逻辑不那么相似,要围绕学生的疑点、困惑展开,带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因此语言的表达要准确、严谨、精炼,富有感染力,符合学生年龄及认知规律,具有吸引力。
(一)情境促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彩的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发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例如,四年级上册《商不变的规律》一课,一位老师创编“猴王分桃”的情境作为微课内容:
盛夏的花果山美丽极了。桃树上挂满了硕大鲜红的桃子。猴王孙悟空指着桃子对小猴们说:“我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小猴们听了直叫:“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就说:“我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好吗?”小猴们听了还是嫌少,“大王,大王,再多给点吧?”猴王想了想,一拍胸脯,显示出一副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就把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这回行了吧?”小猴们高兴极了,心想:“这回我们分到的桃子就多啦。”猴王也偷偷地笑了。
引导学生观察3组除法算式:6÷3,60÷30,600÷300,并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同学们,到底每只小猴有分到更多的桃吗?”微课内容引人入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自然引出教学重点。学生在创编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深入思考,积极思辨、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进而发现商不变的规律,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二)问题促探
微课不是教材内容的电子化,也不是传统授课方式的屏上转移,而应立足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高阶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必须强化问题促探这一核心环节。例如,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不难,难的是理解特征背后的道理。微课可以重点围绕“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为什么呢?”这个核心问题展开。放手引导学生独立探究与多维理解。
【方法1】结合图示说明与理解(见图2)。
【方法2】利用符号说明与解释(如图3,见下页)。
学生紧扣3的倍数特征的本质进行探究,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方法1学生运用图画语言,利用举例法,数形结合进行解释,直观好理解,解释了为什么3的倍数的特征背后蕴藏的道理;方法2学生运用符号语言,进行抽象表达,更好地感悟符号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本质,更具一般性,抽象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归纳促思
归纳,多用于抽象事物,也指一种推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在微课中,培养归纳能力能促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进一步抽象与提升。例如,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练习课,“用小棒摆正方形,像这样摆下去,摆n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见图4)
学生先独立思考,利用彩笔标注图画,再进行探究与交流。主要呈现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把第1根小棒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从第一个正方形开始,增加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个小棒,摆n个正方形,小棒的根数就增加n个3,因此摆n个正方形,需要的小棒总数是1+3n。
【方法二】把第一个正方形的4根小棒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从第二个正方形开始,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个小棒,摆n个正方形,需要的小棒总数就是4+(n-1)×3,化简后也是1+3n。
那么,两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此时,如果仅仅停留在得到解题答案的层面上,那么就是浮于表面的浅层教学。因此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深入思考方法之间的关系,进行追问与反思:“结合方法1和方法2,说一说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学规律?”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与思考,学生感悟并归纳(见图5):固定不变的、已经确定的数直接用数字表示,变化的、不确定的量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通过抓住变与不变,只用一个式子3n+1就把摆正方形的所有情况都概括了,实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实现了从“算术”到“代数”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三、好的画面,是精制微课的“质”
好的画面,会为精制微课增色。微课制作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画面简化,设计风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這就要求微课画面要精炼问题设计;二是画面净化,这就要求简洁画面布局,图像和内容契合度高;三是画面优化,这就要求画面要为教学服务,以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
(一)简化——任务驱动,精炼问题设计
例如,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一课。这节课比较难,有一位老师简化环节,精炼问题设计,以任务驱动来串联微课。任务一是了解跑道的结构,这是理解为什么起跑线设置的前提;任务二是探索第一跑道和第二跑道相差多少米,聚焦具体数据计算比较;任务三是思考相邻的跑道相差多少米,进行方法对比,抽象出如何设置起跑线的模型。这样的微课设计,任务清晰,层层递进,不断引发学生思考,使思维不断进阶。
(二)净化——紧扣本质,简洁画面布局
净化,是指清除杂质使物体纯净。微课视频中,画面布局要合理,要有利于学生观察与理解。例如,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数学与思考》例3《等量代换》:
▲、■各代表一个数。已知▲+■=24,▲=■+■+■。求▲和■的值。
学生知道了怎么做,但更重要的是,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微课如何清晰地呈现思考过程、推理方法?简洁画面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位老师在微课中如上图布局呈现(见图6),引导学生清晰地看到:在这道题中,涉及两个未知量▲和■,这两个量存在相等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将两个量进行代换,也就是一种量代換另一种量。通过等量代换,题目中就只剩一个未知量,也就找到了解题的路径。
(三)优化——数形结合,点亮数学思维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例5:“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呈现了假设法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假设3月份的价格为具体的数值,另一种是假设3月份的价格为“1”。那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和内在联系呢?有一位老师利用微课设置问题引领——为什么无论假设的是具体量还是单位“1”,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仅仅依赖解题过程还比较抽象,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借助微课,数形结合,可以形象地解释了这个“1”不是“1元”,但可以代表是“1元”“100元”“1000元”等,“1”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不管假设3月份的价格是多少元,4月份的价格都是三月份的80%,5月份的价格都是三月份的96%。因此,5月份的价格比3月份降了4%。
优化画面,有利于学生理解(见图7)。学生由此不仅掌握了“假设”的解题策略,而且发展了思考力,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形成一般性的问题解决能力,点亮思维。有一位老师看到这个微课在课堂中的应用后,有感而发地写道:“生活涨跌寻常见,不知何解茫然然。且看名师巧指点,铺路搭桥思维通。顺藤摸瓜尝试练,推本溯源找同因。数形互助微课演,精彩纷呈满堂现。”
总之,一个好的微课应是好的选题、好的语言、好的画面三者并举。好的选题是精制微课的“魂”,好的语言是精制微课的“根”,好的画面是精制微课的“质”,三者缺一不可。微课要有内涵、题目要有吸引力、问题要有层次性,要挖掘数学本质说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只要教师用心设计与制作,简单的微课也会让教学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王润兰,曲馨,李烁.从“停课不停教”话极简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应用驱动下极简微课制作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0(5).
[2]李宏贞,陈春娜,梁小棠.小学数学微课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0(29).
(责编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