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炼铁界的“三好”工匠

2017-09-14厉飞

共产党员·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三好本钢张军

厉飞

在本溪市,提起辽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本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钢”)北营炼铁厂1号高炉作业长张军,不少人都说:“当下不是大力提倡大国工匠精神吗?依我看,这张军就是炼铁界的好工匠。”

前去采访的路上,我们想象着张军的样子:“名气这么大,怕是岁数不小了。”所以一见面,看到那张年轻阳光的面孔时,我们吃了一惊。而在采访过程中,当张军一摘下安全帽,我们又吃了一惊:年纪轻轻的他,竟已满头白发!而其原因,和将要写到的他的第一个“好”不无关系。

技术好

2000年,张军从重庆科技学院炼铁专业毕业,成为在本钢一线工作的第一批大学生工人。科班出身的张军进步很快,两年后就成为工长,第三年就成为见习作业长,并至今保持着本钢“最年轻作业长”的纪录。

成为作业长之后,张军继续广泛涉猎和工作有关的书籍。工友黄波说,不忙的时候,总能看到张军捧着一本书在看。而张军买房子时必须保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能看书的空间。这种不间断的学习,加上勤于实践,让张军具备了越来越强的业务能力。工友王振利说,只要看一眼炉渣和铁,张军就能知道高炉运行有啥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因此,张军也多次临危受命解决难题。

2007年3月,张军调任13号高炉作业长。当时共有3个高炉区,而张军所在炉区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收益竟然仅有最好的炉区的一半。容量相当,但效益差距大,肯定是技术环节存在问题,深知这一点的张军运用所学,对症下药,成绩斐然。一段时间后,其他炉区就开始有人想往13号高炉调了。

2010年,张军领受了入职以来最重大的任务:筹建3200立方米容积的高炉。虽然已工作10年,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张军还是感到压力极大:这是事关北营公司2万多人饭碗的大项目,可借鉴经验为零!作为技术攻关带头人,张军带着全厂几十位精英迎难而上,全力打拼。早7点到晚7点,是正常作息时间。那段时间,张军晚上8点到家是早的,常常累得简单吃口饭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而由于压力太大,他每每在凌晨两三点钟就会醒来。工友孙福建说,张军原来是个帅小伙,没有白头发。那几年,他带队攻关,共提出了947项工艺改造建议,并全部被采纳。超高强度用脑导致他白头发爆炸性增长。

2012年,1号高炉建成投产。高炉正式运行的那一刻,顶着几乎满头白发的张军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要知道,全国一共才有22个这么大的高炉啊!

2013年,在张军的带领下,1号高炉日产生铁超过7800吨,年产量达279万吨,名列全国第一,作业区也因此获得了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广西、北京等地的同行都特意赶来取经学习。

在此后的工作中,张军又多次展示出良好业务能力。

2016年年初,高炉顺行受阻,指标下滑,成本增加。张军带领技术人员反复分析论证,与工友奋战在第一线,终于在3月份让高炉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同年10月份,高炉出现运转不良迹象,张军诊断是“高炉布料溜槽脱落所致”,立即组织维修人员更换设备,避免了一次可能损失数百万元的重大事故。

工友耿君臣告诉我们,张军近几年有多篇炼铁论文在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还申报了实用专利两项。这两项专利的应用,不仅提高了1号高炉的工作效率,还为全厂每年节省耗材数百万元。

这业务能力,真是好到让人不由自主地点赞啊!

管理好

采访的时候,大伙都亲切地叫张军“张头”,语气里充满认可。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

张军说,管理出效益。想管理好,得以身作则。

张军家距离单位20多公里,为了安排好当天的工作,他最迟6:50就得到厂,所以,他每天6点钟起床,多年以来,天天如此。在他的带动下,1号高炉从上到下工作纪律严明,时间久了,形成了优良的工作作风。

2017年4月8日晚上近11点,有人偷盗电缆导致1号高炉停运。高炉一停就是数百万元损失,时间越久,损失越大。接到电话后,张军立刻往厂里赶,同时,通知大伙赶往厂区。让张軍很感动的是,大家没有因为时间晚而有一句怨言,纷纷自掏打车费赶了过来。风口中的铁水有1000多摄氏度,换件时在几米外都感到热烘烘的,而为了安全,张军他们必须穿上最厚的衣服。就这样,他们从头天晚上11点,一直抢修到第二天中午,创造了抢修时间的纪录。张军说,看到工人们拿工具的时候都一路小跑,真的很感动。张军可能不知道,工人们之所以能如此拼,是因为早已被张军平时的作为所感动。

该厂干部刘彤说,张军全年无休,周末能在中午下班他都很满足。大年三十,他晚上7点多才走。王振利说,看到高炉烧得不顺,张军有一次最长一个多月吃住在厂里。工友付靖波听了接着说,就是那次,张军进厂时还穿着羽绒服,可等他忙完回家时,已经穿上了半截袖。

“他自己比我们付出多,任劳任怨,我们真服。就说这次抢修,我们知道他肯定会出现在现场,和我们一起战斗,能不好好干吗?”工人们的话语朴实又感人。

想管理好,还得有胸怀。

黄波说,张军是一个很大气的人,非常注意传帮带。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张军从不会把好的经验藏着掖着,当作领先他人的“砝码”。他每周都召开例会,更多的时候就是技术培训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让新人们尽快掌握工作技巧,融入整个团队。

除了这种公开的场合,私下里他也很乐于解答新人的问题。提到张军,工友高明援第一句话就是“遇对人了”。几年前,高明援遇到难题向张军请教。张军首先毫无保留地作了解答,但之后他说:“这是我根据个人经验做的回答,不知道行不行。”过了几天,两人遇到时,张军又问他:“我说的方法,你到网上和书上查证没?”其严谨让高明援记忆深刻。通过传帮带,张军所带团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最有力的例证,莫过于张军的副作业长陈正林,已经担起了2号高炉作业长的重任。

对于张军的管理成效,到1号高炉才1年多的孙福建有着切身感受:“一到这里,我发现大家的精神状态都特别好,对未来充满希望。”

做人好

“张头曾说过,想操作好炉子,要先学会做人。”付靖波告诉记者。而张军用事实证明,他绝非只是说说。

在9号高炉任作业长的时候,由于工长的一个疏忽,酿成了大事故,当事人面临下岗。张军念叨着谁养家糊口都不容易,便站出来承担了全部责任,也因此被调离岗位,到生产科待了一段日子。

2014年10月,因一次设备事故,年仅31岁的高明援面临被开除的境遇。张军站出来和厂领导沟通,说这是难得的青年大学毕业生,应该予以保护,给他一个成长平台。最后,高明援只是被扣除了当月绩效奖。从此,高明援工作更加用心,进步很大,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付靖波说,从学校到工厂,如果遇不上好人,可能会有挫折感,甚至从此怀疑人生。从这个角度说,家在内蒙古赤峰的吕瑞忠是幸运的。上班一个多月时,家里有特殊情况必须回家。处于见习期的吕瑞忠只有1000多元工资,张军怕他手紧,掏了1000元让他路上用。

孙福建还感到1号高炉作业区很有人情味。武会军是河南驻马店农村的,父母60多岁了,想回家看看。工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回家,活就得有人顶上。但张军觉得尽孝不能等,最终准假。通过合理安排,他尽量让那些从省外农村来的工人,每年都能省亲一次。

采访快结束时,张军说有人前些日子给他打电话,愿以高几倍的薪水挖走他。他回答说:“我是本钢培养出来的,走到今天,本钢为我的失误交过上千万元学费。我这么走人,做人有问题,于公于私都讲不过去。”

说得多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道路上,张军一定能越来越好!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好本钢张军
The regulation of memory e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discharge properties of a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riven by bipolar pulse at atmospheric-pressure nitrogen
本钢矿业贾家堡矿11月份生产创新高
本钢高炉停炉操作实践
本钢北营公司小规格又添拳头产品
夯实本钢会计基础工作探析
朱拓的“三好”法宝
CO2 Capture by Vacuum Swing Adsorption Using F200 and Sorbead WS as Protective Pre-lay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