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2021-01-11施小燕
施小燕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可通过关注教学细节、联系社会生活、开展特色活动、确立教学立意等手段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1-0072-02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蕴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家庭的观念,强调培养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家国情怀的内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历史学科中有相当多的有关家国情怀的素材,无论是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成就,还是近现代探索救国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谋求国家独立与富强的志士仁人,或者是世界史中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精神,都是践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宝贵土壤。
一、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也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学艺术。我国古代科技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中华優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使学生在高度自信和自豪中树立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从而产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2.激发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凝聚奋进力量
中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但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却荆棘丛生、艰难曲折。那个列强在中国恣意横行的时代里,无数志士仁人、爱国豪杰为了拯救国民于水火而无私奉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学习历史人物的爱国事迹时,必定会对英雄豪杰们感到由衷的钦佩与敬仰,爱国情感和责任感由此被无声地激发,为祖国日益富强而奋斗的力量也逐渐凝聚。
3.增进国际视野与世界意识,有效拓展大爱情怀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中国必须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学生通过世界史的学习,一方面领略世界各国文明的丰富多彩和多元特色,理解和尊重各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顺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促进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中国方能安全;人类进步,中国才能不断走向繁荣。这样的国际视野与世界意识才是对家国的大爱。
4.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在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中,学生除了掌握主干史实外,还应知晓史实发展的来龙去脉,并由此归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掌握基本的、必要的学史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五大历史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有效满足了新课程改革对现今历史教学的要求。可见,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教育是在真正地培养“人”,培养对未来社会发展有用的“人”,而不是将人培育成只会汲取知识和考试的机器,这既是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还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要举措。
二、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路径
1.精巧关注教学细节,巧妙传递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有时候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场景渲染,不在于声情并茂的言语讲授,通过对历史细节的巧妙引领和精到处理,对家国情怀的传递也会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可以用来渗透家国情怀的内容,只要我们加强钻研、巧妙构思、细心挖掘,总能抓住那个最有利于我们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历史细节。如在教学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挖掘以下几个细节进行家国情怀教育:通过五四运动过程中的“罢课、罢工、罢市”,理解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五四运动的口号,了解五四运动实现部分目标、取得初步胜利的结果;通过游行学生火烧曹宅、痛打章宗祥的史实,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有不少教师在进行世界史教学时,对于如何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显得束手无策,其实关注细节挖掘和利用就是不错的方法。如教学部编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3课《美国内战》时,教师可以呈现内战结束后南北方停战签字的史料,利用北方联邦军队主帅格兰特将军与南方联邦军队统帅罗伯特·李签字前后的两次握手、签字过程中简单又宽容的谈判等细节引导学生认识北美大陆人民为了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表现出的理性,由此生成理性爱国、理性追求、理性爱人等理性思想。通过利用细节进行世界史教学,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效果立竿见影。
2.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感触内化家国情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历史教学要密切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指出了初中历史教学应关注学生生活这个基本问题。历史教学联系社会生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历史、检验历史、应用历史,充分发挥历史学习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挖掘、利用历史学习资源,如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历史遗址、历史照片、历史影视等,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内化家国情怀。
如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可以说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落脚点,同时,又强烈对比了近代中国满目疮痍的悲惨,反衬了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教学这课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调查搜集多样化资源,如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形成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识。这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教学方式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家国情怀培养目标在教学中的顺利实现。
3.有效开展特色活动,扎根升华家国情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要结合初中生的心智特点,避免生硬灌输和纯语言说教,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家国情怀。开展历史学习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的百家讲坛、“抗日救亡歌曲大联唱”演唱会、“我崇拜的抗日英雄的故事”故事会、“张骞出使西域”编剧等活动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学生欢迎这样的历史活动,不仅因为他们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引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这些历史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用口表达、用脑思考、与人沟通协作的过程中细致感悟,从而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对抗日志士的钦佩感等油然而生,水到渠成地形成家国情怀。
4.精心确立教学立意,明確指向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史实因为年代久远、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也比较差。此时,我们可以通过精心确定教学立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如中国古代取得了很多文明成就,特别是古代中国科技文化曾引领了世界文明,推动了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对于这些课程内容,我们在教学立意时要防止学生产生躺在历史成就上睡大觉的心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文明成就的形成过程,特别是挖掘先民的开拓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并将这种责任感转化为学习与奋斗的持续动力。这样的教学立意在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自信力的基础上,从历史责任的角度对自豪感、认同感、自信力的由来进行思考,这样的家国情怀素养无疑是理性的、全面的、专业的。
当然,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历史内容,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立意。如教学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时,如果我们的教学立意变成了引导学生了解近代中华民族的苦难,那就将历史课堂变成了诉苦大会,失去了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机会。但如果我们能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分析近代中国多灾多难的原因,感受近代中国志士仁人为民族独立与发展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并联系他们的奋斗与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关系,教育方式立刻由原来满目疮痍、欲哭无泪的悲惨画面转换为悲壮又带有生机的画面,家国情怀的教育效果也立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值得提醒的是,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确定的家国情怀培育方向,不能刻意给学生增添额外的学习负担;要精准分析学情,明确家国情怀培育目标,寻求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之间的平衡点;要通过多种方式使师生处于“共情”状态,避免出现“教师深受感动,学生无动于衷”的尴尬情况。只要我们遵从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素养成长角度出发,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再良. 浅论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J]. 考试周刊,2018(7):37.
[2] 耿霞.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2):43.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