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史料互证方法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2021-01-11赵星光
赵星光
[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出台,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其中,历史解释素养注重学生对史料的信息获取、解读与运用,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的教学为例,追本溯源,从史料出发,探索史料的信息获取、解读与运用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互证;历史解释;百家争鸣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1-0063-03
一、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必要性
广东省于2016年采用了高考全国卷,这一变化对广东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国I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中,材料型试题成为主要形式(见表1)。
综观近9年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类型的分布情况,绝大部分高考历史试题为文字材料的形式,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分析、理解、解释、运用的能力。
历史是复杂的、多元的,孤证不立。不同视角的史料,能够增强对比性,便于更深入地发现和理解问题。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史料的理解实际上并无固定,很大程度在于以何种史观或教学立意去选择和解读 [1]。因此,历史教师应注重将史料作为教学资源,回归到原始材料或著作文本中去,避免过多的中转和解释而偏离了历史本来面目。教师通过方法指导,让学生自己阅读史料,进而准确解读史料,做到史论结合,提升历史解释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对高考历史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二、史料互证,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百家争鸣》一课呈现了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以及各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但是,对诸子百家是如何“争鸣”的,没有详细展开论述。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提供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學派互相评论的史料,使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一方面能够加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的思考,另一方面能够对“百家争鸣”的现象进行历史解释。
第一组:道家与儒家互评
1.老子的思想主张及其评孔子、儒家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列传》:“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2.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评老子、道家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列传》:“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出道家、儒家的基本思想主张。
(2)根据以上材料,解释道家和儒家互评的差异。
学生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出道家和儒家的基本思想主张,难度不大。儒家所谓的“道”与道家的“道”是不同的。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先天地而生,道法自然。儒家的“道”,如钱穆所说,人道,其本则在心。人道必本于人心,如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2]。同时,根据史料,可以看出老子对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不赞同的,甚至直接否认儒家的核心思想“仁”,认为“仁”是不存在的,天地无所谓“仁”或“不仁”。老子认为孔子主张恢复到西周时期的“礼制”时代,脱离了当前的时代,是不合时宜的。孔子自己也说,“道之不行,我知之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与老子的批评稍有不同,孔子对老子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老子如龙翔于天。然而,也能够隐约看出孔子认为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是逃避现实,如神龙见首不见尾,难以捉摸。
第二组:儒家与墨家互评
1.儒家评墨家
《孟子》:“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墨家评儒家
《墨子·非儒》:“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愚其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儒家、墨家互评的观点。
(2)依据所学知识,解释儒家、墨家主张差异的原因。
课堂中,学生对“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非常不理解。其实杨子的主张是针对当时混乱的时代,他认为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独善其身,天下也就安定了,何必需要别人“拔一毛”来相助呢?孟子强烈反对墨家学说,认为墨家宣扬的“兼爱”思想,取消了社会等级差别,使社会变得混乱无序,无君无父,与禽兽无异。墨子排斥儒家学说,认为儒学是欺君惑民的邪术,繁文缛节,好为声乐,崇丧厚葬,浪费资财,不可用来教导民众,不可作为治国思想。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是双方站在不同社会阶层立场上发声。儒家站在维护等级秩序的立场上,主张维护礼乐制度,明尊卑;而墨家出身于小生产者,从社会底层的需要出发,主张“尚贤、节用、兼爱、非攻” 。
第三组:儒家与法家互评
1.法家评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