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塌渍外敷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体会
2021-01-11杨怀兴赵相雨何俊安
杨怀兴,李 玲,赵相雨,雷 欢,邓 媛,何俊安
(1.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儿科,四川 成都 610031;2.四川省眉山市中医医院,四川 眉山 620010)
毛细支气管炎是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年龄为1~6个月,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甚至进行性的呼吸困难。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肺炎[1]。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治疗包括氧疗、控制喘憋、病原治疗和免疫疗法。解除气道痉挛梗阻、改善通气功能、改善症状是治疗的关键。本病多在发病3~5天后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严重喘憋,病理改变为毛细支气管壁水肿、增厚、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分泌物排出困难,导致毛细支气管不同程度的阻塞[2]。治疗关键在于快速清除黏液,畅通气道,改善通气功能,但临床观察发现毛细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雾化和口服用药患儿都不易接受,故对治疗产生一定影响。中药塌渍外敷结合中药保留灌肠可改善毛细支气管炎(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型)患儿气道功能、促进痰液排出,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取得较好疗效。
1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儿科肺炎喘嗽的诊断标准[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痰热蕴肺型:主证为咳嗽,气促、喘憋,喉间痰鸣,或泛吐痰涎。次证为发热、烦躁,口干渴,咽赤,鼻翼扇动、或伴三凹征,或伴口唇青紫,大便干或稀薄,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指纹紫、现于风关或风气两关。
痰湿阻肺型:主证为咳嗽,痰声漉漉,大便稀。次证为低热或不发热,喘促鼻煽,食少纳呆,小便略黄,舌质淡苔润,指纹紫滞、现于气关。
2 治疗方法
中药塌渍外敷药用炙麻黄5g,杏仁8g,旋覆花9g,前胡9g,紫苏子8g,葶苈子9g,桔梗9g,甘草3g,鱼腥草10g,桑白皮10g,瓜蒌皮8g,贝母5g,海浮石12g。打粉后用大蒜汁、蜂蜜调成糊状,塌渍外敷胸背部,红外线灯烤20~30min。
中药保留灌肠药用大黄10g,厚朴15g,枳实15g,败酱草15g,秦皮15g,柴胡12g,石膏25g,乌梅15g,青蒿10g。水浓煎后取液50mL灌肠并保留10~15min,每日1~3次。
3 验案举隅
例1:陈某,男,1岁7月。因反复咳嗽、喘息1年余,复发加重7天入院。症见咳嗽,多为阵发性串咳,少痰,喘息、气促,无发热,精神尚可,饮食下降,睡眠较差,大小便正常。查咽部充血,扁桃体II°肿大,无异常分泌物。胸廓对称无畸形,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右肺明显。双侧胸膜摩擦感未触及。心前区未见异常搏动,心界正常,心率106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无亢进。辅助检查:①肺炎支原体抗体(2019-11-14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阳性(1∶160)。②胸部CT示(2019-12-07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右肺中叶、下叶节段不张,右肺上叶代偿增大,右肺中叶、下叶肺不张,右肺中间段支气管变窄,内见条索状稍高密度影;右侧胸膜腔少许积液。③胸部CT示(2019-12-29本院)右肺下叶背段局部支气管变窄,继发阻塞性不张及炎症,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小儿肌酶谱测定LDH 266.57U/L↑、HBDH 236.83U/L↑,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为肺炎喘嗽(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型)。西医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阻塞性肺不张、右侧胸腔积液、心肌损伤。两年来反复肺部感染,出现咳嗽、喘息等,住院经西医治疗后症状缓解,但咳嗽持续存在,此次入院后予扩支气管、对症支持治疗,同时予中药塌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每日1次,治疗7日后无咳嗽喘息等。复查胸部CT示右肺中下叶含气不佳,右肺下叶斑片状模糊影并其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影显示。考虑右肺中、下叶含气不佳,肺发育不良?出院后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患儿因先天肺发育不良,引起肺部反复感染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虽经西医治疗症状缓解,但不能完全康复。此次用西药结合中药塌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后,取得较好疗效。原因在于中药塌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能较好的促进肺部痰液排出,加速炎变部位吸收。针对这种伴有先天肺发育不良患儿,治疗关键在于加快痰液的排出,肺部炎症的吸收,临床单靠静脉或口服给药效果均不佳,通过中药外敷胸背部促进痰浊排出,中药保留灌肠通腑泄热,其症将迎刃而解。
例2:范某,女,2岁3月。因反复咳嗽、喘息1月余,加重1天入院。症见神清,精神欠佳,呼吸稍促,语言清晰,形体适中,自动体位,闻及咳嗽、喘息、喉间痰响之音,舌质红苔白腻,指纹紫。体格检查示T 36.3℃、P 120次/min、R 28次/min、Bp 105/87mmHg;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无异常分泌物。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三凹征(+)。甲状腺未扪及明显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胸骨无压痛,呼吸稍促,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大量哮鸣音。双侧胸膜摩擦感未触及。心前区未见异常搏动,心界正常,心率12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无亢进。血常规示WBC 12.24×109/L↑、LYMPH# 7.01×109/L↑、NEUT%36.70%↓、LYMPH% 57.30%↑、HGB 141.00g/L↑;PCT<0.020ng/mL;C反应蛋白测定(CRP)为8.2mg/L↑;呼吸道九联检示MP 阳性(+)异常。胸部DR示右肺门影浓深并右肺门上区肺纹影密集密度稍高,炎性病灶?幕状胸膜粘连。中医诊断为肺炎喘嗽(痰热蕴肺证),西医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肺炎。予对症支持西医治疗,结合中药塌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3天后咳嗽、喘息症状明显好转,再巩固治疗3天出院。
按:中药塌渍外敷能清肺化痰、活络祛瘀,改善症状。中药保留灌肠能通腑泻热,宣降肺气而平喘。两者相互配合,能很好的宣肺化痰,调气平喘。
4 讨 论
毛细支气管炎大多由于呼吸道的合胞病毒感染所引起,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直径细小的毛细支气管,表现为上皮细胞坏死和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下充血、水肿、和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从而致毛细血管管腔狭窄甚至出现堵塞,导致肺气肿和肺不张。若累及肺泡、肺泡壁及肺间质,则出现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目前治疗方案上主要包括氧疗、控制喘息、病原治疗等[3]。
毛细支气管炎属中医“肺炎喘嗽”,“哮喘”范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三脏常不足,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感受外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脏,肺气郁闭,肺失清宣肃降,水液凝聚为痰,痰滞肺络,阻于气道,致肺气上逆,发为咳喘,喉中痰鸣;若外邪入里化热,热邪炽盛,炼津为痰,痰热交结,壅于气道,痰随气逆,发为喘嗽多痰、喘息气促等。
中药塌渍可通过改善肺循环而促进肺组织中的炎性分泌物的吸收[4]。大蒜中含有的硫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大蒜还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5]。诸药外敷于背部肺部啰音明显处,可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扩张、组织充血,改善肺微循环,促进肺部炎性物质的吸收。中药保留灌肠可通过肠系膜渗透作用吸入体内而发挥药效。中医认为肠与肺相表里,故中药灌肠能通腑泻热,从而达到宣降肺气而平喘作用。中药塌渍结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