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育人”匹配城市发展,提高“市校融合”效果

2021-01-10白杨

吉林蔬菜 2021年4期
关键词:城市发展

白杨

摘 要:时代不断发展,城市科技创新中,地方本科高校是主要场所,也为国家科技创新带来极大影响。科研育人越来越成为本科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吉林市为例,深入研究“科研育人”匹配城市发展下,如何提高“市校融合”效果。

关键词:高校科研育人;市校深度融合;城市发展

1 高校“科研育人”和“市校深度融合”概述

1.1 高校“科研育人”概述

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为高校五种职责中十分关键的两种。我国许多高校基本上都十分关注科研和人才的输出,却也有一些高校将人才培养视作教学,教师将科研视作文章、课题与专著的编写,导致学校基本上都是将主要工作放在关注科研而忽略人才输出上,教师自己则注重科研而没有注重教学的情况多次出现[1]。怎样将科研和人才培养予以高度结合,构建“科研育人”的重要凝聚力,是高校人才输出需应对的新问题。在高校的科研育人中,科研为方式,育人为目的,其时代含义必须是指导学生利用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与比赛,学会各种合理的分析方式、形成优良的学术意识、培养纯洁的学风、形成高尚的科研素质[2]。

1.2 “市校深度融合”的概述

“市校深度融合”是指城市(市级政府及其所在区、县等下级政府与重要单位)和高校(大部分是指地方高校)将推动双方间的共同建设当做目的,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人才输出、科研创新等许多领域进行的、拥有清晰的合作目标、落实对策与相关举措的协作和互动[3]。

从基本特征上来看,“市校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资源整合、问题导向、互利双赢、深度合作等方面。“市校深度融合”为城市结合高校(大部分是地方高校)为了处理经济建设不够迅速、发展动力匮乏等各种问题所落实的新型发展规划,是与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相吻合的理性决定。“市校深度融合”建设在推动地区经济建设、协助城市升级过渡、改善高校办学能力与品质、构建市校利益组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2 吉林市本科高校“科研育人”匹配城市发展下“市校深度融合”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调查研究法,以吉林市的5所本科高校(东北电力大学、北华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调研对象,实地调研高校科研育人以及实施“市校深度融合”的现状,系统分析高校科研育人的现实困境、高校实施“市校深度融合”的现实问题,以及高校发展中的问题,如“科研育人”在“市校融合”。

2.1 高校“科研育人”的现实困境

2.1.1 科研育人意识亟需提高

首先是角色上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同时还需要负担科研工作、社会服务与文化继承革新的时代职责,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也出现了较大改变。然而有的教师却尚未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将育人工作整理成管理部或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职责,没有负担育人职责、安排育人事务的那种意识。

其次是目标掌握存在偏差。立德树人为高校教育宗旨,是人才培养的最终标准,唯有紧紧把握育德育心的核心目标,才可输出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然而有的教师与管理人员始终局限于“以知识传达为主”与“以考试得分为要求”的一般体系内,盲目地注重科研对教学的干预,或是在科研活动中关注技术类知识的传达而没有关注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最后是作用方面认知模糊。教师科研育人意识较差说到底是因为未明白科研育人的巨大作用,科研育人不但能协助改善教师自己的科研能力、能协助吻合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能协助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建设,更能协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养成综合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为达成祖国的百年梦想而持续付出[5]。

2.1.2 科研育人方式亟需创新

首先是育人方式与育人途径简洁化。达成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重点是营造符合学生个性成长的教育方法。然而高等教育的平民化形势和教育资源匮乏间的问题导致大部分高校还是运用了一般的人才培养方法,其中包括大班理论教学或短期科研活动等,科研育人工作根本就没有落到实处,效果十分差。另外,网络技术的迅猛进步大幅地变更了青年学生的学习模式与思考方法,一般的课堂讲解或读书活动已无法彻底符合现代化资讯传达的方法。却还是有一些教师采取一些特别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科研育人工作的先进性下降了。

其次是教育场地受到约束。高校教育场地是指在高等教育时期教师、教育对象及其他学生彼此间构建的一种以知识的创造、传达与消费当做基础,以人的成长、构建与改善当做宗旨的客观关系机制。科研育人是高校教育场所中一项特别繁杂的实践活动,重点需应对场地发展较少、场地转换无法正常进行、场地间的合作力度较小等3个问题。这是由于高校的科研能力尽管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然而以育人育德为立足点的场地开发资质不深,特别是以详细的时空为基础而采用的“客觀场地”与以网络技术当做体系的“虚拟场地”都应当持续进行优化。

2.1.3 科研育人管理亟需加强

首先是竞争体系与考评体系还有待改善。我国的科研条件在持续优化,有更多的经费开始使用到高校科研活动中来,项目间的竞争也在持续加剧。有的高校为了处理学校排名、科研数量等各个领域的负担,将行政化思维具体化科研评估指标与考评机制,盲目地提供科研效应,导致业界出现急于求成、学风不佳等问题。其次,因为学术资源安排上存在不同,各种等级的高校与能力各异的分析团队在项目招标方面具有相应的问题,使得各大高校、各个专业间科研育人能力的不同也在持续展现,对教育公平相对不利。

其次是奖惩体系与合作模式需加以完善。相关奖惩体系不但能激励各位年轻研究人士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持续改善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育人工作,还能改善学术造假等不良之风,使科研行为变得更为合规,营造优良科研育人条件。然而,现阶段有的高校只是用一些模糊文字来介绍奖惩要求或只奖不惩,造成有的教研人员在科研与育人工作中的自我标准较差,具有懈怠的心态。另外,高校内部与高校之间缺乏畅通的合作制度与合作舞台,相关行业的经验人员与年轻人才、同行间的互动难以正常进行下去。

2.2 高校实施“市校深度融合”的现实问题

2.2.1 现有办学机制限制市校融合

吉林市现阶段的高校办学制度重点包括政府出资办学,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与企业单独办学等种类。恰恰是由于在办学机制上具有一定问题,使得吉林市大部分资源难以使用至高校内。举例,吉林市许多活动没有为大学生提供一定减免,而大学文化资源也未对城市的建设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大学的文化资源相对较少,如果想让市民与大学生的需求都被达成存在较大的难度。

2.2.2 市校发展机制还未成熟

我国的市校融合发展机制是在最近这些年才获得发展的,其速度与质量也有待提升[6]。吉林市也没有健全的市校发展机制,在真正落实市校合作中没有具体的理论与体系引导。同时现阶段吉林市在宣扬市校发展机制时,基本上还是在使用一般的发展方法。城市在发展中不可将大学视为城市建设中的地区或是社区,而是应单独列出,高校必须是城市的代名词。大学生还是城市的核心居民,必须获得与其他百姓相同的待遇。然而在吉林省的实践活动中,也未获得较好地反映。

2.3 高校“科研育人”在“市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1 育人概念具有极大差异

目前吉林市高效实践育人中,很多老师的教学理念依然还是将学校学习作为主要方向,教学生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学生则跟着老师的方向进行各个学科的研究和摸索,从而充盈学生的知识和素养,这种教学概念在某种层面上限制了学生自身的思想发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将存在很大的影响,在后续的城市发展中将难以高效的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此外,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还有些高校老师将考试分数放在第一位,以此来判断学生,落实实践育人为学生测试工具,而并非是用来促使学生知识学习成长的方式,这种狭隘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将影响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实践锻炼。

2.3.2 高校科研育人能力具有某些缺陷

尤其是在科研育人活动开展方面,既要调节好校内各个部门的工作需求,同时还要做好校外企业科学衔接,各个带队老师还要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这对目前的高校管理部门将会带来极大的考验,也正是基于科研育人建设方面存在的缺陷,历来对高校科研育人时间活动的进行都存在影响,也给高校学生融入城市建设带来极大的妨碍。除了高校管理和老师的素质具有缺陷之外,学生无法准确的实行实践学习也是高校育人存在建设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由于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皆是体验类的活动,对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完全没有摄入,无法找到让学习成长的关键点,导致学生的实践和城市发展存在极大距离,对市校融合发展的实践之路具有很大的影响。

2.3.3 确保高校科研育人制度健全,让活动更好实施

目前的高校教学中,将眼光放在校内生活和环境管理中,忽略了与城市建设发展相衔接,对于科研育人工作而言,缺少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和举措,导致国内很多高校在实施科研育人教育时,都会在各个过程遇到阻碍,极大影响了实践育人活动进行的效果,也导致某些高校直接放弃科研育人实践活动的进行,致使学生在学校时就与社会脱轨,不仅对高校学生成长有碍,而且也影响城市对人才需求的掌握,极大的限制了城市的良好发展。

3 “科研育人”匹配城市发展,提高“市校融合”效果的对策建议

3.1 转变传统科研育人理念

落实市校融合发展工作,要实施新型科研育人管理理念,给学生做教学时,既要有效协调好校内部分、各老师的工作模式,还要做好科研育人沟通工作,尤其是在校外政府机构、有关企业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继而能在城市的范围内,形成良好统一的协调方案,实施具体的工作原则和方法,以保障科研育人实践活动能面向城市建设靠近。切实的工作中,首先就要确定目标任务。

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要从科研育人实践的进度出发,确定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切实落实各自的工作方向,同时还要打造一致的活动方案,用制度的实施来确保实践育人过程能更好的进行。其次,要完善管理机制。各个主体中要打造其相对的专业管理机制,针对高校科研育人工作要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还要提高各主体部门间的有效交流和关联,针对管理问题要实行切实可行的沟通,并建立完善的活动管理流程,确保高校科研育人活动能高校和有序的进行。针对科研育人活动要实行监督和优化。各个主体要共同打造监督部门,针对实践育人活动的整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管,实施纠错评估工作,让市校融合发展能落实到城市建设中,确保市校融合工作能科学合理的实行。

3.2 清晰规范高校科研育人建设核心过程

高校在进行科研育人教学中,其核心的目的是为了能呈现出学生的切实价值,给城市和社会发展奉献力量,并且也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好的培养方式。

在落实教学活动时,高校一定要让学生能了解到实践教育的主要问题,以便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首先,针对市校融合发展理念要融入进学生的学习中,给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针对科研育人教学对城市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要实行诸多形式的科研育人实践活动,采用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活动,让学生能抱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提升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技能转化率。

最后,高校科研育人活动的进行必须要老师参与其中,高校一定要提高老师的专业培训,以此为学生发展服务带来帮助。唯有确保学生在高校科研育人实践中主动进行,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以此就能在市校融合发展中让学生发挥其作用和最大价值[7]。

3.3 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建立健全市校联合科研体制机制和平台在我国执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球应对新型技术与产业改革的新环境下,市校的进一步发展是推动吉林市升级迭代,市校彼此应当稳定地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设立完善的市校联合科研体系与舞台[8]。这就需要持续优化校、院两级科研育人管理机制,将任务当做引领,设立人才队伍、科研项目、基地系统、成果转化共同促进的技术创新方法,试图利用大型科研工作来获得更多的人才、利用特色分析队伍安排科研协同开展、科研队伍稳定和科研人员流通彼此融合、科研队伍专兼职人员结合的、可长期开展的科研安排方法,進而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建立健全市校联合科研体制机制和平台。

利用体制机制的革新,在优势课程方面形成协同创新组织,构建一系列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比较凝聚与互补、在分析上具有创新精神与分析特色的交叉科研队伍。

参考文献

[1] 刘在洲.高校科研育人的内涵、特征与实践方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1(03):106-111.

[2] 谭梦媛,刘在洲.高校科研育人的构成要素与相互关系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03):27-38.

[3] 关宏莹,王东.打赢“新会战”视阈下市校融合发展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20(05):92-95.

[4] 刘雷.关于深化市校(院)合作对内江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内江科技,2019,40(09):79-80.

[5] 黄倩,龙军,沈巧珺.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分析与路径选择[J].台湾农业探索,2021(02):74-79.

[6] 王永航,高斯萌,汪怀远,陈彦广.市校融合背景下提升石油化工类专业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05):233-234.

[7] 钟玮.高校、政府、企业校地合作角色模型研究——中国特色“三螺旋”[J].特区经济,2021(07):46-50.

[8] 张国普.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校地合作发展探析——以福州工商学院为例[J].河北企业,2021(08):32-34.

猜你喜欢

城市发展
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唐山经济的影响
让文化引领城市发展
试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城市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浅谈机场净空管理与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浅谈轨道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的和谐之路
博物馆在城市旅游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全新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