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互联网+”培养小学生及其家长的担当意识
2021-01-10金鑫
金鑫
摘 要: 当下“特殊”时期,部分学生及其家长的担当意识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责任心不强、不能勇于担当,而且具有逃避心理,究其原因为家庭“示范”的缺位,学校“传递”的缺失,社会“分享”的缺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借助网络这一“神器”创新培养策略,从“平面”引导到“立体”拓展,从示范“起步”到传承“接力”,从史料“推送”到品质“滋养”,引领学生及其家长树立担当意识,并能感恩尽责,进而内化为一种自身的优秀品质,成为“特殊”时期小学德育的应急性工程。
关键词:“互联网+”;担当意识;传承“接力”;史料“推送”;品质“滋养”
有人说:“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知道,“担当意识”不仅仅是一种为小家、为大局负责的行为,更是一种个体自律和集体理性的精神,同时也是品质、道德、智慧以及能力的有机统一。但是时下学生及其家长的担当意识现状依然不太理想,尤其是在这一年多的“特殊”时期,部分小学生及其家长缺乏责任心、没有担当意识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在困难面前退缩、挫折面前恢心、学习方面被动、生活方面颓废等现象也“尴尬”存在。此时此刻,“互联网+”的参与不仅仅丰富了家校沟通方式,更重要的是拓宽了“担当意识”教育渠道,积累丰富、鲜活、立体的“担当意识”强化案例,为“特殊”时期学校德育和一线班主任提供经验。
一、聚焦话题,分析现状
(一)家庭“示范”教育的缺位
不可否认,虽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但一些成功家庭的典型经验却时时提醒我们:家长们的示范指导作用始终都是一个不容忽视、“常讲常新”的课题。尤其是当下,由于部分家庭“示范”教育的缺位,使得诸多孩子缺乏“效仿”的正向引领,缺乏责任心和担当意识的同步指导。诸如,在困难面前如何坚持、挫折面前如何坚强、抉择面前怎样保持坚定信念,在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冲突中如何坚持大局意识等品质,无不影响着孩子价值观的正确走向。因此,学生及其家长担当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家庭开始。
(二)学校“传递”途径的缺失
无疑,除了家庭之外,学校也是小学生及其家长担当意识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良好的学习品质、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对周围环境的爱护以及对家庭和谐的维护等方面。然而由于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过度重视文化课而忽视了德育途径的开辟,只重視学校的单向灌注,忽视与家庭示范的“对接”,忽视了对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导致相当一部学生“智商”正常而“德商”失常。因为“德商”就包括宽容与仁爱、自信与自律、责任与担当等优秀因子,如此,学生及其家长担当意识的培养,学校这个“传递”途径不可或缺。
(三)社会“分享”链接的缺席
家庭、学校、社会始终是三个不可分割的合作“共同体”。农村孩子从小就从长辈们的言行举止中效仿了一些“担当意识”的优秀因子,比如承担责任的意识、面对困难的勇气以及在挫折面前的坚强等。当这些优秀因子伴随着学生来到学校,通过课堂上相关理论的灌输以及自己的耳濡目染,担当意识“种子”开始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如果这些优秀因子能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得以分享和呵护,那么结果势必非常乐观。而恰恰因为社会上部分人的不当行为导致了这一“分享”链接的缺席,使得小学生心中刚刚萌发的责任之“火”被熄灭。因此,担当意识的培养,社会这个“链接”点至关重要。
二、借助“互联网+”,创新培养策略
(一)借助网络:从“平面”引导到“立体”拓展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下学生及其家长的责任担当意识情况不容乐观:在这一年多的“特殊”时期内,部分农村孩子和家长简单地认为,病例一般发生在人流密集的大城市,不会传染到农村这个“山高水远”的地方。他们不但不遵守防护规则,而且成天扎堆聊天、聚会、组织娱乐活动……这种种行为都是成年人“担当意识”缺位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孩子效仿的负面“教材”。当然,这其中既有家长“言传身教”之责任,也有学生自身责任心欠缺的问题。如此下去,对学生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因此,我们不妨借助“互联网+”提供的这个新平台,对农村学生和家长进行“平面”指导,并以此起到“立体”拓展的效应。
比如,在“特殊”时期,我们可以依托“互联网+”在家长群中发布《致家长的一封信》,就做好学生健康状况监测、线上教学、心态调整、责任担当、社交安全距离、错峰上学、自我保护等安全问题,向全体家长发出呼吁和建议。之后家长第一时间的回复就收获了很多有价值的评论:“生命安全大于天。”“我们家长首先做好自我防护,然后才能言传身教。”实践证明,智慧教育云平台、智能数字化、朋友圈、微信群、班级QQ群、博客等网络平台为强化农村学生及其家长担当意识“保驾护航”,使得这种良好品质得以快速传播,被更多的人群所知晓并效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其丰富的资源和快捷传播等优势作用大家有目共睹。这样,就使得农村孩子在父辈们的引领下效仿的圈子渐广,责任意识渐强,担当行为渐多,逐渐形成一种正向价值观走向。如此,我们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家访、家长会等单一的交流方式,要充分依托“互联网+”这个方便、高效、具有时代感的新平台。如此,家校之间可以全面随时随地、高效快捷地进行“隔空交流”,家校之间快节奏、高质量、立体式的互动美好愿景也会得以实现。
(二)借助平台:从示范“起步”到传承“接力”
借助“互联网+”,拓宽了家校共育途径,丰富了农村学生及其家长担当意识培养的内容,促使家长“规范”了言行,引领孩子感悟责任心的重要、体验担当意识的美好。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将对孩子担当意识的正面示范和引导以各种形式进行“传递”和“分享”。如此,可以让“担当意识”之优秀因子传播得更快,让“勇于担当”的种子落地生根,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受到教育和启发,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责任、勇气、担当等价值观的正向传递。
比如,家长可以将自己和孩子做家务的照片上传到班级群,还可以上传孩子劳动和自己制作风筝的照片,获得了不少点赞;同时,不妨鼓励孩子在班级微信群中晒一晒自己在参加農事活动的微视频;还可以利用“配音秀”“朗诵汇”“演讲与口才”等手机软件,制作有关“责任与担当”内容的朗诵、演讲类作品;利用彩视、美篇、抖音、快手等软件,表现丰富多彩的家庭、户外亲子活动,以“宣传员”的身份,普及“责任与担当”方面的相关知识,于不经意间在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田播撒“担当精神”的种子,引领学生及其家长不仅仅要做“担当意识”的实践者,更要做传递“担当精神”的传播者,感恩尽责,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共同努力。
因此,责任与义务,担当与勇气等优秀品质的形成以及良好氛围的营造,既需要家庭的引领与熏陶,也需要学校的巩固与传递,更需要平台的分享与接力,方能让“勇于担当”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小学生心田。如此,“互联网+”“全覆盖、高效率、大面积”之优势作用,有利于播撒担当意识,有利于拓宽育人版图,更有利于加快育人速度;如此,通过“互联网+”不仅仅拓宽了“担当教育”的渠道,也拓宽了“特殊”时期家校共育的路子,由此实现了从言语说教到情境渗透、单项灌注到多元互动的“华丽转身”。
(三)借助媒体:从案例“推送”到品质“滋养”
无可厚非,“互联网+”是学生及其家长担当意识培养的重要参与者、支持者和传递者。因此,关于小学生责任意识的激活、担当意识的践行以及品性的纯朴和道德提升方面的典型实例,都可以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得以展示、得以传递和分享,成为一种正向的力量参与到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实例丰富多彩,重真实、重渗透、重价值观走向;这样的滋养随时随地,“重情义、重激励、重锻造”,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担当意识”培养新时空。
比如,教师在微信群里推送《担当责任不可或缺》《让每一个孩子们都成为有担当的人》《家长:如果你有担当意识,那么孩子就有担当勇气》等 为主题的美文,面对这样富有激励、影响的刷屏现象,来自家长的回复和点赞也“有情有义”:“不错,作为成年人,我们首先应该是孩子‘担当意识’的引路人”……还可以分享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担当”的意义。如此,面对这些美文的刷屏,在案例的引领下,学生、家长的思想品质得以滋养、道德情感得以纯朴、内心世界会为之感染并与之“强烈共振”。因此,“互联网+”,不仅仅是美文和案例的“推送”平台,而应该是学生和家长担当意识的“内化”之地,更应该是师生、家长心灵得以纯化的必经之路。
因此,“特殊”时期面对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我们调整心态勇敢面对,需要“教师及时将‘危机教育’转换为‘责任担当’教育。”显然,这样的案例选择直指学生担当的意识,直指生命建设的纯朴,直指其精神世界的重构。对于“萌芽”状态的小学生而言,借助“互联网+”推送的“精神钙质”,他们的精神世界会愈加丰富;对处于引领状态的家长来说,“互联网+”所推送的案例则为他们“担当意识”的坚持打开精神版图。因此,无论在任何“特殊”时期,只要有“互联网+”的助力,只要我们心中有“担当意识”因子的存在,有建设美好世界的理想信念存在,就会构建一种融技术、责任、人文为一体的德育新时空。
参考文献:
[1]王振嘉.小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启蒙培养[J].中华少年,2020(08):80+82.
[2]张楚然.知行合一,培育中小学生责任感[J].中国德育,2020(11):22.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特殊’时期依托‘互联网+’强化农村学生及其家长担当意识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