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2021-01-10李红岩
李红岩
摘 要: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入任务驱动模式,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投入任务解决之中,能促进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从明晰目标、创设情境以及实施任务等角度阐述任务驱动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任务驱动;策略
教师要构建真实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任务、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活动的方法指导,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融入自己的认知基础与学习经验,借助于自学、协作等方式去完成任务,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探究能力的提升。
一、明晰目标,合理设计任务
教师要精心研读课标、深入分析内容、准确把握学情,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融合起来,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教师要秉持“以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个体差异,确定“最近发展区”,营造一个与实际问题相关联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解除学习疑惑,提升他们学习的动机,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任务探索之中,尝试去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任务的制定要紧密联系目标,突出重点难点,能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形成系统的知识。教师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任务,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任务,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鲁教版必修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为例,总的任务为:探寻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子任务包括: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
任务的形式多样,除知识型任务之外,还有体验型、探索性、模拟型、学习型任务。知识型任务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完成导学案;体验型任务需要学生亲自参加活动,要扮演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环保主义者、农民等不同角色;探究型任务,是学生通过翻转课堂、微信、钉钉等方式自主学习任务,主动探究知识;模拟型任务是学生运用日常生活的设备构建模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教师将任务呈现给学生,也可以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
以鲁教版必修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课为例,教者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说说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该采取的行动。学生从政府的角度出发,阅读全球在环境和发展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并说说针对21世纪议程,我国政府所采取的主要行动措施。学生从企业家的角度出发,积极推广清洁生产,生产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积极推广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学生从中学生的角度,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二、创设情境,合理设计任务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影音的播放、趣味游戏的开展、历史资料的呈现等,情境要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与社会热点内容相联系,信息要准确、问题要合理。以鲁教版必修二“人口迁移”为例,教者呈现放假高速公路两侧车流量的对比、春节前农民工返乡等图片,提出问题:这几幅图反映的是一个怎样的现象?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教者以直观的图片,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让他们被数量大、人口多、时间短的中国特殊人口迁移现象所震撼,能吸引他们融入人口迁移原因的探究之中。
情境的创设能制造悬念,能调动学生探求任务的兴趣,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以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课为例,教者以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上海30年城市发生的巨变,再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衡量城市化的標志是什么?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意义?城市化动力机制是什么?教师以情境的创设引出探索求知的任务,让学生去思考、归纳,能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的设计要遵循启发性的原则,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他们能主动融入问题探索与解决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障碍,能提升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营造浓烈学习的氛围,促进他们知识的习得、经验的积累。任务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教师要考虑学生认知基础的情况下,设计由浅入深的任务,引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顺利地解决各阶段的任务,从而能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任务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多层次问题,让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习得,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品德的培养,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掘、个性特长的展示、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设计多类型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学会地理做事、学会地理生存,能获得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任务要新颖有趣,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实施任务,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的和谐统一,能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索求知给予恰当指导,让他们通过小组协作、角色扮演等方式与手段助学,能促进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以鲁教版必修二“农业生产和地理环境”一课为例,学生在探索农业生活活动的相关因素时,教者与学生互动交流,提出问题:华南的双季稻种植、上海郊区的乳畜业、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黑龙江大豆生产等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热量、市场、良种、机械、交通、土壤等因素对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教者结合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材料,让学生分析它具有哪些区位优势?学生围绕探索学习的任务,从自然条件(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水陆交通便利,国内外市场广阔、当地政府政策支持、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农业技术条件(20世纪80年代解决了冬暖大棚生产夏季蔬菜的技术难题)等方面阐述它的优势。
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既能推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也能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升,促进知识与技能的顺利转化。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能在多样的活动中积极参与、提升技能,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以鲁教版必修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课为例,教者呈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以及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教者以情境引出学生探索“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探究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时,小组学生结合图片、数据、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等三种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学生通过对石漠化地区景观、资料的分析,通过分组讨论,总结石漠化定义、危害、发生地区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在探究“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这一任务时,教者呈现世界十大公害事件的图片,提出问题:什么是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为灾害?学生结合教材,讨论交流,列举我国的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为灾害的例子,对土壤、水体污染灾害产生了深入地认识。
总而言之,教师要将任务驱动模式融入地理教学中,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调动学生参与任务探索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让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07):57-59.
[2]朱永杰,冯建成.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0(24):153-154.
[3]韩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为例[J].地理教学,2015(1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