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调查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21-01-09陈飞宇陈红江世艳
陈飞宇 陈红 江世艳
摘要创新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对大学生及高等学校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培养经管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教学基础展开了思考,从实践选题、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对社会调查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探索,以期对经管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培养有所贡献。
关键词 研究创新 经管类学生 社会调查实践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2.043
ResearchontheTeachingModeofSocialInvestigationPracticeCourseforthe CultivationofResearchandInnovationAbility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tudents
CHEN Feiyu[1], CHEN Hong[2], JIANG Shiyan[1]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Xuzhou,Jiangsu221116;[2]School of Busines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000)
AbstractTheacquisitionandimprovementofinnovationabilityisofgreatsignificancetocollegestudentsandcolleges. In this study, the teaching basis of cultivating th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is consider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social survey practice course is explor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practice topic selection,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design,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Keywordsresearch and innovati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social investigation practice; teaching mode reform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培养具有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结果体现,也是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研究和实践表明,创新教育的基础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教学对经管类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社会调查研究人才。我国社会当前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国家建设涌出不断成果的同时,社会重大问题也屡见不鲜。不管是社会建设还是企业管理,都急需对社会问题具有根本判断,以及能做出创造性决策的高层次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提炼出海量数据的关键内容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即系统并有针对性地收集经验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还是大数据的消化,都迫切需要相关人才具备调查实践和创新能力。[1]
实践教学对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社会调查实践技术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在获取中受到该学科静态化、内卷化与封闭化的限制,将社会调查研究寓于实践之中是突破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2]实践教学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与实践性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刺激与推动力。它可以结合该课程的理论知识、间接经验以及抽象思维与实践活动、直接经验以及形象思维,从而使得社会调查方法真正为经管类专业人才所掌握。
2社会实践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外经管类社会实践课程的地位与现状:首先,课程具有普及性。在发展较为领先的地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作为一门基础性、交叉性学科,是对现实问题和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技术,并将该学科设置为大学教育通识课程。其次,课程具有基础性。社会调查研究是社会实践课程的重要方式,也是社科类学科共同的方法论基础,社会实践课程已成为发达国家不同社科类学科自我改善及理论交叉的基础。另外,课程具有实践性。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研究方法,启发研究思路,并能自主去开展研究活动。在国外,该课程较好地体现了科研性与实践性,囊括了大量的研究方法,并且在社会调查研究授课过程中很看重科学研究的传授,使得学生通过不断地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创新成果。[3]
国内经管类社会实践课程的现状与问题:首先,教学方式呈现静态化趋势。我国同类课程具有較长的教学周期形成固化的观念,教学方式沿用前人以及过去的思想,同时相关条件的限制导致理论脱轨不契合于与实际,知识与实践断层,传授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其次,学科呈现内卷化趋势。作为兼具各学科知识体系为一体的研究方法仅仅自成一派,与相关学科中的同类课程不存在跨学科交流,导致本质为方法的课程具有浓厚的孤立学科意味,学科研究逐渐呈现出较强的内部化趋势。另外,课程呈现封闭化趋势。[4]自国内社科类学科重建以来,该课程缺乏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其作为基础课程的角色未得到体现。
3教学模式改革
3.1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经济管理学院长期以来较为重视本科学生研究创新能力培养,采取了专业实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毕业设计、专业前沿讲座等系统、全面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来培养本科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然而在教学操作上仍存在以下问题:
选题有待聚焦。专业实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的研究主题确定是学习者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平台,影响调查的发展和方向,主题是否真正具有创新,以及是否现实可行决定社会调查能否实现研究价值。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特征明显,对社会重大、前沿问题缺乏关注,因此不能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主题,往往不能理解到问题的深层原因,造成研究主题不够聚焦,难以现实展开。[5]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经管类专业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欠缺,仅仅止步于问题表面。
教学实施联系度有待强化。该课程的步骤通常是“提出主题——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论——对策建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各个步骤存在一定分离性,往往缺乏实时的沟通渠道,学习者通常分离地完成每一步骤的研究目标,前期设想和后续实施方案缺少联系。存在学习者忽视基础工作的现象,如对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收集不够重视,造成后续问卷设计环节弊端显现,从而难以达到调研目标,增加问卷分析的负担。同时由于未能完全掌握数据分析方法,止步于对获得数据的简单的数理统计,研究成果的创新性要求难以达到。[6]为减少甚至避免这一现象,教学过程的实施联系度亟待强化。
教学反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尽管该课程教学模式逐渐由内部走向交流,然而过去的教学模式过于看重秩序感与纪律性,对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造成障碍。[7]目前导师传授、纠偏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造成学习者过于依赖导师,仅仅是被动吸收。相应地,导师对学习者的掌握情况也缺少了解。为进一步完善反馈机制进行改革,可设置翻转课堂,增加各步骤的联系度,以达到强化系统关联性的目的。
3.2改革与实施思路
社会实践调查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接触科研创新学习的重要实践环节,目的是锻炼学习者对实践调查的目的、范围、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强化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思考、分析及提炼的技能,是提升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提供重要课程环节。[8]社会实践调查课程以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为平台,[9]以专业实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毕业设计、专业前沿讲座等为课程载体,全方位系统性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主要改革与实施思路为(见图1)。

实践选题的本质探究遵循宏观-微观、局部-整体、浅-深的递进思路。对选题方向的训练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前沿领域的多角度实践;二是研究领域的多源头深入;三是关键问题的多元化需求。主题选择不仅要使调查技术得到训练,更要响应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密切把握当代研究的重要领域,选题不仅要具备前瞻性、创新性,同时要考虑学生参与的契合度,从而保证实践结果的有效度。
教学使用方法应该避免单一化,根据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属性、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开展点拨式、开放式和平等式的教学形式,应用结合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知识”讲座,主导授课与开放研讨的授课方式,多元化引入,高效地结合校内外相关资源,突破地域、学科以及年级的限制,帮助学习者获得条理清晰、理性、辩证的系统思维意识。
教学整体形成横纵互通的设计,横向主要指前文所述的教学内容组织,纵向则是指教学过程的安排,具体按照“实践选题——前期准备——实施调研——中期检查——后期深化”五个步骤,将以往的三步骤进行丰富。在这一过程中,为保证社会调查的精度和深度,前期准备和中期检查两步骤是在调查分析基础上的补充部分。正式调研开展之前应先进行前期准备,首先要进行文献回顾和前人资料的收集整理,其次要确定调查的范围、主题、预期采用的技术等,而后设计调查大纲及正式的调查问卷。并借助头脑风暴,专家咨询等环节,对调研工具进行不断完善,为实施调研做好准备工作。中期检查是通过实际调研过程中确定的问题解决目标,搜索国内外相关案例,从中提炼出与所研究关联度较高并能加以引用、参考的思想、技术与设计,是培养学生社会调查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10]
横向方面主要是按照集中授课——专题讲座——田野调查——对话反馈四个角度进行设计。集中授课主要根据主题确定、调研技术、成果报告等方面进行,为学习者提供各个阶段学习内容的讲解及注意事项。专题讲座是邀请校内外专家及教师进行与主题相关的讲座,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讲授模式按照鞭辟入里、由宏观到微观、由通识到专业的模式。安排课内、外教的学内容按照整体化流程,保证每个步骤都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组织学生中期、终期汇报,通过互动和修正,及时纠正存在偏差的学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程度,并提醒学生适时对遗漏项目开展补充调研,进而保证教学目的优质高效地实现。
3.3应用实践: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调查实践是非线性教育,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专业以及社会发展的认识,然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的参与度往往不高,[11]经过前文所述三个思路的改革,探索并实施对经管类学生真正有效的模式。通过考核实践课程成果倒逼学生参与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是学生与教师反馈沟通的良好渠道。建立社会调查实践的考核指标体系,比如对所形成的报告进行评价,通过鼓励学生成果参加学科大学生竞赛,指导其完成論文写作投稿高水平期刊等方式。在进行评价时应该将导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比如制定研究计划,执行计划行动力,以及形成的书面成果。
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社会调查的趣味与魅力,从实践中把握所学知识。[12]将社会调查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调动其参与热情,促进形成研究创新能力。[1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不仅校内专业导师要沿革新思路,校外专家在开展讲座时也应注意授课的具体形式,保证学生得到全过程辅导,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达到实践目的。
4结论
大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将是其受益一生的能力培养。充分运用实验教学的自然科学人才培养思维,系统地设计该课程实践路径与模式,从而摆脱单纯专业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局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与融汇,是打造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社会实践调查课程是提高学生研究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从实践选题、教学方法、整体设计三个方面对社会调查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并强化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通讯作者:陈飞宇
基金项目:2020年中国矿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经管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调查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索”(2020YB36);2021年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项目“中国矿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50221408)
參考文献
[1]刘宇,虞鑫,许弘智.“双创”背景下创新教育的实践、效果与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175(11):108-114.
[2]赵延东,张娟娟,薛姝.我国科技政策研究中社会调查方法应用的回顾[J].科学学研究,2017,35(001):16-24.
[3]任莉颖.美国政治研究中的抽样调查方法[J].美国研究,2020,34(3): 84-106+7.
[4]张昭俊.“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05):98-100.
[5]郭卉,韩婷,黄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最有效的本土化大学生科研学习形式——基于三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J].高教探索, 2018,177(01):5-10.
[6]陶金国,张妍,廖莉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3):104-112.
[7]朱道立,王康乐,陈佩林,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优良学风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02):328-333.
[8]高翯,赵宏宇,谭亮.系统思维融合的社会综合调查研究课程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16(20):144-146+149.
[9]徐晓军,郑伦楚,彭扬帆.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中的实验教学设计[J].教学研究,2014,37(2):99-103.
[10]白宇.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J].新商务周刊,2018,000(019):281.
[11]孙国臣.关于高校学院制建设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002):145-147.
[12]杨飏.基于CDIO理念的《社会调查方法》教学改革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9):98-99.
[13]韩振华,温静.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000(0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