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针结合揿针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2021-01-08王旭燕张泽豪白慧梅
王旭燕,张泽豪,白慧梅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针灸部,天津)
0 引言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抑的一种病症[1]。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由于膈肌受到各种理化刺激后,膈神经接收到异常兴奋信号,而产生难以自抑的阵发性痉挛。顽固性呃逆则为呃逆持续时间在48 h以上或间歇性发作持续数天或数月,且通过各种方法治疗后,无明显缓解的病症,顽固性呃逆不仅影响患者的进食、睡眠,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者还会还会造成患者心情烦躁、精神萎靡和疲乏等症状。相比口服药物治疗出现无效、不良反应或给药受限的不足,体针联合揿针则体现了疗效好、副作用少且易操作的优势。笔者在跟师白慧梅主任医师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体针联合揿针的针刺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收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副作用少、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操作简单安全,现报道如下。
1 补肾宁心安神
白师认为顽固性呃逆总属气机逆乱动膈,但其根本在于肾不纳气,与心、脑密切相关。《灵枢》言:“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医方考》中也指出呃逆与下焦气机不畅有关。肾属下焦,其气宜升。顽固性呃逆之所以与肾有关,主要在于肾为先天之本,主纳气,肾摄纳功能失司则气机逆乱,导致呃逆的发生。《灵枢》言:“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下膈,络小肠。”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失主,则会影响到五脏六腑,累及到胃则会引起胃的气机逆乱动膈,从而导致呃逆。此外,心与肾为水火既济的关系,肾气不能摄纳,必然影响到心气下降功能的发挥,二者相互影响造成三焦气机不畅,则发呃逆。同时心主神志的功能减退,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使得呃逆的病程迁延难愈。基于此种认识,白师在针对顽固性呃逆的患者,则采用补肾宁心安神的方法,选取百会、神门、涌泉、三阴交四穴。
2 经验取穴
经验取穴膻中、膈俞、攒竹、中脘、足三里、内关六穴。呃逆病位在膈,故取气会穴膻中以理气降逆止呃,同时此穴也为局部经验取穴。膈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为局部取穴,与膻中共用为前后配穴,共同作用于膈肌,膈俞穴又为八会穴之血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同治可达到和血调气,降逆止呃的目的。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也属于经验取穴,针刺攒竹穴可行气降气,疏泄膀胱之气以达到调理三焦气机的作用;现代解剖学表明攒竹穴下是面神经和滑车神经的分支,针此穴可抑制迷走神经,从而缓解膈肌痉挛[2]。中脘穴属任脉穴,为局部取穴、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为手太阴、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交会穴,可治疗一切腑病,尤擅治疗胃脘部的疾患,具有调畅中焦气机之效。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下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合治内府”,故可和胃降逆,调理脏腑气机,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可以双向调节胃肠功能,调节内脏自主神经,从而作用于膈肌,使痉挛的膈肌恢复正常[3]。内关穴是四总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通阴维脉,“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和“心胸内关谋”均指出了内关穴治疗胃部疾病的特殊疗效,故针刺内关穴可以和胃降逆止呃,同时内关穴也可以下降心气,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和烦躁情绪。
3 揿针疗法
揿针属于皮内针、埋针法,鉴于其针具较小,故可较长时间地在皮内或皮下的腧穴固定,属于浅刺法的范畴。由于皮部在人体最外层,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连通人体的经络气血,是机体卫外的保护屏障,故可抵御外邪、反映疾病,因而揿针埋针能够通过对皮部的浅刺激,间接影响到经络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揿针发挥了针刺疗效的持续性[4],可以使穴位受到柔和而持久的良性刺激,不断激发经气的运行[5],振奋人体的阳气,增强人体的卫气,通畅人体三焦气机,从而达到补肾宁心,和胃降逆止呃的目的。此外,揿针在埋针治疗期间,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且操作简便安全、疼痛感较小,具有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的双重功效。
4 验案举隅
患者孙某,男,81岁,退休人员。主诉:间断呃逆5 d,伴随语蹇、右侧肢体活动不利。病史:患者素有“脑梗死”病史2年,经过对症神经营养支持治疗后遗有语言不利和右侧肢体活动不利的后遗症;患家属者叙述患者本人5 d前于情绪激动后出现间断性呃逆,刚开始喝热水可稍缓解,后则无效,且影响夜间睡眠,曾于多方治疗后效不佳。刻下症见:患者语言蹇涩,呃逆频发,呃声连连,声短而频,夜间更甚,影响睡眠,焦虑,纳尚可,夜寐欠安,大便稍干,小便可。体格检查: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舌质紫暗,苔白,脉弦细。既往: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17余年,冠心病病史3余年。西医诊断:膈肌痉挛。中医诊断:顽固性呃逆。证型:心肾气虚。治疗宜补肾宁心降气,和胃降逆止呃。操作:取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0.40 mm的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百会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施行平补平泻手法;涌泉穴、神门穴、三阴交穴、内关穴施行补法操作;攒竹穴、膻中穴、膈俞穴施行泻法操作。诸穴得气后施行相应的手法30 s后将神灯照于胃脘部,留针40 min,于起针后将揿针(日本清铃,0.2 mm×1.5 mm)分别刺入攒竹穴、膻中穴、膈俞穴、涌泉穴四穴,嘱患者每日将揿针自行按压5~6次,按压前需屏住呼吸,以出现酸、麻、胀、痛或放射感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隔日一换。并嘱其规律自己的生活作息,平稳自己的情绪,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呃逆偶尔发作,且程度大大减轻。
按:患者年迈,呃逆病发于中风之后,且与情绪有关,发病后患者焦虑、紧张,频发呃逆,结合其舌质紫暗,苔白,脉弦细。故可诊断为顽固性呃逆之心肾气虚证。针刺涌泉穴可以补益肾气,引肾气下行;针刺百会、神门、三阴交、内关可宁心安神,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睡眠状况;针刺中脘、足三里可以调理中焦气机,和胃降逆止呃;针刺攒竹、膻中、膈俞缓解膈肌痉挛以止呃。诸穴合用,整体调治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5 小结
呃逆为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膈肌痉挛,现代医学认为顽固性呃逆的发病机制与传入支、反射中枢以及传出支的神经反射有关[6]。而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产生的机制主要与中枢神经及其所支配的周围神经功能受损有关[7]。谭瑛[8]也利用揿针埋针治疗卒中后的顽固性呃逆,其总有效率在96.7%。中医则认为呃逆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和、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关键病机则为胃失和降,气机逆乱动膈。现代医学针对顽固性呃逆仍然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白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补肾宁心安神、和胃降逆止呃以治疗顽固性呃逆的针刺疗法。在缓解顽固性呃逆的发作次数、发作时间以及发作程度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整体免疫力,改善了患者的精神状态,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揿针操作简便安全,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为我们今后治疗顽固性呃逆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切实可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