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逻辑理路及路径
2021-01-08杨玥
杨玥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职业院校的国际化水平不仅取决于交换生、留学生、外籍教师的数量或举办国际大型会议次数的多少,而更是应通过国际化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衡量。为此,职业院校要通过建立区域联盟、产教联盟等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要求职业院校的管理者要具有国际化视野,选择适宜的合作对象,走强强联合之路,加快提高教育开放层次。鉴于职业教育国际化过程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仅靠政府和职业院校推进,很难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人才,只有协同国内外各类资源,走多元主体协同的道路才是最佳行动方案。2016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学校、社会力量权责明确、分工协作、高效有序的教育对外开放运行架构。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外[2016]46 号)中要求发挥学校、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活跃教育合作局面,丰富教育交流内涵。这充分说明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同时将参与主体纳入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策略之中,是对发挥多元主体推动作用的肯定和支持。在当前的形势下,正确厘清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逻辑理路,并探索对应可行的路径,是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首要问题。
一、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贯穿理论体系始终、内涵最为简化并高度抽象的概念,能够揭示研究对象的最本质规定性。“多元主体协同”是基于目标导向和主体职能的同步化,实现优势互补和职责匹配的资源有效配置。协同学理论主张系统中的各个元素或子系统之间通过合作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现代协同理论认为协同能够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和形成良好的秩序,可以在质和量方面提升系统的功效,并衍生出新功能,从而实现增值效应。在社会科学的应用中,该理论强调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职业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涉及多主体的复杂系统,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应积极参与。将协同理论引入职业教育国际化研究,并将其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不失为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优势就在于对多元主体积极性的调动、多方资源的整合和各自功能作用的发挥,根本目的在于高效、迅速地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决策提供服务,弥合职业教育国际化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决策间的鸿沟,起到解释、证实与驱动的作用[1]。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逻辑起点是协同学理论,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应运而生的一个研究方向,对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逻辑必然
1.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目前,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和知识信息化逐渐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世界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些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2]。同时,随着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行,我国经济与世界融合将进一步加深,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由于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呈现出国际化、优质化、多样化特点,以往的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理念和模式已不再适合目前的发展状况,需要迅速更新。职业教育国际化涉及多方面、多侧面和多层面。因此,职业院校对互补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与社会力量合作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需要在多元主体协同的视角下来进行,尽可能地发挥多元主体的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主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提升,产生“1+1>2”的集聚效应,这正是多元主体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价值所在,因此,多元主体协同是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应然选择。此外,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就是各主体间优质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既是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也是其自身的优势,因此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走向。
2.其他参与主体发展的需要
首先,政府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主体,希望职业院校能够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并同时起到良好的技术积累作用,在为区域社会劳动力培训、承担区域技术创新方面做出贡献。政府也期待我国职业教育能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打造出职业教育品牌,吸引大量人才,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3]。我国在提供职业教育机会时缺乏物质、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财政资源,一些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雄厚的资金支持以及优秀的师资力量,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加速了职业院校国际化的进程。政府也希望职业院校能够结合社会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其次,企业“走出去”以及跨国企业、外资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化人才,这促使企业寻求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无论目前通过何种合作模式,企业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用人短缺问题,需要掌握最新技术的国际化人才充实自己的人才队伍,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诉求,如依托职业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实验中心,在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合作,同时对企业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在推进自身“走出去”的过程中愿意与职业院校共同合作开展职前培训、在职培训等,提升员工国际化素养,提高职业技能,发挥职业院校在培训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的优势。第三,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社会中介组织,它主要起问询、协调和监督作用。行业协会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参与主体之一,在参与职业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最希望职业院校的国际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更加贴合本行业发展的实际,能够为本行业领域培养适用的人才。与此同时,行业协会还希望职业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渗透和宣传行业的发展动向、文化品质,增加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业相关工作的兴趣等。此外,行业协会希望职业院校能够参与本行业的技术攻关,推动行业技术革新。总之,上述各参与主体在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中都会受到自身需求的约束和驱动,因此要找出各主体需求的“最大公约数”,调动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并释放其活力,才能确保多元主体参与的可持续性。
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1.构建制度体系,保障协同合作顺利开展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制度体系有利于保障协同合作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制度体系包括各级专门管理机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各级政府相关支持政策三部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是指通过制定基础性文件,明确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原则及发展方向;制定激励约束制度,平衡各主体的利益诉求,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制订一系列教师培训文件及校企人才互聘管理办法等;制订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办法等。通过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各参与主体的优质资源达到高度共享,资源包括信息、人才、专业技术以及硬件设备等。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应出台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指导性文件,首先,要明确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相关问题,包括合作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角色、职能、权利和义务等,将大多数参与主体的利益考虑进去,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加强政策的方向性引导,形成立体式、综合式的激励约束机制。我国企业管理者普遍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这就需要政府从法律、政策等多方面加以规定和引导,进一步明确企业在合作问题上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保持主体之间关系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职业院校可以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并形成长效机制,提升各主体间的协同度。其次,要明确参与主体可获得的合理回报。政府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回报比例,在政府规定的权限之内,学校董事会以年度审计报告为依据,为所有参与的企业确定回报额度并及时呈报给教育主管部门,经过审批之后,企业要依从相关法律缴纳税款,如果企业能将获得的回报继续用于学校建设之中,则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第三,制定各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对于参与国际化建设的各主体,可以依据一定标准给予政策和经济扶持,如融资担保和优惠税收,要使各大参与企业把办学投入作为生产成本。打通政府、学校、企业等主体之间的制度壁垒,政府要为企业参与或支持办学的行为予以鼓励,为其划拨一定的财政资金。
2.凝聚合作共识,提升主体间的协同度
凝聚共识是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根本要求。这就需要提升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从目前情况来看,理念更新尤为重要,各主体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逻辑,意识到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看到合作中的自身利益所在。对学校来说,通过协同合作可以增强自身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打通学生就业渠道;对企业来说,在各项创新活动中,人才是核心要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靠人才。企业要运用自身拥有的优质资源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并以此来承担社会责任,塑造良好形象来回馈社会。其他社会组织应当认识到人力投资的重要性及所能获得的长远利益,将参与职业教育国际化看作是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投资。通过树立对协同合作的正确认知,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氛围。在合作过程中,参与主体要彼此信任、互相支持,以多种方式开展合作。
3.搭建互动平台,丰富主体间的沟通渠道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主体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模式,强调互动与协调,依赖于信息的传输与沟通,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增量裂变,但它成立的前提是主体之间要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并且相互吸引和乐于分享[4]。应构建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网络式的协同交流机制,依据合作项目的不同,建立多主体之间的对话网络、沟通渠道以及交流机制,鼓励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达成各主体间的共识。可以由政府牵头搭建高效互联的多元主体协同联盟,以市场为导向,以共享、共赢为原则,云集职业院校、国内外重点企业、行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开发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创新科研成果以及培训师资队伍等,促进国际化资源共享,营造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氛围,将国际化资源的人、财、物整合起来,实现信息自由传通和信息获取均等,也可以动员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力量形成非官方协同联盟,解决合作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援非培训平台,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实现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有效提高了参与主体的互动频率。浙江省首家中澳合作、中高职贯通的宁波TAFE 学院是国家级国际交流合作实验项目,建立了产教协同创新中心,以专业群优势为纽带,形成了资源聚合平台和跨界发展平台。
4.建立多元的评价制度,促进协同合作的良性发展
对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绩效评价,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并将自评和外评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评价制度。在评估时,政府应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估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广泛吸收社会多方参与,维护各参与主体的利益。政府通过立法、拨款、出台政策等方式间接监管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效果。职业教育国际化应注重多元主体的共同构建及完善治理保障制度,参评方包括政府、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学生、教师及企业界人员。第三方评估及认证机构承担主要的绩效评估。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利益相关主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合作绩效评价工作,如加入校董事会、各种委员会来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决策、学校内部的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及认证机构等。企业人员可以通过加入第三方评估及认证机构来参与评估,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QAA 的评估人员中除了来自教育界的人士,还包括来自企业界的专业人员。多元化的绩效评价工作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协调各方利益,构建更全面、合理的协同合作保障制度。
多元化的协同合作绩效评价制度应由政府部门适时引入,使其成为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评估院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参考。按照专业规范和程序,关注各主体参与的满意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度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将参与职业教育协同育人、协同研发的设备、人员、经费投入、育人数量、合作项目数量、社会成效等作为衡量企业等参与主体的重要指标;将职业院校国际化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技术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完成校企研发项目数量及转化金额、校企技术研发创新中心数量、实训基地共建投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指标作为重要的评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