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
2021-01-08张兴会赵世彤
张兴会,赵世彤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改革开放时期,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我国不断深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3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国内大量企业和产品走向国外,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跨国企业也进入了国内。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各跨国公司在不断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人才资源开发引进的力度。无论哪种情况,人才已然成为决定国际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主动应对全球性挑战,深化教育改革,加快研究创建国际化教育标准的步伐。
一、研究背景
2016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治理水平,完善教育对外开放布局,加强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边组织的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1]。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也明确指出,要“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推进与国际组织及专业机构的教育交流合作。”在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中提出,“引导职业学校与国(境)外优秀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标准研制、师生交流等合作项目,促进国内职业教育优秀成果海外推介……贡献职业教育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展示当代中国良好形象。”可见,职业教育国际化已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外树立大国形象的重要支撑。因此,对于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的研究,既符合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布局,也是落实天津职业教育示范区对于职教改革先行先试任务,以及培养天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所急需的国际水准一流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012 年6 月,教育部启动100 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建设,天津市承接了50 个,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着手建设其中的9 个专业。学校以国内现有的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以将国际化综合要素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目的,以“双元本土、兼收并蓄、五维联动、协同育人”为理念,以“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为蓝本,组织开发了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技术等9 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了具有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可供参考与借鉴的实践样本。
二、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案例
1.国外的实践案例
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德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建设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德国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重点放在与欧盟其他国家的合作上,加入或参与了多项欧盟区域协议和职业培训计划,如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就参与了欧洲许多职业培训计划。同时,在教育上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增设了多个国际性项目,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此外,德国的行业协会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也较为紧密,承担了一部分审核与监督工作,为德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保障。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国际化首先体现在国际合作办学上,如与马来西亚成功国际学院合作开展多项工科教育的系列合作办学,与北京市教委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等。此外,澳大利亚还参与多个国际组织,如澳大利亚TAFE 学院参与亚太经合作组织、东南亚高等院校协会等,借此与许多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已经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形成了与国内及国际经济紧密结合的国际化教育体系。在教育理念上对标国际标准,追踪产业升级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课程评价和师资培训上也与国际标准紧密结合,支持学校教师参与各类国内外技术培训。同时,还与多个国家开展教育合作和交流,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就分别与德国、法国、日本合作,创办了各具特色的合办学院。
2.国内的实践案例
经过多年建设,国内众多职业院校、应用技术院校与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合肥学院在长期开展中德合作共建的基础上,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人才培养国际化平台,与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联合创办“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同德国、韩国、美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49 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举办16 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先后选派300 多名教师、2700 余名学生赴境外学习进修。同时,推动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大力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工程经验的教师和国外智力资源。近年已引进优秀技术技能人才200 多名,每年来校工作的外籍专家60 多人次。上海市大力推进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在学校与专业等多个层面实现与国外院校的共建共享。其中,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成立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实现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美国鲍勃·琼斯大学合作开展护理专业建设,与北美、欧洲的12 个国家和地区院校组成“国际卫生职业教育联盟”,共建国际卫生教学标准,共享教育资源,实现校际间“学制互通、学分互认”。此外,上海设立了“上海市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资助上海学生赴国外进行学习或实践,2012~2014 年间,有3 所院校共528 名学生获得了此项资助。
三、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内涵
GB/T20000.1-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将标准定义为“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而标准化则定义为“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发布和应用文件的活动。”相对于2002 版的《标准化工作指南》,2014 版的文件突出了标准“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这一应用范围,更加突出了标准在特定活动中的规范引导作用。可见,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立是为了给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提供规则或指南,为国际化这一概念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
从概念出发,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是指“以国内现行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将一些发达国家行之有效且获得国际公认的专业教学标准适当融入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以引导学生掌握国际通行的行业规则、技术要求、服务规范,增强学生对跨国企业职业环境适应能力的教学标准。”[2]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并非是要另起炉灶、重新搭建一套体系,而是基于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进行的优化整合与提升。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引入系统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3]。系统的存在主要依赖于各系统要素,各要素之间存在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目的性,系统要素既受系统的影响,也作用于一定系统。[4]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作为规范国际化教学的一套标准体系,其构建也自然具有系统性。作为国际化标准的内涵要素,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专业办学基本条件等多个方面,它们同样也作为国际化标准这一系统下的要素而存在。这些要素既要围绕着国际化这一中心构建,同样也是国际化标准的最终呈现形式。因此,建设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应明确专业名称、学制与学历、招生对象、就业面向等的同时,要在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专业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其中,在培养目标上,要培养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职业资格证书上,要使学生能够取得行业通用、国际通行的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上,要融入国际技术标准,符合行业前端要求和发展趋势;专业办学基本条件上,要有国际化的实训设备和实训场所,要有国外教师、行业专家深度参与,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引入国际评价标准,确保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办学的实践中,通过将CDIO 工程教育模式、AHK 考试标准和BBSI 教育体系等国际标准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接受完整的国际化职业教育后,能够掌握具有国际通行的技术知识和实操能力,拥有对各类跨国企业的职业适应性,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实践
1.培养目标国际化
培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决定了“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汇报会暨论证会上曾指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工作原则,其一就是要以职业能力标准的国际对接为基础,以国际水平跨国企业人才要求为目标,从而实现我国专业教学标准与发达国家或重要国际组织专业教学标准的对接。[5]庞世俊也提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6]可见,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是要培养对国际通行的技术标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具有较高的实操能力,能够适应各类技术岗位要求,同时具有一定的外语沟通、团结协调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例如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数控技术专业国际化建设中,首先提出数控技术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具备较高数控切削岗位技能和相应的基础知识,能操作数控设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知识和技能上,要求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应的机床、软件、制图等理论与实践知识。在学生毕业时要求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方面,除了车工、铣工等操作工证书外,还可考取由德国工商业联合会(纽伦堡)颁发的IHK 职业资格证书和Autodesk 公司颁发的AutoCAD 使用能力证书。相较于普通的数控机床专业教学标准,国际化职业标准要求更高层次的机床操作水平以及CAD 等专用软件的编程和操作能力。这样既为国际知名企业、国有大型知名企业及科研院所等提供紧缺的数控机床相关的操作、研发、维修、保障等人才,保证了学生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未来发展空间。
2.课程体系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是职业教育国际化中的重要环节,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国际化课程的比例,国际性教材的比例以及培养国际职业技能的课程所占比例等”[7]。在具体的课程开发中,就是要基于能力本位,优化筛选教学内容,融入国际化职业标准,整合重组学做一体的职业课程。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和实训条件,开发国际化标准教材,建设课程配套教学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不同专业结合不同的国际化行业标准以及就业要求,开发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其中,数控技术专业以深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围绕企业生产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依据数控技术岗位(群)内涵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工学一体的思想,以及数控技术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解职业能力要素,并以建立特色课程体系为教学改革思路,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对应的人才培养衔接图,合理规划基于能力本位理念的课程改革路线,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课程。
在教学资源建构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数控技术专业配合数控技术国际化专业课程建设,引入德国IHK 职业标准,组织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将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典型案例、工作经验与学院现有的教学设备相结合,开发学习领域和职业模块的教师工作页。同时利用校园网络平台,依据IHK 课程体系制定数字化教学资源总体架构,体系组成上包括课程总览、理论课程、网络课程、课程设计、实验、实训、试题库、考证培训、软件资源、信息交流等模块。
3. 教学团队国际化
国际化的职业教育必然要求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标准、掌握先进技术、教学水平精湛的高水平师资团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师资队伍的建设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引进来”是指:一是从国外引进国际行业中的权威专家和外籍教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的传统优势,大力推进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的引进工作,为每个国际化专家都选配2 名以上的外国专家组建教学团队,重点把握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国内教师培训、国际化教材编写和开发、教学资源选用与建设、教学方法研究、指导与改革等多项工作,真正把国际行业的技术标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经多年建设,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被评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引进的权威专家贝克先生成为学校第7 位获天津市海河友谊奖、第5 位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的外国专家。二是从合作的跨国公司或相关企业引入多年从事一线工作、实操经验丰富,熟悉国内、外行业标准的一线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员,组建具有国际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师团队组建上,要兼顾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合理配备理论教师与实践实训教师,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数控技术专业中,引入多名关联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和技能高手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件教材建设以及专业理论教学,或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走出去”即是派遣骨干教师前往国外进行调研学习、接受培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选派大量管理及教育一线教师赴德国、西班牙、加拿大等20 余个国家,参加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法、专业能力等业务培训;考察德国巴符州、柏林等多个城市和地区,以及大量职业院校、双元制大学、著名企业和行业协会等机构;收集、调研和学习大量国外职业院校有关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教师培养等资料。近几年累计已达30 多批次200 多人次。既培养了教师的国际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技能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落地奠定了基础。
在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管理和认证标准下,鼓励和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按照每位教师的发展方向,定期到SEW、Vestas、Honeywell International 等企业挂职顶岗学习,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和课题研究等,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选派骨干教师到我国南方国家级示范校或德国学习IHK 教育理念,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每年有不低于2 个月的时间到世界500 强企业进行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调研工作,使教师能及时补充或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以符合专业发展趋势。
4.实训基地国际化
职业教育环境的国际化“必须注重与国内外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操作性强、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建设具有仿真企业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8]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正是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校内实训场地的建设,需要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国际化企业标准,联合跨国一流企业,共建实验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森拉天时、西门子、博士力世乐、德玛吉等世界一流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基地,为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提供硬件保障,打造校企合作基地样板。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根据实训和顶岗实习需求,选择行业特点突出、具有行业引领作用、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作为依托型、合作紧密型、动态遴选型校外实训基地。为此,聘请企业高技能人员承担校内外专业实践教学,并由企业接纳学院教师进行现场实习和提供技术指导,学院则为企业提供一定量的现场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同时,在学院专业建设等环节也有企业人员深度参与,形成紧密合作、互惠互利、工学一体的产教融合合作模式。
在数控技术国际化专业实训室建设中,引入国际企业生产的实训教具或生产设备,配备普通车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等设备,以及各类专业实训室和虚拟仿真机房,营造工作和生产的真实环境,形成专业化的教学场景,供给数控技术和相关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或工程实践教学,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下培养锻炼学生的核心技能,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五、职业教育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实践模式
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立是以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为基准,以国际化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技能大赛、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形成五维联动体系。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共同围绕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这一核心,形成“互动交流、联动协作、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育人实践模式。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建设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的过程中,以国际化试点班为实践载体,以“借鉴标准—校企结对—工学交替—双元培养”为指导思想,通过项目任务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结合。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在评价上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建立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采用自评与互评,综合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个体化指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教学模式国际化不单只是面向国内培养人才,同样也要将标准推向国外,得到国外学生的认可与承认。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多年来已累计招收外国学历生、制造业实习基地学生200 余人,生源国达20 余个,其中大多数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学标准实践中,学校坚持模块化专业技术培养,通过技能大赛、企业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融会贯通。培养的学生得到了各大企业的认可与欢迎。
六、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展望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国际通行的技术标准必然处在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同时,国内国外就业环境也会随着国际合作、国际分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仍然需要继续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国际化教育闭环管理机制。
一是要继续深化校企专业共建机制改革,提高企业介入专业建设程度。联合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外方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根据企业前沿技术发展动态,共同研讨、规划国际化专业建设方案与修订方针,定期深入相关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技术、人才需求方面的变化,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及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要继续完善毕业生及社会评价跟踪反馈机制,构建国际化教育闭环管理机制。基于产出导向理念,针对应届毕业生及往届毕业生,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从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师资、办学条件、工作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调研学生对标准的认同度;针对社会评价,向用人单位及同行专家发放调查问卷,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实现标准的持续改进,确保标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推动标准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