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求异”到“求同”
——“情境语态”中的用户语态发展及偏转动能

2021-01-07邱玮华

视听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态群体受众

□ 邱玮华 毛 毅

随着信息生产场域中的力量博弈格局日渐明朗,作为舆论主体的用户群体对内容生产和事件走向的影响力日益凸显。而要想把握舆论规律,除了要充分重视用户群体的地位和力量,了解其在社交媒体中语态的使用和特点,还要意识到这种语态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流行价值观和用户群体更潜在的目的。

一、异军突起:互联网舆论场中的用户群体和用户语态

互联网不仅孵化着媒介的融合与转型,也促成了其他各个单一节点的联通。除“去中心化”外,“整合”也成了当前媒体生态格局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一)个体表达向群体语态的发展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主导能力相当有限,即使反馈也较为私密与滞后,因此并未形成受众群体语态的基础。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孤立的受众开始通过共同的评论机制聚拢为具有共通性的受众群体。这种群体的形成有别于传统传播者从商品等角度对其进行的物理划归,是一种自发、主动借助媒介平台完成的自我整合。在这种背景下,“用户语态”应运而生。跟语态一样,用户语态也是指一种包含态度的叙述方式,不过尤以网络用户为主体并多以文本为载体出现。

(二)用户语态与价值观的关系

从静态层面看,作为一种叙述方式的语态不仅传递信息,也传递传播者的价值观。现实世界中的价值观通过个人行动体现,在网络社会则主要通过虚拟用户的语态表现出来。因此,结合语态的群体性来看,当前的用户语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体间的流行价值观。而从动态层面来看,语态伴随着表达、沟通出现,与行为本身一样天然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因此,用户语态的约成和作用过程,本身也是用户群体整体价值观的输出过程,起着判断与集体思辨的作用。其使用则无意识地传达了人们价值整合的诉求。

(三)用户语态对价值宣传的影响

用户语态虽然可以反映和表达群体的价值内容,但也容易带来舆论反转、网络骂战等乱象。从短期来看,不健康的语态文本和偏激的伴生情绪不仅易使用户受控制而助推谣言,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用户对社会秩序、司法程序等的干预,为网络环境管理带来威胁。而从长期来看,放任偏激语态的发展将会不断削弱政府与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进而影响教育宣传效果,使用户对主流价值观的输入持反抗情绪,不仅破坏社会共识,还可能导致严重的价值分裂。因此,将研究主体和维度转向用户,对用户语态展开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活动分析:舆论发展中用户群体语态的基础特征和分裂走向

作为当前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开放的舆论环境使得用户语态的表现最为直观。其中,《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以12161万的粉丝量与稳定的月均发博量、月均评论量等位于影响力排行榜资讯类第1名,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与代表性。通过对@人民日报2019年10月至12月底的微博进行筛选,本文共选取45条(总数123条)同时满足万赞、千评标准的推送内容及450条前十热评与2173条楼中前十热评作为样本数据。

(一)用户的共同侧重信息类型

通过内容分类可知,受众对内容类型并无明显偏好,差异主要体现在情感色彩的选择上。如虽然总样本中正向信息数量呈压倒性,但仅就信息类微博而言,负向与中性类占比要远高于正向。可见,用户对负面严肃信息的敏感性与重视程度高于正面信息。另外,在评论与点赞量方面,点赞量靠前的普遍为正向内容,负向与中性内容则评论量更为靠前。

总的来说,在信息活动初期受新闻选择的影响,用户接触的正面导向内容往往多于负面与中性。但在评论互动阶段,负向的恶性事件或无感情色彩的中性内容更易引发讨论。这表明用户在对信息进行接触与反馈的过程中,虽然主客观上都更易接受积极的内容,但是对负面内容拥有更多参与诉求。

(二)用户的目的指向差异

在楼中评论中,与主题观点一致的表述虽占44%,但无关和相悖观点的比例高达56%,其中相悖观点为512条。也就是说,虽然案例中媒体提供的正面话题更多,但其实用户给予的反馈多相反或无关。另一方面,在所有2623条回复中,带善意的回复占42%;情绪波动较大的占 27%,其中“?”出现 306 次,“!”出现 368 次。可以看出,尽管用户的讨论习惯中包含着较为偏激的语态特性,但合意倾向依然明显。

综上可知,微博平台中的用户在参与信息传播和讨论时虽然存在普遍的“求同”,但也存在明显的对抗“求异”倾向,两者目的皆指向观点的展示和说服。

(三)不同语态的文本特征和触发环境

在“求异”语态下的评论回复中,“?”和“!”的出现率为45%(同一条回复中按一次计算),语气强势带有侮辱性的评论占比高达47%且篇幅较长,个人意识更强烈。以李心草案件为例,用户讨论围绕多个话题展开,文本中大量重复出现“习惯了”“果然”“难怪”等带固定印象的关键词,条均字数26。“我猜”“我认为”等个人色彩鲜明的词占总量的23%。

由此可知,“求异”中用户语态的文本特征主要有:1.冲动、极端,并带有强烈的消极色彩;2.批判、刻意,倾向于对评论对象直接定性和标签化;3.议题多为两个以上,且跳跃性较强,篇幅普遍偏长;4.个人意识强烈,多使用第一人称与猜测性的词。与之相对应的是“求同”语态的主要特征:1.情绪态度较为温和,较少质疑,且话题多集中于原内容,同质性也更强;2.观点跟随性强,“也”“对”等字眼出现较多;3.大多围绕一个单独议题或纯粹的感性观点进行,篇幅偏短。

此外,根据对评论对象的文本分析,两种语态的触发条件在多方面存在差异,见表1。

综上所述,当用户持“求同”语态时,其群体价值理解与官方传递的主流价值观近乎重合,群体对媒体的对抗性相对减弱;触发“求异”语态时,信息两端的价值理解明显错位,更易产生舆论冲突。但两种语态的选择都受内容主题、表述、涵盖价值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可知,信息活动不仅应避免触发“求异”语态,还须从语态环境着手,有针对性地引导语态偏转。

三、影响分析:媒体语态模糊阻断信息两端情感与价值互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用户与媒介的距离虽然越来越近,但媒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仍有不足,其模糊的媒体语态常使得用户的价值接收偏离,观点和语态走向极端,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媒体视角片面,缺乏对个体的人文情感和关怀。如在以“求异”语态为主的微博中,“雪中站岗”希望传递的是精神层面的军人的坚毅,但过度理性,忽略对人的关照,反而引起了与宣传方向相反的讨论,可见,当内容语态过于强调宏观视角而忽视了用户群体的个体身份时,就容易引发用户对媒体的对立视角。

表1 两种语态的不同触发条件

第二,用语偏书面化、互动性弱,给用户的距离感较强。在“求同”样本中,推送文本含感叹号的占70%,用语也更加通俗和接地气,多出现“上头”“宠”“懵了”等较日常的网络用词,并伴随“转发”“收藏”“点击”等互动感明显的指令性内容。而同等“求异”倾向微博中,叹号含量为23%,用词也主要为“今日”“目前”“据”等书面用语。

第三,文本冗长且没有重点,关键信息模糊并缺少对专业术语类内容的袪魅和解读。在重大事件中,由于需传递的要素过多过重,媒体常过于强调表达的完整性,偏向平铺直叙的表述,用户则因阅读过程对专注力的消耗导致难以迅速找准重点信息。如在李心草事件的官方通报中,错位解读和专业知识缺乏等原因就使用户误将警方“立案侦查”的动态过程视为静态的“结论”,引发了舆论对政府与警方的强烈不满。

综上所述,虽然用户语态转换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媒体层面的影响最直观也最可控。因此,要想引导语态偏转还得从媒体层面的操作规范入手。

四、建立循环:调整生产阶段语态,以催化用户语态主动向“求同”偏转

过去的受众面对公共事件多处于“被参与”的地位,新环境下的受众则更有意于实际的参与成果。由此,内容生产也应从用户视角出发,避免触发极端语态。

首先,信息应更加侧重人文关怀,注意树立价值榜样。要警惕过度的专业主义麻木给受众造成冰冷机械的不适感,还要警惕过度宣传,避免为宣传而忽视事件的现实合理性与基本的人文理念。以人为本出发,对新闻与信息进行理性关照,在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同时,注重受众的情感与审美需求,并在日常运营中注重正确价值观的输入,帮助用户养成认知惯性,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确的解读角度。

其次,在结构上应精简文本篇幅,注意突出关键点和重点,避免平铺直叙。在文本方面,媒体应避免简单的信息堆积和大篇幅的重复主语,尽可能做到开门见山与言简意赅。在对信息进行组合时,应合理利用倒金字塔的结构,帮助用户更好地抓住主要信息和关键信息。同时,在叙述时要注意主次之分,使层次、结构更加鲜明,做到重点、次重点一目了然。

最后,在表述方式上则应加强文字的通俗性,为术语与专业内容袪魅,重视对用户的知识素养教育,缩小与用户的理解差距。对于较为晦涩的内容,要尽可能减少官方术语的使用,同时进行补充性的说明和知识普及,可以通过与权威信息源跨领域合作等方式,增强受众对信息理解的连贯性和信息本身的说服力,减少用户在信息输入时的解码工作和理解转化时间,帮助用户更加直观、完整和快速地获得关键信息,避免由于误解导致的对抗和冲突。

猜你喜欢

语态群体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动词的时态、语态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