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发展方向
——以社会民生事件为例

2021-01-30佟怡儒

视听 2021年1期
关键词:舆论信息

□ 佟怡儒

5G掀开了智能传播时代的序幕。具有超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能效的5G,在传输速率和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尽显优势,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舆论比拼更加激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媒体理应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维护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然而,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不再一方独大。在2020年的多次民生事件中,舆论次生灾害隐患加剧,群体极化凸显,舆论极端化情绪蔓延,社会与公共利益遭到损害。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受到挑战,新环境下的舆论引导亟待探索。

一、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热能量”

智能背景下,“深度学习+新闻”、大数据等技术在PC、iPad等多终端以及短视频APP等多平台的运作,改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环境,官方话语权消解。究其原因,一是自媒体自身的把关泛化和缺失,在流量经济时代盲目追求点击率而罔顾新闻伦理与社会责任;二是网络监管技术的把关僵化和羸弱,在“天文化”数据时代不能满足监管的纵向速度与横向类别;三是智能媒体正在促成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共景监狱,公民媒介素养较低。舆论引导陷入迷思,自律与他律必不可少。

《新华财经年报》在“2019年国内网络舆情分析及2020年展望”中指出,舆情工作不仅是反映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更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单位部门正确认识与解决各类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手段”。社会民生事件中,互联网上充斥着很多非客观非真实信息,扰乱社会秩序,新闻传达效用递减,影响党委政府与单位部门决策,阻碍社会发展。主流媒体加强舆论引导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课题。此外,主流媒体加强对社会民生事件的舆论引导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帮助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发声权与知情权,保持网络舆论多元化;有利于净化网络空间,创建绿色的发声环境;有利于削弱国际反动势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二、人人都有麦克风,舆论引导陷入迷思

(一)舆论引导带有主观色彩,新闻框架建构冲击女权主义

智能媒体时代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泛在化,机器撰写新闻、UGC蓬勃发展,但传播者并不都具有良好的专业伦理素养。草根记者无法保持客观公正,在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中带有自我认知结构与情感,他们在设置新闻议程的过程中往往将男性视角优先化,围睹、观看女性成为习惯,正如福珂口中的“圆形监狱”。例如,“21.99元100片包邮的三无卫生巾”图片曾引爆微博,“我有难处”的评论引起社会广泛共情,朋友圈频频展开卫生巾困难的“冷”思考,这便是主观给予女性的“特权”。伊恩·昂认为《达拉斯》体现“男人不再凌驾于女人之上”的女性主义乌托邦,珍妮丝·拉德韦同样提出女性的主导性,女性话题值得反思。不单是女性被“观看”,“女司机”“大龄剩女”等主观歧视女性的新闻大量存在,此类报道泛滥,无疑是“舆论引导”性别边缘化迷失。

(二)信息内爆助推群体极化,皮下注射荡然无存

虚假信息同信息基数呈正相关关系,智能技术发展为新闻传播带来海量数据,同时加剧社会信任潜在风险,谣言、反转新闻不断挑动用户敏感神经,用户在接受与反馈中徘徊,告别机械的刺激—反应。2020年5月,通过一封“揭发信”,一位广州家长煽动其他家长,夸张甚至捏造教师“虐童”事件。多元主体去中心化的写作体系成为新闻生产的主流形态,信息泛在中的用户不被动等待真相,而是积极寻求情绪“痛点”,非理性地极速扩散并发表评论,造成群体极化。这封伪造的揭发信引爆舆论,导致该名教师遭受网络暴力。然而经@广州白云公安通报其为故意编造的谣言,事件反转,“谴责教师虐待学生,引导网友网暴教师”的闹剧终结。万物互联促使多终端信息爆炸,信息内爆助推群体极化,并发性生存的用户忽略主流媒体舆论导向,抛弃对事实的探索,主动追求极端化情绪,新闻反转不断,舆论引导失灵。

(三)内容监管存在漏洞,政治舆论分贝较量

大数据技术有效地提升了舆情监测和内容监管效率,但内容监管方式的老化很难适应舆情监测的需求,技术屏蔽手段亟待更新。阿伯克龙比提出抗拒收编范式,他认为传播是媒介对大众的影响与解读者对意义解读的对抗。智能时代尽管为事前监测提供新技术手段,为政务部门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带来便利,但在事后监管过程中,内容审核依然大比重依赖“审核员”,现有的屏蔽技术僵硬,不能准确识别用户信息搜索不当行为,想了解相关健康内容打不出关键字,而对所屏蔽的敏感关键词的代称不作审核的事件时有发生。此外,对于涉黄图片、动图,不良小视频的自动屏蔽技术尚未挖掘,网络空间安全技术漏洞仍然存在,上演官民舆论声音的较量。

三、能动对待困境,舆论引导迷途归反

(一)发展液态新闻业,重绘官民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频通过“慢直播”展现施工过程,与疫情赛跑。近4000万网民联合成“挖掘机天团”,云监工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助力缓解床位紧张的社会焦虑。在此期间,以“红牛哥”“大白兔”“窃窃私语的欧尼酱”为昵称的客我现身于OTT TV、IPTV、网络平台等终端,驻留于不带快剪、编辑、音乐渲染的监控镜头中。央视还设置打榜,官民互动,积极引领这些网络客我参与到液态新闻中来,化解被动接受舆论引导甚至形成不同符号意义系统的尴尬。

(二)算法服务提升用户体验,积累“长尾”优化反馈

鲍德里亚指出内爆导致人们对信息的麻木,官方媒体不可能再用一条新闻、一则报道达到理想引导舆论的效果,而尾部内容可能会超过头部,主流媒体应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精准定位、精准掌握,多方综合整合内容并减熵,根据用户画像、场景变换等进行垂直精准推送,使观展表演中的用户获得最大利益满足,致使态度改变。后疫情时代,传感器及时收集就业难的尾部信息,民众议程影响政府议程。2020年6月1日,李克强总理赴山东烟台考察,提出地摊经济是人间的烟火气,地摊经济一夜爆火。“地摊经济”一词登顶热搜,更新主流媒体新闻框架建构语态,智能服务、累计共鸣作用于活跃的网民,用户对主流媒体更加认可。不容忽视的是,新闻生产者在新技术加持下更应秉持中庸之道原则,客观理性地设置议程属性。

(三)强化网络空间治理,做好民间场的守门人

网络空间成为信息传播的集散地,多元思想文化在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中交流、交融,深度学习在新闻生产和推荐方面的应用增加了治理难度。管理网络空间,应从最具贴近性的县级融媒体开始,把握舆论引导的每一个层次。主流媒体应加强舆情监测技术建设,培养机器人写作与算法新闻的灵性,生产有温度的内容。在传播途径中,利用中本聪提出的区块链技术深入信息审核、分发的全过程,发明自动屏蔽不良动图视频技术,升级“和谐”敏感词的手段,使审核不再依赖人工。2020年6月,针对微博在蒋某舆论事件中干扰网上传播秩序及传播违法违规信息等问题,国家网信办责令微博整改。6月中旬,微博热搜榜暂停更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

(四)在场并传播中国声音,塑造“脱钩”趋势下的话语权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传播领域中,权力干预传播,国际上形成地缘政治的“脱钩”。公共舆论代表意识形态话语权,而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思想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话语从在场到主动传播再到建构,是由求认知到达共识的过程。智能语境中,公共舆论借数字传播,为中华声音“走出去”、提升文化竞争力承担无可替代的责任。为加强主流媒体的国际舆论影响,外宣媒体要认清全球媒体格局,培养“全媒编辑”和“全媒记者”,掌握技术与空间权力,创新话态体系,更新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避免自说自话降低文化折扣。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推出的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在未来的对外传播中将带来全新的新闻资讯体验。探索利用新技术、像TikTok一样成功的跨国公司将在全球平台不断涌现,虽然受到权力的管控,但传播不会完全服从于权力,中华文化仍会渗透进国际人的血液。

四、结语

舆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方式,体现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智能技术的进步革新了信息生产、传播的方式,丰富了信息生产、传播的内容,也重塑了舆论环境。民生事件中的舆论燥气萦绕,引导公众更理智地参与议题讨论乃大势所趋。大量对我国怀有顽固偏见立场的境外媒体借机污名化中国,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体系,严重威胁我国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主流媒体必须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做好这项长期任务,国内稳固民生,国外正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猜你喜欢

舆论信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订阅信息
国际“舆论战”对地方舆论工作的启示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展会信息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