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时代性
2021-01-06
主持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要把“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作为基本理念之一。那么,在新课标中时代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梦琦(河南大学卓越教师班):本着为当代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服务的原则,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建议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在课程理念方面,2017年版和2020年修订版新课标都提出了“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希望通过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使学生能够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适应社会新形势的需要。
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标中将“关注、参与当代文化”明确列进了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在课程内容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于所有课程。必修中的《当代文化参与》,选择性必修中的《当代文化参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选修中的《当代文化参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都充分彰显着语文课程的时代性。
在实施建议方面,也多处体现了时代性要求。例如,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指出“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中的选文应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指出“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
主持人:根据新课标的时代性要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时代性体现在哪里?
游慕宇(河南大学卓越教师班):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目前已出版5册,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两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三册,具有经典性、时代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等特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与目前尚在使用的人教版(2004)教材相比,总计删去了18篇现代文选文,同时,新增了9篇现代文选文。在这新增的9篇现代文中,有4篇是发表于21世纪的文章,分别是写于2001年的《喜看稻菽千重浪》、2011年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2016年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2018年的《“探界者”钟扬》。这些篇目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培养劳动精神,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这与新时期我国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相关,也是新时期在全面发展中重视劳动教育的体现。
总体来说,现代文的新增篇目很明显地体现了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从时间来看,统编版教材收录的文章时间跨度较大,其中进入21世纪之后所发表的作品,具有实时性;从内容主题来看,选文题材更加聚焦劳动精神、科技创新等具有时代气息的热点事件,体现了我国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最新成就;从人物形象看,选文更加关注时代楷模的故事,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对现代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强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进而关注社会发展,勇于承担时代使命,契合新课标强调的时代性理念。
主持人:如果说统编版教材中,现代文部分更能体现语文的时代性,那么,能否以现代文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的时代性?
秦梦玮(河南大学卓越教师班):要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必须重视教学环节。基于语文新课标对当代文化的关注,教师在具体的现代文教学中,不仅自己要具有时代敏锐性,深挖教材中的时代元素,而且要着力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时代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聚焦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时代精神,介绍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时代劳模的事迹,教师可以把“劳动精神”作为这一单元的教学主线,一方面以精讲教材文本蕴含的劳动精神内涵为重点,另一方面可以在本单元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拓展学习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人的先进事迹,让学生通过劳动人物形象的对比,感受勞动者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同时,基于新课标对继承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视,在现代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代精神的同时,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例如,《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不仅阐释了我国在医学上的伟大成就,赞扬了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也彰显了中医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了传统中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语文教师可以与生物教师联合,带领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观看有关青蒿素提取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科学成就的来之不易,体会科学家攻坚克难、勇于探索的时代精神;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青蒿在几千年的中医历史中的药用价值,让学生在阅读与分享中体会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萌发继承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意识。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