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山区教育的一池春水
2021-01-06孙俭张永明
孙俭 张永明
“Hello, I'm Shelley. How are you today? Nice to see you.”“Fine, thank you. Nice to see you, too.”
深冬时节,卢氏县石川镇马耳岩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和远在万里之外的Shelley老师如约“上课”,师生互动亲切流畅,这是该校引进的“鲨鱼公园”线上外教课上的一幕。如果不是亲临现场,我们很难想象深山区学校能够接受如此优质的教育。
卢氏县是我省西部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县,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发展,然而近几年卢氏县却因为“互联网+教育”声名鹊起。2017年,卢氏县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试点县;2018年,卢氏县教体局荣获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单位;2018年、2019年,卢氏县两次获邀参加“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2020年8月,卢氏县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
深山区教育取得如此成绩,原因何在?近日,记者来到卢氏县采访,试图解析背后的秘密。
改变,从一根网线开始
卢氏县教体局局长张锐锋介绍,卢氏县共有389所学校,星罗棋布在山间河岔之中,全县291所义务教育学校中,“一人一校”的深山教学点最多时有109个。这样的现实条件导致卢氏县城乡教育的三个不均衡:教育教学资源不均衡、教师素质不均衡、学生素质发展不均衡。三个不均衡的后果是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均衡。
“我们从一根网线不用一秒钟就可以把消息传到千家万户中得到启发,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山区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最开始,我们只是想让每个特岗教师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参与县级教研活动。没有想到,越做越觉得发展空间大,越做信心越足。”张锐锋介绍说,自2016年以来,卢氏县教体局累计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了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包括教学点在内的网络课程资源全覆盖,探索出了富有成效的“153”教学模式,即“一张大课表,五级云课程,三个课堂”,逐步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三大目标。
网研,特岗教师共成长
卢氏县教师队伍的特点之一是特岗教师多,这些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人,对教育教学缺乏经验。特别是在乡镇学校,很多教师一个人包一个年级的一门课程,得到的指导与帮带十分有限。狮子坪中学特岗教师杜玉苑说:“在这开门就是山的地方,以前很难参与县级教研活动,现在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每周举行一次学科教研活动,还能通过五大平台建立起‘集体备课联盟,实现跨校、跨乡集体备课,解决了不少共性问题。”
卢氏县教研室主任王群力介绍,杜老师提到的五大平台是指视频会议平台、网络录直播平台、CCtalk等直播平台、教育资源平台、教育办公平台。这五大平台被乡村教师称为“教师之家”。“有了‘家就有了归属感,原先那种闭门造车的状况被打破了,‘互通有无,共同提高成了特岗教师山区教育生活的主旋律。”
王群力介绍,培养特岗教师他们靠的是三个“抓”。
一抓网络“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每学科一周一次,县直骨干教师上指导课,特岗教师上汇报课,课后指导教师要对汇报课客观剖析,最后特岗教师看视频回放总结经验教训,写反思报告。这种磨课十分有效,通过一节课的研讨,教师教学水平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抓网络优质课大赛,这对参赛者来说是一次直接的课堂教学技能展示和交流,对全县学科教师来说可以观摩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三抓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卢氏县教体局通过多种形式促使教师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学科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教学评价等问题。卢氏县还建立了特岗教师成长信息网,实行网上汇报、网上指导、个性跟踪,通过几年培养,促使特岗教师逐渐成为支撑山区教育的主力军。
整合,网络共享云课程
“早在2016年11月,我们的教师就通过直播为因大雪而困在家中的山区学生上了整整一周的课,一切如同平常上课一样,教学没有受到多大影响。”王群力告诉记者,“153”教学模式有效弥补了山区教育资源的不足,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
一张大课表:将各级各类课程播出的具体时间以课表形式提前公示在网上。
五级云课程:一是国内外优质课程,二是省内众多名校名师课程,三是市级“美丽乡村”专供课程,四是县级公益课程,五是乡(镇)中心校配送的专递课程。
三个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由教体局牵线对接北京及郑州名校网络课堂,供全县各学校学习和使用;名师课堂,县教研室积极引进省内外名师课程,供农村学校择优使用;专递课堂,城区优秀音体美教师分包课程建设任务组织教学,山区教学点的孩子依据视频开展学习活动。
提起“五级云课程”,五里川镇马耳岩小學原校长付娜特别自豪,因为它的雏形就诞生在这里。她告诉记者,马耳岩小学距离县城70多公里,全校五个年级,学生100多人,很多课程开不齐。2016年在教研室的指导下,马耳岩小学作为试点学校全程参与了沪江教育专家吴虹指导开展的“五级云课程”推送。
一年级参与深圳南科大实验二小国家级统整课程项目实验;二年级引入三门峡市外国语小学课程及“美丽乡村”课程;三年级主推镇中心校配送基地学校的专递课程;四年级选推“彩虹花和悦”省级课程;五年级配送“鲨鱼公园”优质课程及县级公益课程。这些课程资源的使用,有效弥补了学校音乐、美术、科学和英语等学科课程资源不足、师资匮乏的短板,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在此基础上,教研室和专家共同探讨,确定了卢氏县网络课程推送的基本模式,即“153”教学模式。
目前,卢氏县教学点均已实现了网络课程资源全覆盖,不少教学点教学质量突飞猛进,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部分教学点还与省内外送课名校结下了深厚友谊。
盘活,课外实践成特色
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育人却无时无处不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卢氏县,每年通过网络直播寒暑假课外实践活动是一个特色。
教研员白波静回忆说,规模最大的一次是2017年的寒假直播活动。直播从正月初七持续到正月十四,历时8天。直播活动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平台展开,直播内容分“红色卢氏·红色精神传承”“亲近宗师·树立家国情怀”“爱我卢氏·争做环保卫士”等10个板块。
“这些山区孩子可以采访乡镇干部、县领導,大方得体,毫不胆怯;可以主持节目,有板有眼,颇有神采;可以深入社会调查研究,进行数据统计,毫不含糊。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走进养老院、走进留守儿童家庭与他们真情互动,展现了他们无限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白波静感叹地说。
据统计,共有60所学校300多名教师指导1.2万名学生开展了103个综合实践活动,有近万名学生家长参与直播互动,视频回放高达400多万次,活动影响辐射到周边部分省市。2017年10月,卢氏县“让绿色德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找到生长的土壤”入选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受到教育部表彰。
交流,协作互动提质量
主管基础教育工作的副局长许丙生告诉记者,卢氏县的教育信息化经历了网络教研、助推均衡、提高效益三个阶段,目前已经走到提高效益的阶段。卢氏县期望借助外部经验,挖掘内部潜能。几年来,卢氏县教体局分别和北京怀柔建立了“京卢教研协作区”,和郑州市教育局结成了对口帮扶单位。此外,我们还成立了三门峡市西部教研协作区、县域教研协作区、乡镇辖区内教研协作区,重点围绕高中招备考、专题讲座、课例研究、学科带头人工作室交流等开展活动,从而形成了协同推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提起协作区的互动,许丙生表示最看重的是教学交流。因为有了协作关系,几年来,卢氏教研员和教师远赴北京、郑州跟岗学习已经成为常态。连续三年,郑州每年向卢氏派出100人左右的骨干教师到各学校支教,卢氏每年也派出教师到北京、郑州跟岗学习,特别是2019年下半年的郑州外国语中学多学科远程中招备考指导及“卢氏一高和郑州七中学生共上一节课”活动,标志着“五级教研”协作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卢氏“互联网+教育”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外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卢氏县一方面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扬州大学、北京怀柔一中和怀柔三小及郑州市各级各类学校合作,为卢氏山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输血”。另一方面,卢氏县利用多家教育公益组织提供的技术支持保障体系,为活动直播提供技术指导,激活区域“互联网+德育”自主发展的内驱力,让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相互联合,结成共同体合作探究,教学案例呈现出真实、真情、真切、真心的特征。
目前,卢氏县全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推进教育信息化,全县教师必须全员参与其中,人人要争取成为行家里手。从近几年的成效来看,发展教育信息化是破解山区教育发展难题的合适路子,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懈怠,不能拖后腿。”对此,张锐锋局长态度坚定。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