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训练结合综合物理干预对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后手功能障碍的影响

2021-01-06王彦生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33期
关键词:运动神经创伤性手部

叶 放 许 蕙 王彦生 于 宁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手外5 科,辽宁沈阳 110000

周围神经是机体大脑和脊髓等中枢以外的所有神经,当受到外部暴力损伤,如交通伤等,容易导致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1]。其中手部是最常见的外周神经损伤部位,一旦发生则严重影响手部功能及外形,对患者生产生活均造成严重负面影响[2]。针对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所致手部功能障碍,其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不同方案有效评估并改善患者手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具体方案选择上,建议早期进行有效的主动功能康复锻炼,结合多种物理综合干预,切实有效地提高创伤性外周神经功能损伤治疗效果[4]。为更好地提高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临床预后,本研究选取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所致手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康复训练结合综合物理干预对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后手功能障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所致手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8~50岁,平均(43.2±2.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5~24 h,平均(16.4±2.4)h;致伤原因:交通伤26例,坠落伤11例,钝器伤3例;损伤部位:正中神经11例,尺神经12例,桡神经17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8~50岁,平均(43.1±2.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5~24 h,平均(16.5±2.3)h;致伤原因:交通伤25例,坠落伤10例,钝器伤5例;损伤部位:正中神经15例,尺神经10例,桡神经1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致伤原因及损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患者通过神经肌电图测定存在明确神经功能损伤;②患者入院后均在24 h 内实施手术治疗;③患者单侧肢体损伤;④患者诊断明确;⑤患者年龄18~50岁;⑥患者神经损伤程度在Ⅱ级以上;⑦患者合并明显手部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活动性出血者;②脑外伤者;③下肢骨折者;④脊柱骨折者;⑤2型糖尿病者;⑥恶性肿瘤者;⑦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⑧全身感染者;⑨精神疾患者;⑩妊娠及哺乳妇女及听力障碍者等。

1.2 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均实施相关手术修复神经、血管、肌腱等重要组织,针对骨折实施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具体为于医师指导下,进行早期的被动手术功能锻炼,30 min/次,1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结合物理干预,具体为从术后2 d 开始,在医师指导下,先实施动静结合的手部屈伸与主被动功能锻炼,随后实施手部皮肤感觉训练,30 min/次,1次/d;物理干预亦于术后2 d 开始,针对存在术后肿胀者,使用CQ-31 TDP型超短波治疗仪(上海真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治疗,其中毫米波设定为50 mA,持续10 min,超短波设定为60 mA,持续15 min;针对合并活动性活性和(或)开放性伤口者,则先行冰袋冷敷,10 min/次;针对实施内固定治疗者,则行红外线照射,同时还可实施电磁波治疗器磁疗照射;对于实施外固定手术者,可将照射磁头放置于伤口附近皮肤完整部位,如伤口拆线后则可将照射磁头紧贴伤口部位,并通过消毒纱布实施局部保护。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肢主要滋养血管血流峰值情况、正中神经电生理指标以及干预后1年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手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①正中神经电生理指标包括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将测试电极置于拟定测试神经支配肌肉肌腹,参考电极放置于拇指远端,地线放置于记录电极与刺激电极之间,带通滤波设定为10~5000 Hz。其中运动神经传导以顺行记录法,感觉神经传导以逆向记录法为标准。②临床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关节僵硬、慢性疼痛及肢体萎缩的发生率。③手功能评分以《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5]为依据,总分0~12分,并按照分值不同分为4个等级,得分越高提示手功能越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同组不同时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肱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肱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肱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肱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肱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的比较(cm/s,±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肱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的比较(cm/s,±s)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例数 肱动脉血流峰值 腋动脉血流峰值对照组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干预前干预后40 60.0±2.2 65.6±2.7★72.0±1.9 75.7±2.3★40 60.1±2.3 73.5±3.5★▲72.1±1.9 80.8±3.3★▲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m/s,±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m/s,±s)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例数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对照组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干预前干预后40 50.0±0.2 52.1±0.3★52.0±0.2 53.3±0.5★40 50.1±0.2 54.5±0.5★▲52.1±0.2 54.5±0.6★▲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1年临床症状的比较

干预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肢体麻木、关节僵硬、慢性疼痛及肢体萎缩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1年临床症状的比较[n(%)]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手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手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及干预后1年,两组患者的手部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及干预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手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手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的比较(分,±s)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手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的比较(分,±s)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3个月 干预后1年 F值 P值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40 40 2.6±0.3 2.6±0.2 0.000 1.000 5.3±0.7*6.8±1.1*7.276 0.000 8.6±0.8*10.2±1.3*6.629 0.000 11.318 15.023 0.000 0.000

3 讨论

外周神经功能损伤以交通伤、切割伤、挤压伤等多见,主要损伤神经为正中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6]。伤后如合并外周神经功能损伤可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导致肢体运动能力受限,继而影响患者的生产能力、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7]。目前临床上针对外周神经功能损伤治疗上以外科手术为主[8],其中神经外膜束膜联合缝合术式最要手段,结合有效的神经功能康复,神经营养及促神经生长等手段,加强康复干预,提高治疗效果[9]。

针对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所致手部功能障碍患者,本研究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结合综合物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肱动脉、腋动脉血流峰值及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肱动脉、腋动脉血流峰值及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所致手部功能障碍,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结合综合物理干预能有效地提高手部血流及神经功能传导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肢体麻木、关节僵硬、慢性疼痛及肢体萎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所致手部功能障碍,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结合综合物理干预可显著减少因神经功能损伤所致的中远期并发症。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3个月及干预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手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所致手部功能障碍,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结合综合物理干预对提高手术整体功能有重要意义。

针对创伤性周围性神经功能损伤引起的手部功能障碍,在进行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同时结合综合物理干预具有较好的疗效[10]。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不同损伤程度,进行综合治疗效果评估与干预方案制订[11]。在实施科学、系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引导患者进行一些主被动功能锻炼,可提高手部肌力运动能力,加速损伤部位的静脉与淋巴回流,提高损伤部位的运动与感觉功能恢复[12-13]。结合磁疗与毫米波干预,可显著提高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局部炎症因子代谢,减轻局部水肿[14-16]。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可减少和避免局部瘢痕粘连的形成,减少关节僵硬的发生,对提高术后手部功能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所致手部功能障碍,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结合综合物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术后血液循环及神经传导,减少中远期并发症,提高手部功能。

猜你喜欢

运动神经创伤性手部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分析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膝关节创伤性多发韧带损伤中后外复合体重建的临床疗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研究
tokyo boy carm_67 平野紫耀(King&Prince)
罗哌卡因及布比卡因应用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效果对比探究
胸腔镜手术对创伤性血气胸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