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国民教授从气、痰、阴阳辨治郁证经验※
2021-01-06李雯雯刘存成
李雯雯 刘存成 彭 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9年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
郁在中医学中有积聚、凝滞、蕴结等意思,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郁泛指各种病因、病机导致的郁,狭义的郁则特指情志变化导致的郁证,与现代医学中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等类似[1]。郁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易怒易哭等,患者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严重者甚至有自杀倾向[2]。西医临床治疗郁证以抗抑郁、抗焦虑等药物治疗,但长期服用均有一定不良反应,疗效并不稳定[3-4]。
司国民,山东省立医院主任中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术继承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司国民教授临床经验丰富,见解独到,擅治各种疑难杂症。司国民教授认为,郁证发病与气、痰、阴阳密切相关,现将其辨治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气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云:“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司国民教授认为,气为一身之本,气的变化对人的生理功能有重要影响,郁证属情志病,而情志致病,非气不属,气郁是其发病基础。肝主疏泄,调情志,气机郁滞,肝首当其冲;脾主思虑,气郁于脾,脾气壅滞,思虑过度,运化失司,生痰生湿;肺为气之上源,气郁于肺,则上下气不相顺接,且悲、忧由肺气化生,郁则肺志伤;肾为水脏,主脏腑气化,气郁则水湿泛滥,五脏变乱;心主神明,气郁化火,热扰及心,则神智大变。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言:“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此外,郁证患者病情变化多端,虚实夹杂,常久病不愈,气盛、气虚也均可导致郁证的发生。气盛冲肝,肝疏泄不及,或气虚无力,气化失职,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发为郁证[5]。
1.2 痰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言:“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的生成受个人生活习惯、疾病、七情、六淫、戾气等各方面影响,痰可随气流行全身各处,可夹风生热、化寒伤阳、化燥伤阴、郁而化火等,既可影响脏腑经络、形体孔窍的功能,又可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其致病广泛复杂多变[6]。司国民教授认为,痰邪致病多为标,在郁证亦是如此,痰性黏腻胶固,贯穿郁证前后,痰湿蒙神,可致精神错乱。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脑髓纯者灵,杂者钝。”因髓海为清灵之所,故而痰湿生于脑髓会影响神智。清·林珮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言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幻百端,昔人所谓怪症多属痰,暴病多属火也。”明确指出一旦痰邪成疾,则五脏皆伤,亦是郁证病程慢长的一大原因。
1.3 阴阳 中医学的阴阳不仅分属寒热,还体现在人体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变化,各种情况的阴阳失衡均会导致病理状态。金·张元素《医学启源》言:“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司国民教授认为,郁证患者不仅有气和痰的变化,阴阳失调也是郁证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病机,且气和痰中也包含着阴阳的转变,气之盛衰、痰之寒热均可从阴阳整体看待,阴阳辨证不可或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阳化气,阴成形。”阳主动,阳动而散故化气,阳虚则气弱,气弱则温煦作用减弱,反作用于阳,故阳与气不可分开而谈。阴主凝,阴静而凝故成形,阳虚阴盛则水湿泛滥,聚湿成痰,阴亏阳亢则煎津灼液,凝炼为痰。《素问·宣明五气》曰:“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其静与怒反映了阴阳变化,在郁证中尤为明显,阳盛阴虚,则情志多亢,以往也多从阳论治郁证[7-9]。阴的功能失调,对机体的滋润濡养作用异常则情志多变。《灵枢·行针》中亦提到:“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阴多之人气滞血浊,其阴阳不易相合,反激而为怒,故而阴多者亦可发为阳证,由此可见,阴阳偏胜或不足皆可导致情志的异常,调阴亦不能忽略,若阴阳已和,则气无盛衰,痰无寒热,诸症大减,康复可期。
2 辨证治疗
2.1 从气论治 气盛宜疏,气虚则补,气郁需行。司国民教授认为,气盛宜疏,因势利导,不宜苦寒伤气,此为阴阳气不相顺接,苦寒之药不仅无法调节气盛之郁,反而加重气滞、气郁,常以柴胡、厚朴、川芎配伍,柴胡与厚朴一升一降,运转肝胆枢纽,川芎可加强行气之力,其行气而不耗气,制阳而不伤阳。气虚则补,补气行气,常用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配伍五味子、龙骨收敛固气,安神解郁[10-11],若其有抑郁少动、气短神疲、面色苍白等症状,多为气虚至衰,须在补气基础上加用人参大补元气[12];若兼阴虚而为气阴两虚者,常用生脉散加减。气郁需行,疏肝解郁,常以香附、佛手疏肝理气,行气解郁,郁金行气解郁,又可防香附过于燥热,枳实破气行气,用于气郁较甚兼有胁肋胀痛、胸口满闷不舒者;若郁而化火者,常加薄荷、柴胡、栀子、玄参等疏肝泻火;若气郁而浊气不降症见大便干燥、难解者,常可加生地黄、麦冬增液润肠,助大肠降浊;若脘腹胀满者,常加大腹皮、香橼下气宽中;若腹痛者,常加炒白芍、木香、延胡索理气止痛。
2.2 从痰论治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有言:“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脾胃不仅为痰湿之源,亦是后天之气血化生之处,健脾和胃,脏气充足,脾升胃降,运化如常,则可杜绝生痰之源。然则司国民教授认为,痰湿之所生不仅是脾之过,还与肺肾失调有关,肺肾失调之根源与气、阴阳互为因果,故治痰湿还需配合行气,气不行则水湿不运,行气是中断痰湿运行的重要途径。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诸气》亦提出:“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故调气必先豁痰。”临床中痰多,其苔厚腻,神智受影响较大,经常抑郁或发怒者,多用礞石磙痰丸加减;湿多,其苔厚不腻,神智尚清晰者,多用二陈汤加减。司国民教授另外指出,津液不调是痰湿的前体,有津液水停聚而生湿,湿聚多而成痰,而津液致郁多为阈下,其症状轻,药食皆可调理,可用茯苓、草豆蔻、薏苡仁、白扁豆、木瓜等,饮食注意多食用瓜果蔬菜,控制肥肉类等油腻食品的摄入。
2.3 从阴阳论治 《素问·调经论篇》言:“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为阴精固护于外。司国民教授认为,郁证的发生,没有绝对的阴虚、阳虚,是相对而言以其中一种表象为主,且阴阳变化间还夹杂着气与痰的变化,故而从阴阳角度辨治郁证不可或缺,临证时应抓住主要矛盾。此外,从物质与功能的角度来看阴阳,物质属阴,功能属阳,所以一切物质上的不足皆可从阴论治,以补阴为主,一切功能上不足皆可从阳论治,以补阳为主。阴不足者,常见阴虚内热,以烦躁、焦虑、精神控制差等为主要症状,常用知母、百合、麦冬、石斛等滋阴养阴为主,兼用天麻、钩藤等以平肝阳。阳虚则多见心情抑郁、情绪消沉,以静而少动为主要临床症状,常用升麻、淫羊藿、葛根等补肾阳、祛阴寒,因郁证之阳虚无绝对,故以葛根略加拮抗,即可升散阳气,又能防止阳热之象。《素向·至真要大论》言:“调气之方,必别阴阳。”气分阴阳,气盛生火、气郁化火属阳热,气弱、气滞属阴寒,而痰属寒者,多为湿盛,属热者,多为阴虚内热,灼津液为痰,故而助阴助阳时要注意气及痰湿的变化,不可擅用药改变其性质变化。
3 病案举隅
王某,女,37岁,已婚。2018-11-19初诊。患者精神状态不佳,遂于当地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病情由其父母代述。主诉:情绪不稳定,多疑敏感10余年。现病史:患者自初中开始感觉精神紧张,经心理疏导治疗后情绪状态稳定,大学期间因多疑敏感曾入院治疗,后经外院确诊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烟雾病、脑出血、偏瘫、脑萎缩,因精神症状明显,强迫思维,故于当地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刻下:多疑敏感,强迫思维,心律不齐,盗汗量少,无法在有杂音的环境下交谈,拒服苦涩药,发作时打人毁物,每在傍晚发作,纳差,眠差,小便可,大便秘结,4~5 d一行,舌脉不详。中医诊断:郁证。辨证:痰蒙清窍,气阴不足。治则:豁痰开窍,益气养阴。处方:生脉散合二陈汤加减。药物组成:太子参15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陈皮12 g,半夏10 g,茯苓20 g,天麻12 g,丹参20 g,郁金15 g,石斛15 g,芦根20 g,甘草10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同时嘱患者家属开导患者,放松心情。2018-12-03二诊,仍为患者父母代述,反映药味口感可,患者未拒服中药,服药平妥,睡眠较前好转,现头部不适,多疑,沉浸在自己幻想中,容易发怒,听见杂音就感到会阴部疼痛,大便偏干,4~5 d一行,舌脉不详。初诊方加淡竹叶10 g、百合10 g。煎服用法同前,共7剂。2018-12-10三诊,患者在其父母陪同下前来就诊,自诉发怒减少,情绪精神状态好转,现头部不适有分离感,右耳鸣,口干,右侧足部麻木,有时腹痛,大便偏干,3~4 d一行,舌胖大,舌边有齿痕,苔白,脉濡。二诊方去五味子,加白芍20 g、白豆蔻6 g。煎服用法同前,共7剂。后随症加减继续服药治疗8个月,情绪精神状态明显稳定,纳眠可,二便调,随访1年病情稳定。
按 本例患者病史较长,多种病因合而发病,且合并多种疾病,属久病致虚,病情复杂,正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所言:“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患者自初中即有精神紧张等情志变化,此年龄阶段生机活跃,阳气充盛,属气机运转不利。大学时因生活习惯、学习压力等七情变化,导致气机郁滞病情再次发作,又未经系统调理和治疗,气郁日久,气不行,津液滞,而生湿,阴阳不相顺接,阴虚阳热,灼津液为痰,致气阴俱虚,津亏痰凝,痰蒙清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傍晚时分,人体阳气收敛,转向微弱,邪气开始活跃,患者每在傍晚时分发作,打人毁物,可见正气不足,故从气虚论。物质上的不足皆可从阴虚论治,虽然初诊时未见患者本人,但鉴于患者脑萎缩诊断明确,脑髓亏虚,故以阴虚辨。结合患者纳差、眠差、大便秘结等表现,均为一派气阴不足之证。故综合辨证为痰蒙清窍、气阴不足,方予生脉散合二陈汤加减。生脉散为益气养阴之代表方,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效。方中麦冬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有护阴、宁心、润肠通便之效;五味子收敛固涩,尤其对久病气阴不足之人有护本之功;人参是生脉散原方用药,其补气之力最强,可补一身真元,为气虚内伤第一要药,但考虑本例患者有阴虚内热之象,长期使用人参有助热之弊,且价格较贵,而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为清补之品,既可补气又能滋阴,且无壅滞之弊,价格相对低廉,故以太子参易之,气阴同治。二陈汤是治痰名方,方中半夏除燥湿化痰外,亦有助疏解少阳枢机、解郁之效[13];茯苓健脾渗湿,宁心安神;以陈皮代橘红,取其理气之功,燥湿化痰;甘草补脾益气。再辅以天麻祛风通络,平抑肝阳;丹参活血祛瘀,清心除烦;郁金行气解郁,清心凉血;石斛、芦根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全方选药多为甘淡之品,易于口服,故患者能接受此方药配合治疗。二诊时患者自觉头部不适,听见声音即觉会阴部疼痛,且沉浸在自己幻想中,容易发怒,仍为阴虚内热之象,故加淡竹叶、百合强化养阴清热之功,兼调情志清心安神。三诊时患者气阴渐复,痰湿渐除,腹痛为气机郁滞、痰湿留恋所致,故加白豆蔻化湿行气以治疗腹痛,口干、右侧足部麻木是血虚失养,故加白芍敛阴养血,同时考虑五味子过于收敛,久用有阻滞气机之疑,故去之。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海马齿状回突触总数减少、突触密度减小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神经结构基础之一[14],五味子中的有效成分五味子酮可以促进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的增殖,对神经元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15-16];天麻可通过增加中枢神经系统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抗氧化、抗炎、调节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等多种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17];丹参多酚酸可通过抗炎、抗氧化、抗细胞凋亡、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促进血管生成因子生成等途径改善卒中后神经功能受损状态,防治卒中后抑郁[18]。
4 小结
郁证症状表现变化多端,且易于反复,迁延难愈,临床辨证复杂。司国民教授认为,气是郁证发生发展的主干,气郁是发病的基础,痰是郁证之枝干,痰湿蒙神导致精神错乱,阴阳失调是郁证发展的枝叶,庇护气与痰湿作乱,且阴阳夹杂其中更难愈合,故在治疗时强调调畅气机,化痰祛湿,平衡阴阳,从气、痰、阴阳综合辨治,方可见效。
(指导老师:司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