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外热成像在针刺干预上热下寒特征人群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2021-12-28黄诗雅吴宇标王天麟张梦若张晓轩原嘉民杨志敏毛小妹白贵敦

河北中医 2021年9期
关键词:合谷平均温度气机

黄诗雅 吴宇标 王天麟 张梦若 张晓轩 黄 鹂 原嘉民 杨志敏 毛小妹 白贵敦

(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105)

上热下寒证是临床常见的阴阳失衡证候,属于寒热错杂证。明·杨继洲《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有言:“上热下寒者,引而下之。”针刺可以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而治疗上热下寒证。尽管目前已有不少临床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后患者脏腑阴阳失衡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1-3],但仍缺乏客观的数据指标直观证明人体针刺前后整体或上下局部的寒热变化。红外热成像是近年新兴的功能影像技术,以彩色图谱直观呈现人体体表温度分布状态,使人体寒热分布视之可见、见之可测,可辨识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寒热偏离情况[4]。本研究通过红外热成像观察针刺干预对具有上热下寒特征者全身平均温度及局部温度的影响,为针刺治疗上热下寒证提供客观的数据证明,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平素身体健康,无特殊及重大疾病,无器质性疾病与传染病史,近期体检提示身体健康,1周内无发热症状;年龄≥18岁,≤25岁,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具有上热下寒特征,即红外热成像图显示头面呈现趋热状态,腹部(脾、胃、肝、大肠、小肠、膀胱)呈现趋凉状态,且头面部温度高于腹部温度0.5 ℃[5];自愿参加本研究,能够接受针刺干预并配合完成红外热成像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依从性较差,研究过程中自行中断或退出者;未按要求进行检测或资料收集不完整而影响到研究评价者;检査或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适者;处于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或近期情绪有巨大波动者;检测部位有瘢痕、粉刺、红肿结块者;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一般资料 依据上述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2020年12月收集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志愿者49例,均身体健康但具有上热下寒特征,其中男7例,女42例,平均年龄(21.86±1.36)岁。

1.4 研究方法

1.4.1 检测仪器及检测条件 采用北京贝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TTM-6000U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测量环境温度(24±1)℃,相对湿度40%~60%,检测室保持安静,无阳光直射、空气流动及红外辐射。

1.4.2 志愿者注意事项 检测前1周内不改变日常生活作息、饮食等习惯;检测前24 h内不做拔罐、刮痧、按摩等理疗项目;禁止吸烟,饮用酒精饮料、咖啡、浓茶或进食辛辣、寒凉等刺激性食物;检测前4 h禁止剧烈运动,检测前2 h禁食,检测前1 h禁饮,检测前30 min禁止进行沾水或接触金属等可能明显影响体表温度的活动;检测当日宽松着装,不佩戴任何饰品,身体各部位禁止涂抹护肤品及化妆品,若身体有汗需擦干并静待30 min后再行检测。

1.4.3 数据采集方法 按照设备要求采集红外热成像图谱,拍摄时要求志愿者采用解剖学姿势采图2张,分别为正面、背面各1张,测量志愿者人体正面、背面平均温度及头面部、腹部局部温度。针刺干预前及干预1 h后各采集1次。

1.4.4 针刺干预 取穴:足三里(右侧)、合谷(右侧)、太冲(左侧),定位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6]。操作:志愿者取仰卧位,75%酒精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0.25 mm×(40~75) mm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足三里直刺25 mm,合谷直刺10 mm,太冲朝涌泉方向斜刺10 mm,针刺得气后,足三里穴行呼吸补泻手法,即吸气时匀速提针15 mm,呼气时匀速进针15 mm,重复9次,合谷、太冲不行针,留针25 min。

1.5 观察指标 比较志愿者针刺干预前后人体正面、背面的平均温度变化,以及正面图中头面部、腹部温度变化。局部范围参考穴位定位及骨性标志,其中头面部范围为两侧头维穴、两侧下颌角和颏部构成的区域,腹部为两侧天枢穴、上至中脘穴、下至曲骨穴构成的区域。

2 结果

49例志愿者针刺干预前后人体正面、背面平均温度及头面部、腹部局部温度变化比较见表1、图1、图2。

表1 49例志愿者针刺干预前后人体正面、背面平均温度及头面部、腹部局部温度变化比较

图1 49例志愿者针刺干预前后人体正面红外热成像图

图2 49例志愿者针刺干预前后人体背面红外热成像图

由表1、图1、图2可见,与干预前比较,针刺干预后人体正面平均温度、头面部平均温度明显下降(P<0.05),背面平均温度、腹部平均温度明显上升(P<0.05),头腹部温度差由正值变为负值(P<0.05)。

3 讨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通过测量人体散发的远红外辐射热而反映代谢情况的功能影像,能使人体脏腑经络的寒热状态可视化、客观化、动态化[7],近年在体质管理、慢病管理、生理病理功能评估以及经络探索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8-10]。有研究对平和质人群的红外热成像进行统计,发现以下焦、命门的温度最高,中焦次之,头面部及上焦最低,呈现出“内阳外阴”的热态学特征[11]。在针灸治疗方面,亦有不同研究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呈现的病灶区温度变化情况,佐证了针灸治疗的有效性[12-14]。其中在有关针刺对人体寒热状态影响的研究中,有学者通过在曲池穴行烧山火、透天凉手法,观察干预前后曲池穴、合谷穴、手三里穴的红外热成像图及温度,结果显示行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后曲池穴的温度较前有相应的变化,且产生的热或凉效应大致可沿着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进行传导,提示红外热成像是评价针刺疗效的潜在可行方法[15]。

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其中阳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功能,而寒热的形成、分布与脏腑之间阳气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16]。凡是能影响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因素皆可导致阳气运行不畅,敷布不均,其中阳气郁积之处则可出现化火生热,而阳气不及之处则相对偏寒[17]。早在《素问·针解》中便有记载:“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指出寒热刺法在调节人体寒热中的作用,针刺可调畅人体气机,疏通经络,恢复人体脏腑经络的气机升降出入,而起到平衡寒热的作用[18-19]。

《素问·五运行大论》言:“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覆会也。”提示左升右降是人体气机运行的总趋势。清·高世栻《黄帝素问直解》)又言:“人身面南,左东右西,肝主春生之气,位居东方,故肝生于左;肺主秋收之气,位居西方,故肺藏于右。”根据天人相应取象比类的方法,将日升日落的运行规律联系到人体脏腑气机运行上,从而完善了左升右降的概念[20]。虽然本课题纳入的志愿者均为健康人群,但在红外成像下已经具有上热下寒特征,说明正气尚足,邪不可干,但气机运行已经出现细微异常,故根据左升右降原理进行针灸干预研究,以求达到恢复气机正常升降的目的,并采用红外热成像进行观察。针灸干预中左侧取太冲穴,右侧取足三里、合谷。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肝之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之处,故针刺太冲可行气解郁,调节足厥阴肝经、肝脏的功能,又肝主升发,主疏泄,肝木蕴含少阳春生之气,其气条达则五脏气机调畅,故针刺左侧太冲以促进人体之气左升[21]。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大肠经气血会聚之处,且合谷与太冲相配成“四关穴”,“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常取之十二原”(《灵枢·九针》),“四关穴”是肝经与大肠经的原气输注出入的地方,不仅定位对称,在局部解剖上也有相似性,合谷为阳经原穴,偏于调气,太冲为阴经原穴,偏于调血,故开四关具有调和升降、疏导全身气机、促进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22],右合谷配合左太冲,两穴合用,一升一降,一左一右,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气一血,上下相应,可调一身气血,平衡阴阳失调[23],促进人体气机左升右降运动的恢复。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的下合穴,“邪在脾胃……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灵枢·五邪》),“合主气逆而泻”(《难经·六十八难》),故针刺右侧足三里可肃降胃气,又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为一身气机枢纽,胃气得降则脾气得升,脾胃之气运转则轴运轮行,一身之气得以周流。诸穴相配,斡旋中焦,气机条畅则升降出入正常,全身寒热平调,阴阳自和。同时,所选穴位均处于测量部位以外,可排除局部的针刺作用对患者体表局部温度的干扰。

《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本研究结果显示,背部作为人体阳气聚集之处,主导一身阳气,针刺干预后背部温度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正面温度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说明人体的浮阳得潜,寒热分布趋向正常,全身整体的阴阳得到平衡。针刺干预后头面部温度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腹部温度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且二者的温度比较由干预前腹部温度低于头面部温度,转变为腹部温度高于头面部温度,提示针刺后志愿者上热下寒的征象得到调整,趋向于平和质人群的上、中、下三焦温度逐渐升高的特征[11]。

综上所述,借助红外热成像可直观看出针刺对于人体上热下寒状态的调节作用,对在临床治疗中运用针刺补泻调和人体寒热平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拓宽了红外热成像的运用范围,但是其清热温寒、调和阴阳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合谷平均温度气机
关于规范中最低日平均温度定义的探讨与建议
兰州地区区域加权平均温度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南方地区圆拱形和锯齿形大棚内温度四季差别探究*
便携电子打气机
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宁夏灌区春小麦叶面积变化的气象条件分析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