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内经》“五藏神”的认识
2021-01-06曹玉新张学贵
曹玉新,张学贵
(赤峰市宁城县中医蒙医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200)
0 引言
中医学的神,是指神态、知觉、运动等神明活动现象主宰,包含人体的精神心理活动,是在先后天之精的作用下,发挥并且维持其功能,是人体精神聪慧。《内经》首提“五脏藏神”理论,将五脏藏神归成了“神”、“魂”、“魄”、“意”、“志”,共“五神”。对于五神而言,其是被五脏所主,依次是“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在《灵枢·本神》中,其指出了:“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其认为“神、魂、魄”则是认知过程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原始动,而“意”、“志”、“思”、“虑”、“智”即为个体认知到各类事物这一整个动态性的过程,也是个体对各类信息实施加工、处理的这一整个过程[1]。笔者现就《内经》关于“五藏神”理论进行探讨。
1 心藏神
“心藏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由心所主。心藏神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一切精神与心理类活动的统称,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指出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狭义之神是指五脏藏神中的神,即《灵枢·本神篇》:“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仅指接受事物刺激,反映到心中来之神。“心,怵惕思虑则伤神”,说明过度的怵惕、惊吓、思索、焦虑,都会伤及心神,心伤“心气虚则哭,实则笑不休”,故狭义之心神为感受界外原始刺激的脏器。心就是神所居住与依附的地方。中医学将心比作君主,来说明其与他脏的不同。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应用官职以对各类脏腑所具有的职能进行比喻。“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指的是心与其余四脏间所具有的关联性。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主张五脏随各有所主,但五脏一体,五脏之间密不可分,任何精神心理活动均需要五脏之间的协调。心为君主之官,是人体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和统领,“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强调精神心理活动以心为主导观点。因此,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五脏,但由心所主。故《类经》曰:“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灵枢·卫气篇》曰:“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均说明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源地,为精神心理活动的统领。
2 肝藏魂
魂是指谋略、梦幻及恼怒、惊恐之类的情感活动。在《灵枢·本神》中,指出了:“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处于心神所给予的引领下,反应十分快速,开展各项意识性思维等精神、心理类活动。“往来”即为时间概念,主要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还是对以往所进行的记忆、研究、分析,对现阶段的各项操作,对未来的各类策划等精神、心理类活动[2]。《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谋略由其所主。《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谓:“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又有“肝气虚则恐,实则怒”,也就是说肝之气血亏虚则出现恐惧,肝气旺盛则暴怒无休止,故“罢”有息止、抑制之意,而“极”可以理解为紧张、兴奋。魂之本质为肝之阳气也,情感的低落与高涨均与其密切相关。
3 肺藏魄
魄是指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知觉与动作,如耳之能听,目之能视,皮肤痛痒皆属魂的范畴。《说文解字》曰:“魄,阴神也”,《内经》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精”一是指由气血化生之阴精,故就精与神而言,精为阴而神为阳;二是指肺脏一呼一吸的自然之气,就精、魄来说,精就是阴中之阴,魄就是阴中之阳。“出入”指的是活动所具有的指向性。魄为阴神,宅居于肺,精足则魄有滋养依附,魄随精血敷布输注,外盈肌肤肢窍,内注经脉脏腑。《内经》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魂,魂伤则伤人,狂者意不存人”,故外能查觉肌肤痛痒,感受言语,听音辨色,内可助呼吸心动,气血运行,清浊出入[3]。
4 脾藏意
“意”有三层含义,一是同“忆”,指记忆功能而言;王冰对《素问·宣明五气》解释为“记而不忘者也”,把其理解成记忆。其二,意念、意向,是一种初步性思维,具有相应的不确定性。故经言“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是心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且形成了初步的意向。第三指思维本身的意识性活动,指的是为了促进某一意愿得到实现,多次进行分析、研究的这一整个思维过程[4]。
5 肾藏志
“志”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志向、意志之义,是指在“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确认信息,形成相对的完整和确定的思维,与“意”相比有更明确的目标,并且专志不移。第二理解为同“智”,在《灵枢·本神论》中,指出了:“所以任物者为之心,心有所忆为之意,意之所存为之志”,就像前文所说的,意指的是短时性记忆,只有通过志的保“存”后,才能转化为长期的记忆。《千金要方》曰:“肾者,生来精灵之本也”,“精”就是先天之精,“灵”就是精神、智慧,由此证实了,“肾藏精、主志”与智能间紧密相连。“肾主志”决定了人自身的智力水平。临床上很多医家把智力水平低下归结于肾精不足,精不足则“志”低下。对于老年痴呆患者而言,其病机大多都是髓海空虚,不但逐步失去了记忆力,还会出现失语、失认,加之抽象性思维受损等,肾志不足而“作强”如何表达,所以,“肾藏志”与智能间紧密相连。
6 五神之间的关系
在《灵枢·本神》中,指出了:“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传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指出神魂魄均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灵枢·本脏》所言“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指明魂魄需要以“脏”为依托。《灵枢·天年》指出了“人得神则生”这一观点,并表述出了“人得神”的这一整个过程。在这里,表述出了在五脏逐步形成后,“心主神明”在神的指引下魂和魄都产生了,故说明神、魂、魄是与生俱来的。《灵枢·邪客》指出了“人失神而死”这一观点,如果邪气侵袭于心,神必定会受损,轻的会出现精神性障碍,重的会危害到生命。另外,还指出了“情志致病”的这一整个传变过程,各类不良情志刺激先会伤心,接着,再逐步感传其余脏腑。“肝”与“心”是人体精神心理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其功能的发挥需要神进行统领,就是处于心神所给予的指挥、影响下而发生作用的,由此出现了十分正常的兴奋、抑制作用。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指出了:“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所以,仅有肝、心间彼此配合,才可以一同开展精神、思维等各类神志性活动,才可以更为健康且长寿。在《新编黄帝内经纲目》中,指出了:“肝属风木,藏血主动,性动恶怒,故喻为将军;肝藏魂,有协助心神之用,故出谋虑”。
志意指的是心在“任物”后所开展的各项意识性活动,就是之后所开展的更为复杂且具有更高级意识性思维类活动的前提。人们对各类客观事物进行认知的这一整个过程,也是在神的统领下,各司其职,由感觉逐步到思维以开展人体的各类精神、心理活动。“心所任之物”就是由感官去接受外部的各类刺激、信息,就是感觉、知觉。感知指的是思维的一种原材料,思维仅有在感知到外接刺激信息后才能形成,借助思维,“心所任之物”才能够逐步升华为具有本质性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种概念[5]。在这一十分完整的思维过程中,志意的主要职责是对感知信息的记忆和存储,并且为思维形成奠定基础。因此可将“志意”理解为在心神主导之。在《灵枢·本脏》中,指出了:“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其指出了“志意”还具有能够对其余精神、心理类活动进行调节、驾驭并适应于对外环境等有关的作用[6]。凸显出了“志意”可以收摄“魂魄”,由此证实了,志意对比魂魄而言,其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精神、心理类活动。志意、魂魄均可以被归至“精神”这一范畴中,是处于心神主导下具有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一种精神、心理类活动,所以,“志意”对“魂魄”所具有的收摄作用,依旧可以被归至广义“心主神明”各项功能中的一个部分。
《灵枢·本神》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此处虑与智并不在中医五神脏中,没有对应的脏腑关系,也是因为虑与智本身就需要多个脏腑参与才能完成,体现了人体精神心理活动需要五脏协调统一的关系。虑者,在《说文解字》中描述为:“谋虑也”,是有目的的思考事物,与意的思维初步形成更深一层,而更深一层的进行需要志的明确目标,有力执行。智是在充分思虑的基础上形成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技巧[7]。
综上所述,人体的精神心理活动是以心神为主基础,五脏神密切配合形成的,五脏任何一脏出现异常均可导致精神障碍,心神接受外界刺激信息,在魂魄的作用下形成思维活动,从而在意志的作用下产生行为上的异常,与现代认知行为理论相一致。故五神是在心神的统领下,其他四神各司其职,是一个有独立分工,同时又统一协调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