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爱联结儿童 用情滋养童心

2021-01-05李济清马多秀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4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儿童

李济清 马多秀

摘要:朱小蔓是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她最先提出以“情感”之眼看教育的思想,她的儿童情感教育思想是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培育儿童的精神、培育有道德的人。她认为儿童情感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息息相关,良好的关系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儿童情感教育要扎根实践,并强调了爱的关怀对儿童的教育意义。她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提出了要培养有道德的、完整的人,强调了情感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指出了教师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引导是儿童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有深刻的教育启迪。

关键词:朱小蔓;儿童;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2A-0014-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情感教育研究进入学者的视野。朱小蔓是我国情感教育的先驱,开辟了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新天地,她的儿童情感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情感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对教育实践起着引导性作用,并提供了理论支撑。她的情感教育思想始于哲学,丰富的个人生活经历和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又为其儿童情感教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朱小蔓儿童情感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朱小蔓出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文革”打破了她的大学梦,在高中毕业后,她开始了插队生活。在插队期间,她体会了农民生活的疾苦,结识了一群乡村儿童和善良淳朴的农民,在为乡亲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这减缓了她在“文革”中因父母被关押而带来的受挫、压抑等情绪,同时也延续了她中小学时代一直担任学生干部而形成的自尊、自信、乐于助人等品质[1]。1972年底,朱小蔓大学毕业后在高等学校工作,之后一直担任着“双肩挑”的职务,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深化自己的情感教育研究,产生了多个分支,尤其是她的儿童情感教育思想,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朱小蔓在革命家庭中长大,她的思想发展受到父亲那一代人的影响。她的父亲朱启銮先生一生非常爱孩子,对朱小蔓的教育比较开明、仁慈、宽容,从不挑剔苛求[2]。幼时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父亲的极大信任与期望不断激励着她的成长。朱小蔓研究情感教育30余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96年,她主持国家课题“青少年儿童道德情感教育理论与实践”,当时正值江苏省中小学素质教育蓬勃发展时期,为此,她与江苏的部分校长、教师合作研究,提炼了多种儿童教育模式,如情境教育、乐学教育、小主人教育等[3]5。她还与梅仲荪先生共同研究儿童的情感发展与教育,在十余年研究和百余篇论文的基础上,形成了《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一书,传播着情感教育的经验。

二、朱小蔓儿童情感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朱小蔓的儿童情感教育思想内容充实、博大精深,她的儿童情感教育思想是从其道德教育中拓展而来的,目的是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研究如何培育儿童的精神,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儿童。

(一)儿童情感发展的阶段性

朱小蔓在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中发现,儿童在他的情感发展历程中有着明显的阶段性[4],在《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一书中,朱小蔓和梅仲荪通过研究儿童的情感发展,把儿童的情感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儿童前期(0~6岁)为婴幼儿期、儿童中期(6~12岁)为小学时期、儿童后期(12~18岁)为初高中时期[5]50。这三个时期正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中介期和过渡期。因此,儿童时期的发展,将为儿童今后的生活打下基础,在儿童期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情感萌发于生命之初,在婴幼儿时期,儿童就已经产生了情感的需求。有心理学家做过“婴儿对人无差别的微笑反应研究”实验,结果证明,婴儿的这种对“人类对象”所特有的社会性微笑,正是人喜爱人的社会性表情的显露,也是人类情感的萌芽[5]74。该年龄段正是依恋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关注个体依恋感的发展,培养婴幼儿信任的人格特征。同时,婴幼儿的爱心与同情心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其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社会情感也有了初步的发展,为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与情感会出现转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小学低学段表现得最为明显,这时学生认为教师的话具有权威性,对教师十分尊敬。朱小蔓指出,小学相较于其他阶段的教育而言,最重要的特性是它的基础性,包括道德品质发展、智慧品质发展、个性品质形成及身体发展四个方面[6]。小学时期是培养儿童情感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非常迅速,智力和情感之间的协调性也不断完善。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教育爱对小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意义,抓住机遇期,用爱心培育爱心,创设师生情感发展的良好氛围,丰富学生的情感。

在初中阶段,儿童对他人以及各种事物的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入学动机由为父母学习转变成为振兴祖国而学习,学习兴趣越来越广,对老师的爱越来越理性。在同学关系中,友谊变得更加重要,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并且他们的人际交往也从单方面依赖他人转向双方之间互帮互助[5]90-91。在高中时期,儿童机体发展的各方面逐渐趋于成熟,他们在生理与心理、情感与思想以及交往与理想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发展与完善。在这个阶段,个体道德情感的发展日趋成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能够审视周围环境,追求自我的价值[3]77。

(二)儿童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息息相关

朱小蔓的儿童情感教育思想起源于她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她在研究實践中,发现了道德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她提出要培养有道德的儿童,培养“完整的人”。她认为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息息相关,道德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与基石,而情感是道德的基础[7]。人类的许多情感都与道德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情感发展最为重要的儿童时期,需投入更多的目光,将情感作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路径,通过情感培育将道德的种子撒向儿童的心田。德育支持人性中的美好因素,但道德教育并不代表要与成年人、权威或任何事物保持一致,对于一个人来说,找到一种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关系中的问题是很重要的[8]。因此,人性的养成、人格的健全、价值观的塑造、情感品质的形成等都是道德教育所不可缺少的,而道德的养成要从小做起,融合在儿童时期的游戏活动和课堂教学之中。

朱小蔓曾提出“情感性道德教育”这一概念,她认为不必去问什么是道德情感,但可以问什么情感可能与道德、个体品德的发展、道德教育等有关[9]。她主持参加了多项大型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求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道德发展与情感之间的关联。她在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期间,参加了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她将情感带入到了研究中,认为情感与儿童的人格发育、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2012年初,她在教育部的委托下担任新课改思想品德课标修订和教材编写的主要负责人,编写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后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全书以生活为主题,旨在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10],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优秀的个人品德。

(三)良好的关系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像一条条纽带一样在不同的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起联系。在教育生活中,也存在着诸多联系,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这恰好验证了朱小蔓先生所提出的“爱的联结”[11]的理念。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在儿童阶段需要培养其道德情感,而道德情感的发展离不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结,即健康的依恋关系。不同的人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有简单、有复杂,但不论如何,最初都是从亲子关系开始发展的,亲子关系是所有关系的胚胎,假若亲子关系处理不妥,便会对个体后期情感联结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道德教育要从发展亲子关系开始,要回到学校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中去,以建立亲子、师生以及生生之间健康的依恋[3]7。

亲子依恋在母婴之间表现得最为明显,母亲对儿童反应的敏感性促使儿童形成一种稳定的依恋,这种稳定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以及正向情绪情感的表达。师生依恋与生生依恋主要体现在儿童的日常学习活动中。教师自身所具备的情感特质与儿童情感的培养具有相关性,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学生建立不同事物以及不同人之间的联结,当学生“爱的联结”遇到障碍时,教师可以用自己对学生的爱来帮助学生清除障碍,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正常发展,建立师生之间稳定的依恋感[12]。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儿童联结能力的培养,帮助儿童形成联结感,建立与多种事物以及同伴之间的联系,以满足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需求。

(四)儿童情感教育要扎根实践

朱小蔓一贯将教育生活实践视为她进行理论研究的肥沃土壤,她的儿童情感教育研究就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她将多所中小学校作为教育思想的实验室,自始至终将儿童看作教育的生命主体与成长主体。她主张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到教育实践当中,深入到一线教学当中,切实走进班级、走进课堂,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内心所想,把研究孩子放在第一位,强调要在田野中做学问,而不是闭门造车。朱小蔓曾经讲过:“一个好老师一定是个‘孩子王’。”好的教师是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是能够融入学生集体当中去的,要和学生做好朋友。因此,研究学生是一个好教师所必不可少的能力,不深入课堂、不研究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同样,也不是一个好的教育研究者 [13]。这种研究儿童、深入到儿童群体中的教育者精神,正是朱小蔓在她的教育研究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坚定的教育信念和努力方向。

朱小蔓的儿童情感教育思想扎根实践,她认为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在她的“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理论研究”课题中,她和多位小学校长及教师共同进行研究,多次深入到小学实践当中,在这期间从未停止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她指出好的教育是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的,二者相互支撑、渗透,以提升儿童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愉快学习”“生活基础教育”“情感教育”等十种具体的教育理论模式[14]。通过借鉴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理论模式,我们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情感的发展,促进儿童的情感表达,培养儿童成为“完整的人”。

三、朱小蔓儿童情感教育思想的教育启示

朱小蔓的儿童情感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蕴含着她多年从教育实践研究中得出的成果,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有很多的启发。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完整的人”

任何教育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离不开实践,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生根发芽,并最终去指导实践。朱小蔓的儿童情感教育理论也是扎根实践,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得出的,包括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十种理论模式、情感—交往型课堂的创建等都来源于实践。这些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认可,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情感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儿童的情感发展,借鉴相关的情感教育思想,结合教学实际,帮助儿童发展情感能力,培养有个性的、有道德的“完整的人”。

(二)引导儿童的情感发展,建立“爱的联结”

由于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所以儿童情感的发展除了需要父母的教育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外,还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在学校里,教师在儿童的情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引导儿童发展其正向的情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状态。朱小蔓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5]儿童期是情绪情感发展的最有利时期,也是儿童社会性依恋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的隐性教育对儿童有着深远的影响[5]370。教师可利用自己的情感资质和人格魅力来建立与学生之间的联结,营造一种教育爱的氛围,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成长。在一线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与儿童有着更近距离的接触,能更清晰地发现儿童的情感需要,通过对儿童的具體观察,交流与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建立师生之间“爱的联结”,进一步强化儿童的情感意识。

(三)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鼓励自由表达情感

自由地表达情感能够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让人更加自信。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更需要学会表达情感。儿童期是一个人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对儿童开展情感教育是最为合适的时机。儿童在与教师和同伴相处时,情绪情感表露明显,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儿童以教师为方向,对教师极度信任,这也正为教师观察儿童的情感需求提供了契机。教师可以在日常的上课、活动中对儿童进行了解,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流露出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自由地进行情感表达。

个体情感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教师对儿童情感发展起着引路人的作用,教師对儿童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儿童更好地树立价值观和情感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朱小蔓.直把万安作故乡[J].中小学班主任(增刊),2020(1):15.

[2]朱小蔓.怀念父亲——我的遗憾与告慰[J].中小学班主任(增刊),2020(1):9.

[3]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马多秀.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探析[J].教育研究,2020(8):153.

[5]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6]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 认识小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8):3.

[7]刘慧.关注人的心灵成长——我的导师朱小蔓先生的情感教育思想及其毕生追求[J].中国德育,2018(11):79.

[8]王平.寓德于情,以爱育人——专访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与实践者朱小蔓教授[J].教师教育研究,2014(3):70-71.

[9]杨桂青,赖配根.朱小蔓和情感教育[J].人民教育,2020(17):72.

[10]赵冰倩.以情感之眼看教育——朱小蔓情感教育理论初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51.

[11]朱小蔓,丁锦宏.情感教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历程——朱小蔓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77.

[12]钟芳芳.用心呵护“爱的联结”[J].中小学班主任,2019(9):18.

[13]吴盘生.当代师表[J].中小学班主任(增刊), 2020(1):43.

[14]朱小蔓.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

[15]马多秀.学校情感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194.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新时代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及其培育研究”( BEA210117)、2014年度田家炳基金会资助项目“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培养——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0-08

作者简介:李济清,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宝鸡,721013)硕士研究生;马多秀,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宝鸡,721013)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