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题探究模型解读,深入赏析教学反思

2021-01-05陈霞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几何拓展模型

陈霞

[摘  要] “一线三等角”模型是重要的几何模型,该模型中的三个等角顶点位于同一直线上,可形成一组相似关系,中考常以该模型为背景命制探究题. 挖掘模型特点,深入赏析模型有着一定的意义. 文章将探究一道“一线三等角”模型考题,解读赏析模型,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几何;一线三等角;模型;相似三角形;拓展

考题探究

几何综合题是中考常考问题类型之一,问题往往以几何图形为外在形式构建内在几何关系,可全面考查学生几何知识、空间几何观以及逻辑思维. 下面以一道几何探究题为例,进行问题探究.

1. 考题呈现

考题:2020年江苏宿迁中考数学卷第27题

感知:(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C=∠D=90°,点E在边CD上,∠AEB=90°,求证:=.

探究:(2)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C=∠ADC=90°,点E在边CD上,点F在边AD的延长线上,∠FEG=∠AEB=90°,且=,连接BG交CD于点H. 求证:BH=GH.

拓展:(3)如图3,点E在四边形ABCD内,∠AEB+∠DEC=180°,且=,过E作EF交AD于点F,若∠EFA=∠AEB,延长FE交BC于点G. 求证:BG=CG.

2. 思路探究

(1)已知∠C=∠D=∠AEB=90°,则∠BEC+∠AED=∠AED+∠EAD=90°,所以∠BEC=∠EAD,可证Rt△AED∽Rt△EBC,由相似性质可得=,证毕.

(2)过点G作CD的垂线,设垂足为点M,如图4所示. 由(1)问可知=,因为=,=,所以=,则CB=GM.

在△BCH和△GMH中,有∠CHB=∠MHG,∠C=∠GMH=90°,CB=GM,所以△BCH≌△GMH(AAS),则BH=GH.

(3)如图5所示,在EG上取点M,使得∠BME=∠AFE,过点C作CN∥BM,交EG的延长线于点N,则∠N=∠BMG,推理可得∠EAF=∠BEM,可证△AEF∽△EBM,所以=.

进一步分析可知∠N=∠EFD,∠EDF=∠CEN,可证△DEF∽△ECN,所以=. 又知=,所以=,则BM=CN. 在△BGM和△CGN中,∠BGM=∠CGN,∠BMG=∠N,BM=CN,所以△BGM≌△CGN(AAS),则BG=CG.

3. 问题评析

上述以探究的形式呈现几何问题,分“感知”“探究”“拓展”三个阶段,其中“感知”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过程探究,总结证明方法,把握图形特点;“探究”阶段则是对模型的进一步深化综合,引入三角形全等进行论证;而最后的“拓展阶段”是对图形的拓展深化,启发学生利用上述解题思路构建模型,利用相似转化、对等转换、全等转化来完成思路构建,几何证明. 实际上,上述考题所基于的是初中几何“一线三等角”模型,属于直角型特殊模型,根据该模型可直接构建三角形相似關系,提取线段比例式,深刻理解模型可显著提升解题效率.

模型解读

“一线三等角”模型是典型的数学模型,从几何视角可分为直角型、锐角型和钝角型,其图形结构相对简单. 而从图形分步视角可将其分为同侧型和异侧型,如图6和7.

图中存在如下关系:在△ABC和△CDE中,点C位于直线BD上,其中∠ACE=∠ABD=∠EDF.

可推得如下结论:相似关系——△ABC∽△CDE;线段比例关系——==;若AC=CE,则可得全等关系△ABC≌△CDE.

上述的同侧和异侧“一线三等角”模型的结论可由相似转化得出,该模型的本质特点是有三个等角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该等角可以是锐角、钝角或者直角. 随着角顶点的位置变化或者角围绕顶点进行旋转,会产生相应的衍生图形,呈现图形的和谐美,并且模型中的结论依然成立.

深入赏析

“一线三等角”模型具有极高的识别度,在考题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但同时模型的变形衍生能力较强,综合性试题中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需要结合数学经验,运用数学方法来加以突破.?摇问题解析过程提取其中的三等角是关键,而往往考题以“等角”针对性变式,常将其隐藏,需要进行模型添补,下面结合实例进行探究赏析.

1. 局部隐藏,细节修补

例1:如图8所示,已知点M是正方形ABCD底边BC上的一点,且ME⊥AM,ME交AD的延长线于点E. 若AB=12,BM=5,则DE的长为______.

解析  由于∠B=∠AME=90°, 延长BC,过点E作BC延长线的垂线,设垂足为点N,则可构建“一线三等角”模型,在该模型中∠ABM=∠AME=∠ENM=90°. 由模型结论可得△ABM∽△MNE,则=. 已知AB=EN=12,BM=5,所以DE=CN=MN-(BC-BM)=.

评析  上述问题中不存在完整的“一线三等角”模型,仅含有一组等角,但通过延长线、作垂直可构建“三等角”. 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其中的等角关系,合理利用图形特点来作辅助线,将问题条件进行串联.

2. 一角独显,两侧增补

例2:如图9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D∥BC,∠BCD=90°,AB=BC+AD,∠DAC=45°,点E位于CD上,且∠BAE=45°. 如果CD=4,则△ABE的面积为______.

解析  由于∠BAE=45°,过点A作AD的垂线,在该垂线上取点M和N(令点N位于点A下方),使得∠BMA=∠ENA=45°,然后过点E作MN的垂线,设垂足为点F,延长CB交MN于点G,如图9所示.

分析可知四边形ADCG为正方形,则AG=CG=CD=4,易知AB=BC+AD,可推知AB=5,BG=3,BC=1. 由于∠BAE=∠M=∠N=45°,由“一线三等角”模型可推知△ABM∽△EAN,由相似性质可得=,代入线段长可解得DE=,则CE=. 由面积割补法可得S=S-S-S=.

评析  上述问题突破的关键是把握其中的“特殊角”,也是构建模型的基础,解题的思路来源于对“一线三等角”模型的深刻理解、深度思考. 该模型中不仅隐含了基本的几何知识,还蕴含着相应的思想方法.

3. 线角均藏,构图全补

例3:如图10所示为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點A(2,3)位于其图像上,而点B(0,2)位于y轴上. 作射线AB,将射线AB围绕点A逆时针旋转45°,与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交点设为点C,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

解析  过点C作AC的垂线,与射线AB的交点设为D,再过点C作x轴的平行线,在平行线上取点E和F,令∠DEC=∠AFC=90°,如图10所示,则可以构建“一线三等角”模型. 其中∠DAC=45°,由模型结论可得△DEC≌△CFA. 结合点A和点B的坐标可知k=6,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2. 设点C的坐标为a,,可得CF=-a+2,AF=-+3,可推得点D的坐标为a+-3,-a++2,点D位于直线AB上,将其代入解析式可解得a1=-1,a2=2(舍去),所以点C的坐标为(-1,-6).

评析  上述考题以图形旋转为背景,求解点C坐标很容易联想到求相关线段长,突破的关键是挖掘图像中的特殊角,适度联想,探寻图形之间的联系,结合解题经验来构建数学模型. 该问题有着一定的考查深度,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联想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

教学思考

中考试题中常蕴含一些数学模型,以模型为基础进行试题衍生,“一线三等角”模型是几何常见模型之一,模型实质是几何相似关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习题,挖掘模型,总结方法规律可显著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1. 关注模型特征,培养模型意识

模型来源于对数学规律的总结、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于知识典型结构的特殊总结,因此模型通常具有鲜明的特征,含有“特殊”性质. 以“一线三等角”模型为例,模型特征为“有三个等角的顶点位于同一直线上”,特性则为“由模型可推得一组相似三角形”. 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关注模型特征,二是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 前者需从教材的基本模型入手,指导学生进行特征总结,理解模型结构. 而模型意识的培养则需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模型本质,引导学生进行规律总结,养成模型解题的习惯,提升学生的特殊意识,形成“模式识别”的解题策略.

2. 重视方法讲解,拓展数学思维

从上述“一线三等角”模型的探究过程可知,模型并非总是直观、完整的,有时需要挖掘其中隐藏的特殊角,通过作辅助线的方法来完善. 如上述三道例题在建模过程中经历了找角、定线、框架三个阶段,以特殊角为依托,衍生几何模型,从而让图像直观化. 在教学中需要重视方法讲解,指导学生掌握建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反思、推演、提炼模型,充分掌握几何模型,做到“举一反三,解题通法”. 同时在探索模型的过程中,注意总结问题模型,以题为线索,结题成网,形成系统模型,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注重知识串联,渗透建模思想

经典模型往往有着深刻的知识背景,开展模型教学需注重知识串联,有效探索模型实质,挖掘模型所涉知识,使学生掌握模型的知识链. 以上述“一线三等角”模型为例,实则是由等角关系生成的相似关系,由三角形相似生成的线段比例式,其中含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等内容,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模型中的相似内涵. 另外,模型解题过程会涉及定角定线作图,通过搭框架的方式完善模型,该过程中隐含着数学的建模思想,模型教学中要合理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感悟思想内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几何拓展模型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现代油画构成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教学探微
三角函数问题中的数学思想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