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监测在人工耳蜗植入中的应用*

2021-01-05冯淑仙褚玉会张智风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植入术耳蜗言语

冯淑仙,褚玉会,张智风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郑州 450000)

人工耳蜗主要将电极植入耳蜗鼓阶内,再通过电刺激耳蜗螺旋神经节,以此恢复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听觉[1]。自人工耳蜗植入术发展以来,临床开始深入研究电诱发神经电反应,并不断完善电生理检查技术,备受临床重视[2]。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NRT)具有无需镇静、快速等优势,被临床广泛用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检测,但在植入耳蜗术前以及术中,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监测技术依然应用广泛[3]。近年来,针对耳蜗畸形、听神经病等特殊患者的EABR监测,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鉴于此,本研究着重观察分析ERBA监测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有效评估患者听力恢复情况提供参考和指导,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 人工耳蜗采用澳大利亚科利耳人工耳蜗CI532弯电极植入体,言语处理器采用澳大利亚科利耳人工耳蜗FREEDOM言语处理器,以Nucleus NRT 3.1软件进行EABR模式参数设置。术中EABR监测:成功全身麻醉后,在患者眉间放置公共电极,在前额中放置非反相记录电极,在手术中对侧乳突区放置反相电极。常规人工耳蜗植入术,术中显露圆窗膜,置入刺激电极,与设备相连。设置EABR监测模式,首先进行电极阻抗测试。刺激参数设置为:500次叠加、MP1刺激模式、脉宽100~200 μs。1~250 CL刺激强度且刺激频率为23 Hz。植入耳蜗后,在100 μs脉宽条件下,刺激强度<230 CL。滤波50~3 000 Hz、窗宽1~8 ms、增益150~300 k。引出EABR波形,将耳蜗装置植入,在3号电极下再一次进行EABR监测。对照组人工耳蜗植入后再进行EABR监测。术后常规NRT监测:耳蜗植入后,对2组进行NRT监测,选取3号电极,与蜗底、球电极所处部位相近,可比性较强。常规设置参数。术后调机T值、动态范围:术后4周开机且按时调机。Custom Sound 2.0人工耳蜗调试软件,通过强化视觉游戏行为,对T值、动态范围进行客观测听。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记录术后开机、1个月、6个月调机的动态范围及3号电极T值。

1.2.2 观察指标 ①2组术后电生理监测指标比较,包括EABR阈值、NRT阈值、V波潜伏期及N1潜伏期。②2组术后3号电极动态范围及T值比较。③2组术后听力康复疗效比较。

1.2.3 评价指标 ①听觉行为分级标准:通过语言交流,结合诺丁汉大学提出的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4],问卷调查患者听觉能力(1~8级)、言语能力(1~5级),分级越高,代表患者的听觉和言语能力越接近正常人。②言语识别率:在环境<40 dB条件下,采用图形化识别软件予以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数字、双字词、声调词汇。试验前,让患者阅读图片,并说明图片含义,期间加以指导,直至患者了解掌握图片含义。随机分布测试次序、类别。患者则通过点击屏幕上的相关图片予以回答。由测试软件自动记录结果。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后电生理监测指标比较 2组患者术后EABR阈值、NRT阈值、V波潜伏期、N1潜伏期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电生理监测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术后3号电极动态范围、T值比较 术后随访,2组患者在开机时及术后1个月、6个月时动态范围、T值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3。

表2 2组患者术后3号电极动态范围比较

表3 2组患者术后3号电极T值比较

2.3 2组患者术后听力康复疗效比较 2组患者术后听力康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术后听力康复疗效比较

3 讨论

目前,临床认为听神经病是一种感音神经性聋且伴有异常听力学症候[5]。外毛细胞虽然正常,但听神经电活动却不同步,言语分辨率较差。如果外毛细胞一切正常,乱释放递质,内毛细胞突触前膜病变,难以引起同步放电,但少部分传入纤维依然能够向听觉中枢传递部分冲动,使纯音听阈恢复到正常范围,此类患者为听同步不良[6]。真正的听神经病患者传导同步性、速度会因为神经脱髓鞘病变而受到严重影响,难以引出EABR波形,且患者言语识别率较低,助听器佩戴效果不佳。人工耳蜗电脉冲刺激听同步欠佳患者的听觉传导通路,能够绕过毛细胞,直接刺激螺旋神经节细胞来提高患者言语识别率,促使其听力恢复,所以人工耳蜗植入术成为临床上有效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本研究观察组与对照组CAP得分及电生理监测结果均无显著差异。术后康复良好的患者有可能是听同步不良,康复疗效欠佳的患者则不适用人工耳蜗植入术,提示此类患者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听神经病[7],故术前及时有效EABR监测,了解患者听神经功能,进一步明确其病变位置,临床意义重大。EABR监测可判断听神经到脑干的听觉传导通路的电生理活性[8]。听神经病患者无任意波形,耳声可正常发射,若EABR监测可引起反应,提示患者听觉传导通路良好,能够有效传输听觉信号,否则提示患者听觉同步不良,建议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术[9]。若未记录到波形,需警惕听觉传导通路病变,如脱髓鞘样病变患者,植入耳蜗后,难以将电刺激传输到脑干、皮层,术后恢复不佳,临床应当慎重考虑[10]。尽管EABR测试针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病例的筛选、评估听-神经-听觉通路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仍存在检测过程中电刺激干扰、参数设置等问题,有时难以获得可靠的EABR波形,可能出现假阴性或电刺激诱发非听性的神经反应,从而对EABR波形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EABR监测作用受到一些限制。

本研究对患者螺旋神经节细胞予以电刺激,记录近场NRT以及远场EABR,结果显示,2组术后NRT波形、术后3号电极动态范围以及T值无显著差异,提示2组的螺旋神经节水平高度一致。植入耳蜗前后,观察组潜伏期、EABR阈值无显著差异,提示EABR监测技术成熟,对于耳蜗植入后的工作状态可予以完全模拟,故通过EABR监测,有助于临床准确判断病变部位[11]。观察组EABR监测V波清晰可见,虽然潜伏期不一样,但能够引出V波,提示患者听觉通路良好,与术后波形、对照组无差异,提示术前EABR监测价值较高,可达到预期目的[12]。对于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而言,SIR、CAP可在日常生活中良好反映出患者言语能力、听觉能力[13]。此法操作简单、有效、适用范围广。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SIR及CAP得分结果无明显差异,这是因为现代临床主要以分立脉冲刺激为主,容易同步化听神经纤维;通过电刺激,使残留的听神经纤维在神经活动中积极参与,快速恢复患者的言语功能[14]。言语识别率的高低可能与患者识别能力、年龄、认知有关[15]。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例数较少,有待今后继续收集病例观察研究。

综上所述,人工耳蜗十分昂贵,术前与术中通过EABR监测,明确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评价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为患者提供参考,使其受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植入术耳蜗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耳蜗不全分隔畸形患儿耳蜗形态与人工耳蜗术后效果评估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利伐沙班用于股腘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观察
带虹膜隔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0年角膜内皮失代偿1例
人工耳蜗为什么贵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