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炎性因子、血小板相关指标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败血症的临床意义

2021-01-05何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3期
关键词:败血症感染性炎性

何沐

(长春市中心血站,吉林 长春 130000)

0 引言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全身性感染疾病,主要发病原因是真菌或者细菌感染后,病原菌入侵血液并不断生长繁殖,毒素繁殖并诱发严重感染[1]。目前此疾病的诊断金标准为血培养,但其周期较长,不能早期诊断,起到指导治疗的作用,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感染指标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积极作用[2]。多项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血清炎性因子以及血小板相关指标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败血症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3]。本研究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血站收治的细菌感染性败血症新生儿和非感染性败血症新生儿,旨在判断血清炎性因子、血小板相关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时间段血站的45例细菌感染性败血症新生儿(实验组)、另选择同期接收的45例非感染性败血症新生儿(参照组)。参照组中男28例、女17例,胎龄37-42周30例,>42周15例;出生日龄:<7 d共6例,7-24 d共28例,22-28 d共10例,<37d共1例,分娩方式:剖宫产11例、阴道分娩34例。实验组中男30例、女15例,胎龄37-42周29例,>42周16例;出生日龄:<7 d共5例,7-24 d共25例,22-28 d共14例,<37 d共1例;分娩方式:剖宫产13例、阴道分娩32例,排除合并先天性畸形、自身免疫性疾病。新生儿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且已完成意愿书签署。

1.2 方法。仪器试剂选择:选择日本SYSMEX公司提供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型号:XT1800i),选择安徽中科中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提供的低速离心机(型号:KBC-1044),选择美国Perkin Elmer公司提供的微孔板检测仪(型号:2300-001L),选择武汉优而生商贸有限公司提供的白介素6/8、降钙素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试剂盒以及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血清炎性因子、血小板相关指标检测方法:两组研究对象入院后,取外周血5 mL,分别注入到两个试管中。其中一个试管中滴入抗凝剂,按照3000 r/min速度离心处理,离心时间10 min,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与降钙素原(PCT);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对C反应蛋白(CRP)指标进行检测。另一个试管中不滴入抗凝剂,利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指标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以SPSS 18.0软件对本实验数据进行分析,χ2检验计数资料[n(%)];t检验计量资料()。P<0.05象征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血清炎性因子、血小板相关指标对比。输血前,实验组新生儿的白介素-6/8、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血小板体积明显高于参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输血后,实验组各项指标与参照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血清炎性因子、血小板相关指标联合诊断和各项指标单一检测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各项指标单一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联合检测,而各项指标单一检测的特异性明显低于联合检测,见表2。

表1 两组研究对象血清炎性因子、血小板相关指标对比()

表1 两组研究对象血清炎性因子、血小板相关指标对比()

注:与参照组相比,#P<0.05,#P<0.05。

血小板计数(×109/L)参照组 45 26.63±10.26 32.63±5.52 0.65±0.12 15.02±1.11 8.05±1.05 158.77±33.96实验组 45 输血前 114.62±25.85⋆ 65.42±14.45# 7.88±1.67# 36.08±5.32# 11.89±0.92# 102.74±22.77#输血后 27.11±8.21# 35.00±5.02# 0.68±0.10# 15.28±0.98# 8.17±1.02# 155.39±30.71#组别 例数 白介素6(ng/L) 白介素8(ng/L)降钙素原(ng/mL)C反应蛋白(ng/L)血小板体积(fL)

表2 血清炎性因子、血小板相关指标联合诊断和各项指标单一检测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3 讨论

败血症发病早期无特异性表现,病情发展迅速,且可能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器官衰竭、休克等。新生儿皮肤黏膜较为娇嫩,免疫系统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极易感染,因此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败血症的发病率较高。该疾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即血培养,但耗时至少需42小时,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时期,另外血培养结果会受操作时间、人员、采血量等因素的影响,不利于新生儿早期诊断[4]。有研究显示,炎性因子以及血小板相关指标在此疾病的早期诊断中价值高,且能减轻家庭负担[5]。

白介素6属于炎性细胞,可刺激T细胞、B细胞引起增值,进而产生免疫球蛋白,在炎性反应启动中有重要作用。白介素8是单核-巨噬细胞、上皮细胞产生的趋化因子,正常情况下含量较低,炎性反应下水平会迅速上升,是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诊断指标。降钙素原在正常情况下含量微少,细菌感染后会快速升高,是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C反应蛋白是炎症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常用的诊断指标。以上指标均是临床诊断细菌感染疾病的指标。本研究显示,输血前,实验组新生儿的白介素-6/8、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输血后,各项指标均接近参照组水平。

细菌感染性败血症患儿部分脂多糖、血小板与炎症介质结合,血小板速度更快,另外,炎性介质会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部分血小板可跨过内皮细胞,不可再流至血液内。本研究显示输血前实验组血小板体积明显高于参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输血后,各项指标与参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血小板水平降低,血小板体积会出现代偿性增加,血小板体积可弥补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后果,充分体现了血小板的生理功能[6]。分析原因:血小板为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小块,寿命期限时间基本为7-14d,在败血症感染中,细菌与其产物会伤及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促凝血因子大量释放,细菌毒素抑制骨髓造成,降低血小板产生量,同时因血小板数量减少,可促代偿性体积增加,弥补因数量减少而造成的不良反应,因此MPV水平升高。本研究显示,各项指标单一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联合检测,而各项指标单一检测的特异性明显低于联合检测,说明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随着指标增多,灵敏度下降,但特异度升高,表明并非更多指标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败血症更有利,灵敏度下降会影响疾病早期诊断,临床可将PCT、IL-6与MPV作为疾病主要检测指标更具显著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血清炎性因子、血小板相关指标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败血症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相对比单一指标检测更低。

猜你喜欢

败血症感染性炎性
炎性小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中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思考心电图之177》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