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1-05贠海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3期
关键词:脑血管颈动脉缺血性

贠海成

(兴隆县人民医院,河北 承德 067300)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加快,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使得临床中各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在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卒中比较常见,而在疾病的发生中,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就是疾病危险信号,对于颈动脉狭窄合并TIA若及时的检出并予以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防治脑卒中发生有重要意义[2]。本次研究中就探讨了对颈动脉狭窄合并TIA的患者,应用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颈动脉狭窄合并TIA的诊断标准,主要上经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大于70%,双侧病变严重的一侧狭窄度大于70%,脑缺血发作次数大于2次每月[3]。②患者临床资料均完整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以下两组:实验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1-77岁,平均(58.2±2.3)岁。对照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40-75岁,平均(57.8±2.1)岁。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的方式,主要是使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药物使用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组合及药用剂量。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神经介入治疗,具体如下:①术前准备。术前进行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血生化检查、头颅CT检查等,通过检查掌握患者脑组织缺血状况。在介入治疗的前3d为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以控制血压及改善缺血情况,术前6h嘱咐患者进食禁饮,准备好各种治疗所需的物品。②介入治疗。在术前与术中均采取微量泵入尼莫地平来预防按脑血管痉挛发生,静脉注射2500-3000U的肝素,追加量为1000U/h。应用改良技术实施股动脉穿刺后留置5F血管鞘,借助5F单弯导管行双侧椎动脉造影及主动脉弓造影,确定颈动脉病变,选择股动脉交换8F血管鞘,连接加压输液器以注入适量的肝素混合氯化钠溶液。经微导丝以超选择的方式进到病变颈总动脉部位,借助引导管置入到病变颈动脉部位,进入后确定位置满意可将导丝撤出。经引导管实施颈动脉超声造影以充分显露颈动脉狭窄情况,依据超声检查情况测定动脉狭窄部位直径、长度,选取合适的支架及支架置入部位,经Roadmap引导微导丝自颈动脉狭窄部位放置脑保护装置,装置置入头颅基底部位后撤出导丝及释放保护伞,扩张前将0.5 mg阿托品注入静脉壶,沿保护伞导丝扩张狭窄段,球囊扩张3-6 cm后撤离,保证保护伞位置不变,确定扩张满意撤出手术器材,拔出动脉鞘并进行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①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均采取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总分为42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越好。②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患者预后。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0.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用t、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而治疗后各个时间段的评分降低幅度上实验组要明显较对照组显著(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

表1 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 40 27.14±3.25 17.52±2.23 14.42±1.72对照组 38 27.08±3.21 21.02±2.62 17.52±2.12 t - 0.082 6.364 7.108 P - 0.935 0.000 0.000

2.2 并发症。实验组在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在临床中常见缺血性脑血管这一疾病,该病主要是因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阻塞,在疾病发病群体中多以中老年居多[4]。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早期表现主要为颈动脉狭窄合并TIA,颈动脉主要负责血液自心脏运送到头部、颈部等大血管部位,是脑部非常重要的供血血管之一。报道称有超过60%以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因颈动脉狭窄所致,因人体脑部血管主要由左右2个颈内动脉与椎动脉供应,颈内动脉主要供应大脑的额叶、颞叶、顶叶、岛叶、基底等结构;椎动脉供应延髓、桥脑、中脑、小脑等皮质及深部结构。受到肥胖以及高血压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使血液内的物质堆积在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分处上下部位,常见堆积物包括脂肪、胆固醇、细胞碎片及炎症细胞等。因微循环缺乏使得在颈动脉部位常出现溃疡及炎症,这可激活血小板凝集状态,使得大小不等的微血栓出现,其中小血栓可引起无感觉的腔隙性梗死,大血栓则可引起症状明显的脑梗死,继而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颈动脉狭窄合并TIA属于脑卒中最危险信号,所以尽早的检出这一情况同时予以有效的处理有重要意义。

对于颈动脉狭窄合并TIA,常规的处理方式一般是采取用药治疗的方式,主要是使用降压及改善脑动脉血流的药物以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然而单纯的用药治疗存在对症疗效不显著的情况,很多的医师为了实现疗效的提升,常会考虑追加用药量,这样使得治疗后容易引起并发症发生,如此影响患者的预后[5]。随着临床研究深入,在对颈动脉狭窄合并TIA的治疗上,则提倡在常规用药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神经介入治疗的方式,该治疗方式主要是借助球囊扩张及支架介入的方式实现动脉狭窄的扩张,促进血流动力的改善,进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6]。神经介入治疗的方式是微创术式,在取得满意效果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手术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且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术后尽快恢复,这尤其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但神经介入治疗的操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提高治疗效果也需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以使选择合适的角度造影;二是正确使用球囊扩张支架,三是选择柔性支架介入治疗;四是对高度狭窄者需在术前进行预扩张,通过合理技术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本研究结果就探讨神经介入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显示在治疗3个月与6个月的NIHSS评分上实验组较治疗前的降低幅度明显较对照组显著,此外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实验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也提示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对颈动脉狭窄合并TIA,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神经介入治疗的方式,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颈动脉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