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纳子法穴位按摩对机械通气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01-05苏佩洁
苏佩洁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 中山 528415)
机械通气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严重的意识障碍不能自行进食,对于这种患者的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因肠内营养可以维护肠道粘膜屏障,促进肠道蠕动与分泌,增加营养因子进入肝脏合成蛋白质,减少细菌和毒素易位,降低肠源性感染和由此产生的“二次打击”,也可以调节免疫功能[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9~2019.6月我科收治的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23例,女7例,年龄(41.20±15.994)岁,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36.50±14.379)岁,其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入院24小时后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第一天给予葡萄糖氯化钠250毫升,第二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均速24小时泵入,肠内营养混悬液温度控制在40-45°C),观察患者鼻饲后的反应。
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子午流注纳子法穴位按摩,按照子午流注纳子法描述的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于每日大肠、小肠、胃功能最旺盛的时间,即卯时(05:00~07:00)、未时(13:00~15:00),取病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穴为主,予穴位按摩,。于辰时(7:00~9:00),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操作方法如下:操作前护士常规洗手,患者取床头提高30°卧位,每天卯时、未时、辰时各操作1次,每个穴位3-5min,手法频率为 100-120 次/ min,腹部按摩时用掌跟、指腹顺时针按摩,时间为3-5 min,手法频率为 120 / min ,按摩时由轻到重 ,以心电监护显示心率±10次为度。
1.3 评估标准
腹胀的评估标准:用腹围来做标准,腹围比鼻饲前大于10%为腹胀[2]。
胃潴留量的评估标准:连续输注肠内营养混悬液时每4小时观察胃排空情况,当胃内残留大于150毫升时为胃潴留,应减慢输注速度或暂停输注[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胃储溜量与肠鸣音次数、目标喂养量、实际喂养量的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胃储溜量、肠鸣音次数目标喂养量、实际喂养量的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胃储溜量、肠鸣音次数目标喂养量、实际喂养量的比较( ±s)
第一天 第三天 第五天 第七天胃储溜量 肠鸣音次数 胃储溜量 肠鸣音次数 胃储溜量 肠鸣音次数 胃储溜量 肠鸣音次数对照组 24.14±7.06 2.97±0.14 38.33±8.71 3.17±0.23 44.33±9.12 4.17±0.33 55.33±9.35 4.67±0.46观察组 35.52±8.94 3.10±0.15 12.00±4.50 3.93±0.16 1.67±1.62 4.80±0.19 0.00±0.00 5.00±0.17 Z 0. 750 1.053 3.112 2.887 4.608 1.531 5.708 0.626 P 0.459 0.301 0.004 0.007 0.000 0.137 0.000 0.536
表2 两组患者胃储溜量、肠鸣音次数目标喂养量、实际喂养量的比较
2.2 两组腹胀、反流情况的比较
3 讨 论
本研究利用中医理论按照子午流注纳子法描述的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于每日大肠、小肠、胃功能最旺盛的时间,即卯时(05:00~07:00)、未时(13:00~15:00),2.辰时(7:00~9:00)。进行穴位按摩,中医认为,肠道不适症状,最主要归因于“大肠脉络失养”[4]。当代中医学也认为腹部按摩向上轻柔按摩为补 向下重力按摩为泻等原理,在腹部按摩 手法操作方向与治疗部位移动的方向为顺时针时有明显的泻下作用,若手法的操作方向为逆时针 而治疗部的移动方向为顺时针时则能增加肠胃的消化功能起到补的作用,从而减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胃储溜、腹胀、反流等的发生率[5]。胃储溜发生率的减少从而也减少呕吐和误吸的发生率,从而减少了因机械通气引起的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由此可见,本研究不仅能减少胃肠功紊乱的发生率,还能减少由于胃肠功紊乱而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从而促进疾病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表2 .2 两组患者腹胀、反流情况的比较(%)
本研究结合中医辨证施护论将中华传统医学贯穿临床护理工作中,穴位按摩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的方法,安全可靠,同时操作简单易行、经济、既无药物的不良反应, 又无痛苦 ,易于掌握和接受,穴位按摩是临床护理上一种新型有效的医疗护理技术,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