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ACS行PCI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组织特征和心肌甘油三酯含量及微血管功能障碍变化及其相互关系〔1〕
2021-01-04曾文杰刘勇胡晶
曾文杰,刘勇,胡晶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江西 吉安 34300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临床常见病,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为其目前治疗的常用手段,部分ACS患者需进行急诊PCI治疗[1]。ACS的急诊PCI治疗效果已得到认可[2],然而ACS急诊PCI治疗后可出现支架血栓、心血管事件等而影响疗效以及预后[3]。因此,对ACS急诊PCI治疗后不良事件的防治十分重要。已有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4];脂代谢异常亦是影响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5]。因此,本研究检测了急诊ACS行PCI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组织特征、心肌甘油三酯含量、微血管功能障碍情况,并分析了三者与患者PCI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旨在为ACS患者PCI疗效和预后的评估改善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4月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62.53±8.46) 岁,体质量指数(24.35±3.82) kg/m2;合并冠心病5 例,高血压30 例,高脂血症26 例;前壁心肌梗死44 例,后壁心肌梗死36 例;单支病变47 例,多支病变33 例。研究符合伦理学标准,入组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拟在发病12 h内进行PCI治疗;均为首次确诊心血管疾病,性别不限,年龄≤70 岁。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等病者;孕期或哺乳期女性;因精神异常无法配合治疗和检查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标准强化药物治疗,之后直接进行急诊PCI治疗[5]。PCI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0.1 g/d阿司匹林(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6020722,规格为每片0.5 g)和75 mg/d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8,规格为每片75 mg]抗血小板治疗,并常规进行血压和血脂控制。PCI术后患者均门诊或电话随访至少1年,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主要为患者病情复发、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心功能衰竭等情况。
1.4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分别在PCI术前1 d和术后7 d进行颈动脉二维超声检查。采用飞利浦IE33彩超仪和L11-3探头,频率为5~7 MHz。患者平卧保持冷静,常规观察颈动脉血管情况,包括颈内、外动脉分叉下方1 cm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低回声区占斑块面积百分率和斑块厚度与外膜比值等颈动脉斑块超声组织特征指标。
分别在PCI术前1 d和术后7 d进行室间隔心肌磁共振氢谱(~1H-MRS)检查[6],测定心肌甘油三酯含量。
在PCI术后7 d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7],根据心肌blush分级进行微血管功能情况的评估。
由随访人员统计PCI术后随访至少1年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计算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1.5 评价方法
心肌blush分级[6]: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时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心肌呈色进行冠脉微循环状况评价。共分0~3 级。0级为未出现心肌呈色;1级为出现少量的心肌呈色;2级为出现较多的心肌呈色,但不及非梗死相关动脉供血区域;3级为心肌出现正常的呈色。3级为完全再灌注,2级为部分再灌注,0级和1级均为无再灌注。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组织特征和心肌甘油三酯含量与微血管功能情况的关系,以及三者与术后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PCI围术期颈动脉斑块超声组织特征和心肌甘油三酯含量及微血管功能变化分析
与PCI术前比较,患者术后7 d IMT、低回声区占斑块面积百分率和斑块厚度与外膜比值、心肌甘油三酯含量等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心肌blush分级PCI术后7 d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组织特征及心肌甘油三酯含量比较
与心肌blush分级≥2 级患者比较,心肌blush分级<2 级患者的术后7 d IMT、低回声区占斑块面积百分率和斑块厚度与外膜比值、心肌甘油三酯含量等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PCI围术期颈动脉斑块超声组织特征和心肌甘油三酯含量及微血管功能变化
2.3 ACS行PCI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组织特征和心肌甘油三酯含量与微血管功能与心肌分级相关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诊ACS行PCI患者术后7 d IMT、低回声区占斑块面积百分率和斑块厚度与外膜比值、心肌甘油三酯含量与其心肌blush分级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88,-0.845,-0.812,P<0.05)。
2.4 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80 例患者随访至少1年,期间出现再发心肌梗死5 例,心绞痛6 例,急性心力衰竭2 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6.25%。
2.5 有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状况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组织特征和心肌甘油三酯含量及微血管功能比较
与无心血管事件发生患者比较,出现心血管事件患者围术期IMT、低回声区占斑块面积百分率和斑块厚度与外膜比值、心肌甘油三酯含量均升高,而同期心肌blush分级则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6 急诊ACS行PCI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组织特征和心肌甘油三酯含量及微血管功能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诊ACS行PCI患者围术期IMT、低回声区占斑块面积百分率、斑块厚度与外膜比值、心肌甘油三酯含量、心肌blush分级与其术后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均密切相关(r分别为0.796,0.743,0.788,0.876,-0.835,P<0.05)。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饮食结构和生活节奏亦出现明显的变化,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随之聚集,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ACS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类型,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8]。因此,对ACS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十分重要。PCI是目前ACS治疗快速有效的方法,急诊PCI治疗在临床常见,可快速解决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问题,其疗效得到多个研究认可[9-10]。然而亦有研究发现[11-12],急诊PCI治疗后可出现支架血栓甚至心血管事件,影响疗效和预后。本研究关注了急诊PCI治疗的ACS患者微血管功能恢复状况以及随访至少1年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约18.00%的ACS患者在急诊PCI治疗后微血管功能恢复状况不良,约16.25%的患者则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了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加重治疗困难程度,甚至可引发死亡的发生。因此,对ACS患者在急诊PCI治疗后微血管功能状况以及心血管事件进行预防十分重要。动脉粥样硬化为ACS发生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而脂代谢异常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诱因[13-14]。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评估可能有助于对ACS病情发展的了解。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观察组织特征有助于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状况[15]。本研究关注了ACS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超声组织特征以及心肌甘油三酯这一脂代谢指标水平,结果显示,ACS患者IMT、低回声区占斑块面积百分率和斑块厚度与外膜比值、心肌甘油三酯含量均较高,通过PCI治疗缓解病情后,其颈动脉斑块超声组织特征以及心肌甘油三酯水平均降低,进一步证实了颈动脉斑块和脂代谢影响ACS病情进展。
本研究中心肌blush分级<2级患者的IMT、低回声区占斑块面积百分率和斑块厚度与外膜比值、心肌甘油三酯含量均较高,提示其颈动脉斑块和脂代谢水平可能与其术后微血管功能恢复状况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证实了这一推论,积极调脂和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可能有助于ACS行急诊PCI疗效的改善。本研究中,出现心血管事件患者术后的IMT、低回声区占斑块面积百分率和斑块厚度与外膜比值、心肌甘油三酯含量均较高,而心肌blush分级则较低,提示颈动脉斑块、脂代谢水平、微血管功能恢复状况均可能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预后,而进一步的Spearman相关分析证实急诊ACS行PCI患者术后7 d IMT、低回声区占斑块面积百分率和斑块厚度与外膜比值、心肌甘油三酯含量、心肌blush分级与其术后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均密切相关,对急诊PCI术后微血管功能的监测可能有助于早期预知其心血管事件风险,从而及时给予干预,而积极调脂和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亦可能通过改善急诊PCI术后微循环状况而达到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目的。
综上所述,急诊ACS行PCI治疗,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超声组织特征、脂代谢与微血管功能恢复状况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均可能相关,调脂和预防颈动脉斑块可能有助于微血管功能的改善以及心血管事件的预防。然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小,PCI术后观察时间较短,可能影响研究结果,明确急诊ACS行PCI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组织特征、心肌甘油三酯含量、微血管功能障碍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仍需更大样本量的长期全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