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以“枕五针”为主治疗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案*
2021-01-04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上海00031胡艳美朱博畅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上海,00031) 胡艳美 朱博畅 张 仁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急性小脑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1],亦称急性小脑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变多以局限性小脑炎为主,步态不稳、震颤和眼球异常运动是本综合征的三大主要症状[2]。西医学认为,本病预后一般良好,大部分表现为良性自限性病程[3]。本案患者病情迁延日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张仁教授以“枕五针”为基础,配合对症穴位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病 案
患者,女,30岁,教师。初诊日期:2019年2月13日。主诉:行走不稳伴复视10月余。现病史:患者于2018年4月23日因工作劳累并受寒后出现感冒症状,发热,服感冒药(具体不详)未好转。4月27日出现四肢不随意运动,伴头晕、恶心呕吐,右眼复视,就诊于上海市某三级医院,查血白细胞11.5×109/L,眼底正常,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显示正常。随后症状加重,出现右下肢无力、震颤,右手不能持物,言语笨拙。再次就诊,诊断为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予抗病毒、激素、丙球蛋白治疗后,症状改善,后期仅予维生素B类营养神经药物口服,并无特效治疗方法。患者仍不能独立生活和工作。刻下:下肢软弱,行走不稳,右手不能握物写字,头部及右上肢时有震颤,右眼复视明显,伴乏力,面色淡白,胃纳尚可,夜寐可。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症者。查体:神清,小脑性语言,伸舌左偏,不能书写,共济失调步态。双侧水平性眼震,颈软,抬头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右上肢伸展时震颤明显。轮替试验笨拙,指鼻试验弱阳性。舌黯,苔薄腻,脉细涩。辅助检查:血白细胞11.5×109/L(↑),脑脊液检查:白细胞60×106/L(↑),淋巴细胞百分比94%(↑)。脑脊液细菌、真菌培养阴性。脑电图示轻度异常脑电波,异常脑电地形图。西医诊断: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中医诊断:骨繇(气虚血瘀风动证)。治则:补气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治法:主穴选用“枕五针”(平衡区、脑户、脑空),百会,风池,天柱,大椎;配穴选择,复视选新明1、瞳子髎、攒竹、上健明(睛明上5分)、球后,上肢功能障碍选曲池、手三里、阳溪、合谷。操作:主穴双侧均取,配穴仅取右侧。“枕五针”针法:采用五针并刺,常规消毒后用0.25 mm×40 mm毫针斜刺入,达帽状腱膜下30~35 mm,并捻转200转/min,1 min左右;眼周穴位以0.25 mm×25 mm毫针直刺或斜刺15~25 mm,避免伤及血管及眼球;再用0.25 mm×40 mm毫针,针刺新明1穴时针尖向前上方快速刺入30 mm,使针感到达颞部或眼区,刺激宜强,配合捻转100次/min左右,运针1 min;天柱及风池穴向鼻尖方向刺入30 mm;大椎以65°角向下斜刺35 mm,行提插手法,使针感沿督脉下行;余穴均常规刺法,平补平泻。针刺后,双侧脑空穴、攒竹与瞳子髎各为一对,接通G6805电针仪,疏密波2/40 Hz,留针30 min。每周3次,10次为一疗程。
2月27日复诊。治疗半个月,患者头部震颤幅度减小,可持笔写字,但仍感笨拙,效不更法,继续上方治疗。4月11日复诊。治疗已2个月,患者步行姿势明显改善,外出不需旁人陪伴,震颤程度减轻,且发作次数减少,右眼复视好转,能简单书写,口齿清晰,虽语速偏慢,但不妨碍日常生活及工作,已重返工作岗位。治疗6个月后,患者除右手书写能力较差外,余症已除,眼震消失,指鼻试验、轮替试验均阴性。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无反复。
分 析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低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本案患者因近期工作疲劳,抵抗力差,且发病前一周存在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提示有病毒感染的可能。患者脑脊液检查为阴性,考虑感染并非直接因素,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继发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小脑系统脱髓鞘性病变。
中医根据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表现,将其归属于“骨繇”范畴。《灵枢·根结》载:“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中医学认为, “脑为髓海”“头者,精明之府”,说明全身气血的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等,都由脑所主宰[4]。“头为诸阳之会”“诸经皆归于脑”,说明了人体经脉与头部的联系[5]。“枕五针”中的焦氏头针平衡区[6],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脑户是脑髓出入通行之门户;脑空为足少阳胆经之穴,与《灵枢·根结》所言“少阳为枢……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及《素问·热论》的“少阳主骨”理论基础相合。此五穴对应小脑区,可改善小脑区的血供,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共同调节大脑、小脑功能和神经递质间的平衡,以控制、调节整个机体活动,改善共济失调[7]。本案患者因小脑炎症而发诸症,病根在脑。《素问·骨空论》载:“督脉者……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说明督脉与脑的关系密切。督脉的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经、督脉之会,可健脑、宁心安神;大椎是督脉与诸阳经的交会穴,可振奋督脉之阳气;风池善祛风止颤,其经脉循行到达目锐眦,是通达脑与目系的重要腧穴,与天柱均位于后颈部,共用可疏通脑窍、清利头目,以治疗头目和脑部疾患。新明1穴为名医李聘卿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新穴,可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治疗[8],与局部穴位攒竹、瞳子髎配合,直接作用于眼窍,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可疏通眼络,达到明目、祛风通络之效。经外奇穴球后、上健明均为治疗眼病的经验效穴。眼周诸穴共用,可调整局部气血,功在改善复视之症。曲池、手三里、阳溪、合谷均为手阳明大肠经之穴,手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可疏通气血、化瘀通络止颤。张仁教授以“枕五针”为基础,配合其余对症穴,共奏调神通络、行气化瘀祛风、通利头目之效,效宏力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