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升策略分析

2021-01-03周指毅

考试周刊 2021年93期
关键词:策略方法计算教学新课改

摘要:文章以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升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简单介绍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要求变化,随后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原则,最后提出一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计算教学提升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方法

一、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接触。在数学计算教学方面,新课程改革在原本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了理念深化,比如“四基”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最新计算教学理念,又受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影响,将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上升为“计算素养”,这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显然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升策略进行探讨分析,这对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二、 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要求变化

纵观数学“新课改”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针对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双基”层面,此时的新课改将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视为一种“技能”,要求学生按照相应的计算程序,准确计算出答案,掌握理解基本的算理即可。而后续伴随着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在“双基”的基础上,要求小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掌握“四基”,即除了“掌握算理”“準确计算”的基础上。还要求小学生能够做到“基本口算”与“运算策略”。此时的数学新课改将对小学生计算技能的掌握上升为“计算能力”的培养,主张引导小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算理,寻求算法策略,能够做好基本口算,保证计算准确性。而在当前,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如今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又提出新的要求,将小学生“计算能力”进一步上升至“计算素养”,要求小学生能够运用计算能力,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算法的设计与数学表达。从而真正将计算能力转化为小学生的能力素养,帮助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小学生未来实现全面发展。面对新课改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方面,也应有所转变,比如转变计算教学理念,遵循新的计算教学原则,创新计算教学策略,从而促使自身计算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改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质量水平,增强小学生计算能力素养的培养效果。

三、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能够了解到,对1至6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受自身年龄所限,在学习认识方式上,依然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的小学生习惯通过具象化的事物来进行知识认知,对抽象的算法、算理,以及概念认知困难,这为小学计算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在实际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时,需要教师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化抽象的“算理”“算法”为具象,减轻学生的认知理解压力。比如在实际开展计算教学时,教师可以用生活常见的小木棒、卡片等教具,加以动态地演示数字计算过程,或者采用动态的课件,演示数字“加”与“减”的过程,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理算法,提高小学计算教学效果。

(二)启发性原则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每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灵动跳脱,认知事物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实际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时,不能将小学生视为“毫无情感的学习机器”,一味地进行计算方法、计算理论的灌输,这显然不利于小学生增进对数学计算的理解。基于此,在实际开展数学计算教学时,教师应遵循启发性原则,通过引导小学生将新知识与已具备的知识认知联系起来,激发出小学生新的认知,给予小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不断完善充实学生的数学知识认知结构,从而让小学生从内向外地进行计算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由教师从外强硬地灌输,这显然不利于计算知识真正走进学生心理。只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引导与启发,让小学生自己发现计算知识的奥妙所在,才能更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理解相应数学计算知识,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质量水平。

(三)循序渐进原则

在实际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时,教师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需要教师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结合小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系统地开展数学计算教学。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应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具象到抽象,整体知识的难度与复杂程度呈螺旋上升的方式,给予小学生缓慢接受消化的空间,更有利于计算教学效果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计算知识,主动进行归纳和整理,进一步深化小学生对算理、算法的深刻认知。比如在完成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将所学内容与之前学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横向纵向对比,更能够提高增进学生对笔算除法的认知与理解。

四、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计算教学提升策略

(一)采用通俗易懂讲授教学方法策略

所谓讲授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肢体动作语言”,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任何科目的知识教学,任何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均离不开讲授法的铺垫。这种教学方法策略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内藏玄机。这种“玄机”体现在:需要结合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进行语言讲授。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听不懂较为抽象、复杂的计算法则、概念,因此在运用讲授法策略时,在语言表达上,要通俗易懂,用语精炼简洁,直抵计算知识概念的核心,才更有利于小学生对计算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偶数与奇数”的概念时,教师可表达为:“能被2整除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地叫奇数”;讲解加法计算定律,教师可表达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加法交换律”;讲解分数的约分,教师可表达为:“分数约分,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去除,结果是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讲授法是最基础的一项计算教学方法策略,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一种方法策略,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教师注重体现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与通俗易懂性,帮助小学生进行计算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效果。

(二)采用生动形象的演示教学方法策略

通过上文叙述可知,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依然处于具象运行阶段,因此理解一些抽象的计算知识比较困难。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法教学策略。在这一方法策略下,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动态的动画演示,或者借助一些实物教具,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演示,将抽象的数学计算知识具象化、生动化地呈现出来,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计算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例如在开展“两位数除一位数”算理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简单的动画,动态演示如下问题:两只小熊在果园摘了68个苹果,在分苹果时,为公平起见,需要进行平均分,每只小熊能分到几个苹果呢?在数字68中,“6”表示“60”,因此在多媒体动画演示中,呈现了4个篮子,每个篮子中都有10个苹果,一只小熊拿两个篮子,那么能够分得30个苹果。而68中的“8”,则代表8个苹果,每个小熊可分得4个,那么平均分苹果后的小熊会各得到34个苹果。通过上述动态直观演示方法,让小学生理解分苹果的过程。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算法理解:在这一过程汇总,教师可引导小学生根据动态演示,写出以下算式:68÷2=34,然后再重新演示一遍动画,引导小学生理解以下算理:60÷2=30,8÷2=4,30+4=34。帮助小学生理解横式计算,随后,教师再引导小学生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先分60个苹果,再分8个苹果,最后余0。教师通过上述动态的演示,帮助小学生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算理理解。

(三)运用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方法策略

尝试教学方法策略最早是由小学数学专家邱学华率先提出,这种教学方法策略与传统教学方法策略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教学都是“先讲后练”,尝试教学法则反其道而行之,主张“先练后讲”。如今在新课改背景下,这种尝试教学法更加考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且整个教学学习过程中,都是由学生自主把控,教师只是担任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整个计算知识学习的过程都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发式学习过程,因此更有利于学生计算素养的培养,契合當下新课改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因此非常适合小学数学教师应用。以下是以“异分母分数加减”为教学案例,运用尝试教学方法策略的过程:

首先,教师可先带领学生简单回忆一下之前所学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要点,然后再切入主题:提出如下一个问题:如何计算“7/10+1/4”?然后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写出计算方法,教师通过巡视,选择出以下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计算方式,并通过板书写在黑板上。其中学生1计算方式:7/10+1/4=7+1/10+4=8/14=4/7;学生2计算方式:7/10+1/4=28/40+10/40=38/40=19/20;学生3计算方式:7/10+1/4=14/20+5/20=19/20。通过展现上述三种计算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这种三种计算方式有什么特点,经过学生的互相探讨,最终达成了一致,即学生1计算方式并不正确,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学生2计算正确,但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学生3计算正确,且计算过程最简单。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技巧,即分母不同,先通分,通分时要选择两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比如上述案例,10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20,因此计算也更加简便。

上述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方法案例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具备了两个条件:一是小学生已经有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二是在让学生尝试练习前,教师已经发布了预习微课,让小学生在家提前对异分母加减计算知识点进行了预习。如此便具备了尝试教学方法的应用条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方式,完成计算。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的得出了正确答案,有的学生答案错误,但并不代表前者真正明白其中的算理;而后者通过与同学进行讨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点拨,同样能够豁然开朗。学生在自主进行尝试计算后,无论是计算正确还是错误,都会更加渴望对知识的理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再利用数形结合方式,进一步讲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比如将上述案例中的数值转化为一个完整的圆形。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了10份,另一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如果直接将第一个圆的7份与第二个圆的1份相加,显然是不可以的,因为不同份数的圆形大小不同,需要统一将上述两个圆形分别分成20份。此时,第一个圆形原本的7份变成了14份,第二个圆形的1份变成了5份,14份与5份的圆大小相等,可以直接相加,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异分母加减的计算法则。

五、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今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计算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需要教师严格遵循相应教学原则,并采取不同的计算教学方法策略,做好计算教学实践,才能有效提高小学计算教学质量水平,促进小学生计算素养实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28.

[2]王晓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学周刊,2020(1):107-108.

[3]陈益利.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与思考[J].速读(中旬),2019(7):37-38.

作者简介:

周指毅,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猜你喜欢

策略方法计算教学新课改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