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021-01-03魏钰源

考试周刊 2021年93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农村小学解决对策

摘要: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问题,作为旁人很难直接断定哪些人心理健康,哪些人心理不健康。当前主流观点已对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两种状态做出较明确界定,这对人们区分“人群”有很重要的帮助。心理问题之所以受到大家重视,是因为它会直接和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健康、学习和工作,并且也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困扰。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借助多方面力量给予患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足够帮助,以及做到及时预防,是当前农村小学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界定

(一)心理健康界定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脑的机制,脑结构与脑神经是基础心理学课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对小学心理健康进行界定时,首先,要关注对象群体的脑发育水平是否正常,认知能力是否有障碍。稳定的情绪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尽管会受到挫败和伤心,但此类情绪不会存在很长时间,更加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与人际交往。其次,是否能够给予自己合理定位,是否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人格是否足够稳定和协调,是否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爱等,也会被视作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心理不健康界定

心理不健康与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疾病存在本质不同,加之小学生尚未发育成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有很大可塑造空间,即便在某个时间段内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或行为上的,或情绪上的,也不能盲目认定其心理不健康,而是要花更多时间进行观察和试探。一般认为,长期出现以下几种特征,即可认为学生心理不健康:好动不安,焦虑多疑,害怕和失眠,故意攻击他人,不好的人际关系。

二、 心理学理论基础

(一)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所提出的心理层次理论不止针对成年人,也包括处于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基于不同年龄目标群体,以及综合各种客观影响因素,在研究需求是否被满足这一问题时,通常会侧重不同的方面。比如在研究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不可以将其与城市小学生进行对比,因为他们的生活背景、出身均不相同。由此,在对应层级分析心理问题时,首先要读层级内容表现程度进行重新划定,比如生理需求,需要按照农村生活标准来划定,将“吃饱”定位需求被满足标准,而不是营养摄入是否均衡、丰富。同样,安全需求则需将目标锁定在学生生命安全、道德保障等方面,而非资源安全。

(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最早由埃里克森所提出,它将个体不同年龄段对应了不同时期,并认为,个体的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个最主要的情绪或心理特征,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社会性心理矛盾和问题。比如,0~1.5岁为婴儿时期,主要社会性心理矛盾是“信任VS怀疑”;1.5~3岁为幼儿期,羞愧感是这个时期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主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战胜羞愧感;3~6岁是学前期,愧疚感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心理特征,需要解决的社会性心理矛盾是“主动性VS愧疚感”。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12岁,这个时期会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称为学龄期。学龄期儿童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是勤奋感和自卑感,显然,二者也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因此得到勤奋感和抵制自卑感便是这个时期主要解决的问题。

三、 心理健康問题危害

(一)学生自身层面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旦出现问题,首先受影响的便是他们自己,最直接表现就是难以融入社会。若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或者未给予足够重视,心理问题将会逐步转变成心理疾病,不仅无法使自己感到快乐,甚至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会威胁和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心理学研究指出,长期陷入消极情绪不能自拔,将严重阻碍智力发育,这对尚未发育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无疑会毁掉他们的前途。

(二)家庭层面

孩子本是家庭的核心,父母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孩子来进行的,准确地说,是围绕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进行的,他们是父母希望的寄托者。农民深知生活不易,以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他们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这样的生活,因此会竭尽所能地给予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对农村小学生来说,若因心理问题导致自己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他们的父母定会无比伤心,破坏原本和谐的家庭。

(三)社会层面

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一旦形成,且未能给予及时治疗,有极大可能会危害到社会安宁。近年来,中国农村儿童犯罪案例数不断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总体国民素质。当然,他们并不同于成人罪犯,犯罪动机基本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非满足自己无休止的欲望。结合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个体只有满足了最低级需求后,才会向高一级需求努力。若想使农村小学生得到更好发展,甚至比肩大城市小学生,就必须解决好温饱问题,否则他们只能通过非正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

四、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方面

第一,同龄人不良示范。对农村小学生来说,很多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不良行为虽然受他们主观意识控制,但若要求他们来承担后果未免牵强,因为他们并没有能力解决该时期下的社会性心理特征冲突问题。而另一方面,他们的某些举动却会对同伴、身边的同龄人,以及同学造成不良影响,无形中,自己便成为“不良行为之源”。

第二,法律意识淡薄。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已经表现出较强的叛逆心理,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极易沾染不良恶习。由于未曾了解法律常识,在校时也未接受过相关内容教育,因此经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

(二)学校方面

第一,教育定位不准。当前部分农村小学并未将育人列为第一教育目标,而是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提升考试成绩,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情绪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对他们人格的塑造。

第二,缺乏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但部分学校并未针对这一问题增设专业辅导项目,更未聘请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治疗,加之过分关注学习教育和成绩管理,致使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三)家庭方面

第一,对孩子关心不够。农村家庭生活条件不如城市家庭生活条件,家长每日忙于农活或外出打工,没有时间照看和管教孩子,对他们的需求更加一无所知。孩子很多诉求未能得到父母回应,导致很多问题和情绪被闷在心里,一旦超出自身承受能力范围,心理问题便会产生。

第二,家庭教育能力缺失。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无法给予孩子更多帮助。而另一方面,对专注于农活的家长们来说,他们只能要求孩子与自己一起务农,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交流时间。但这样的交流氛围并不利于诉说和倾听情感,因此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四)社会方面

第一,相关政策不完善。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来自多方面,客观因素占主要方面,特别是来自社会方面的不平等对待,比如戴著有色眼镜看人。因此,政府有责任出台一些政策帮助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第二,资源分配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比如学校师资力量对比悬殊,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自己遭受不公平待遇,同时在救助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心理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五、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对策

(一)增强学校责任感

第一,建立心理问题测查档案。这是一种有效避免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好办法,无论学生心理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定期对他们进行测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降低风险。具体实施时,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应有一份自己的心理健康档案,或每个季度测查一次,或每个学期测查一次。而对已经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相关辅导人员应该多建立一份治疗档案,找到心理健康成因的同时,探寻多样化解决办法。

第二,加强心理教育指导教师专业培训。显然,聘请专业心理辅导人员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学校责任感的重要体现。无论办学条件如何,都应建立心理咨询师,组建心理督导小组,其任务是关注所有学生学习及生活情况,以及制订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而另一方面,为了不断提升心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应定期组织培训,或资助他们继续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治疗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家庭教育意识

对学生父母来说,若要他们做到养家、育儿两不误,显然有些强人所难。但以下两点基本要求必须要做到,这也是避免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有效方式。首先是营造和睦的家庭生活氛围,比如不吵架、不打架、与孩子沟通时和颜悦色、有耐心等;然后是多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比如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解决它,抑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解决它,孩子患有心理问题会有哪些表现,如何应对等。

(三)动员“社会”力量

第一,加强社区乡风乡情建设。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对那些长期外出打工,或者忙于农活无时间看管和教育孩子的家长来说,他们可以寻求邻居或好友帮助,请他们帮忙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便不会使孩子沾染上恶习惯;同时,孩子内心的需求和诉求能够及时得到释放,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得到积极回应。而对村委会及其他村机构来说,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提倡、宣传、鼓励和支持这种做法,营造一种互帮互助的教育氛围和生活氛围。

第二,要求企业和社会性组织参与其中。要求当期企业和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性组织给予农村小学生,特别是患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小学生足够关注。尽其所能地提供物资,比如建立村心理辅导站,或者提供资金支持,要求学校增设心理辅导项目。

六、 结语

对任何一个受教育群体,心理问题都是教育者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加,与他们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有直接关系,但并不是好的生活环境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关于这一点,马斯洛在阐述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时已经给出具体解释。心理问题成因有很多,程度也很复杂,文章更多基于现象表面来进行阐述,希望所提出观点能够得到认同,对策能够带给大家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亚丽.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J].学周刊,2021(15):87-88.

[2]李改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6):95-96.

作者简介:

魏钰源,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教育管理中心周家地小学。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类型: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号:BY[2019]G214号。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农村小学解决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