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21-01-03张媛媛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9期
关键词:城镇化区域资源

张媛媛

(金乡县财政局,山东 金乡 272200)

一、引言

农村经济的激活与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稳定性。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及核心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连接的城镇、城乡能否实现资源价值挖掘、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过去,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仍处于一种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的方式,在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从城乡一体、资源统筹、均衡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区域产业布局,基于本土特色优势,激活乡村活力,打造可持续、可成长的生态发展道路。为此,国家提出地方新型城镇化道路总体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彻底解决城市资源紧张、城乡经济发展不对称问题,为地方乡村振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探索路径。

二、地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性

1.解决乡村人口流失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城乡资源分布仍处于不对称状态,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相对集中,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待解决的风险和问题,如留守老人、儿童问题,乡村医疗、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农村人口转移成本过高问题等。地方新型城镇化发展目的是彻底改变城乡居民收入不均衡、提升乡村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给属地化人员,促进城乡资源的良性互动和促进。

2.解决乡村农民收入结构改革

从近年来我国农村农民收入结构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城市常住居民收入水平有明显差距。农村农民收入结构主要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政策性收入等,其中,政策性收入受诸多宏观因素影响具有不可控性,农民真正可以自我改善的收入只有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但是,一些农村贫困地区受区域交通环境、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经营性收入有限,而工资性收入在本地无法解决,进而造成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新型城镇化道路要致力于解决农民收入结构问题,推动乡村经济的创新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乡村工业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改变城乡发展不均衡局面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和综合性服务功能的健全,便利的公共服务条件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就业带来极大的帮助和改善。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城镇化建设道路仍处于农业发展比重较高,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在农村惠农政策和社会保障上仍相对薄弱。新型城镇化发展从农村经济、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角度拓展乡村振兴事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合理适度地开发农村资源,彻底改变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

4.实现地方资源可持续发展

(1)解决“人”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想实现乡镇经济的持续性,需要从人力资源开始着手。一方面,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口的教育资源,为农村人口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条件和环境,提高农村人口整体文化水平和素质,进而提升从事农村经济活动人员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的学习、掌握和改善同样需要人来实现,优质的农业从业人员能够主动获取最新的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实现技术交流和传承,改善农业经济发展质量,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解决“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当下已逐步被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在新农村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积极引进农业产业中大中型龙头企业来到当地建立分支机构,促进地方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机械化和智能化。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加大农业发展力度,实现农村资源的二次开发。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关注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地区承载能力等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从源头上控制好乡村资源开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实现地方区域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3)解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坚持农村经济绿色发展的根本。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人、工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同促进,关注资源环境与工业产业特色的共同开发,将创新理念和先进技术融入到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形成集约、高效、互动、生态的城镇化发展标准。提高产业科技化、质量化发展,降低工业发展带来的高资源、高能源耗费,追求“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文、环境、资源的和谐共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生态环保的前提下逐步开展,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统一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纲要、管理制度等保障体系,指导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各项经济行为,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安居乐业提供保驾护航。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1.工业集约化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乡村城镇化建设进展较快的地区工业化程度普遍较高,通过工业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城镇化水平提升。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乡村城镇化建设要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及资源环境,规划地方产业布局和资源统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引导方向,推动传统工业向高质量、高效益、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通过绿色工业、生态工业带动区域城镇化协同发展进程,加大对区域土地资源集约化开发,适当引入招商考核机制来约束入驻企业的效益成果。

在统筹区域产业布局及企业经济发展中,对战略性新兴产品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技术产业、特色产业的研发投入,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支持,为工业发展建立并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同时,传统工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要加大整合调整力度,加快落后产能汰换,以政策引导和体制改革推动地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构建起一个功能完备、体系健全的新型城镇服务体系。

2.农业现代化

乡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在于激活农村经济活力。围绕地方农业、农村经济特点发展特色产业,例如,生态旅游、人文产业、康养产业等农村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结合区域农村实际环境和条件,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善基础服务设施。对有条件的地方适应引入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如食品、绿色果蔬、果汁饮品等农副产品加工,拉动农村经济的垂直化发展。

同时,加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和使用效率,通过农业现代化的引导方式释放部分农村劳动力,为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的保障。农业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可能短时间内会带来农民外出就业打工数量的激增,但通过政策支持、招商引资等方式来加强新农村经济的开发示范,必将为更多的农民群体提供增收增效的机会。

3.服务便捷化

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服务民生,为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地方政府对区域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制定总体规划和发展要求,以产业协同化发展为契机带动地方乡镇经济的实质发展,解决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各类资源配置、政策落地问题。在大力发展乡镇经济进程中留住外来人才,地方政府可出台相应的子女随迁就学、赡养老人等多项惠民政策并配套完善跨地区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免除引进人员的后顾之忧。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综合考虑建成完善且成熟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地方常住居民提供强有力的联勤保障,从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就业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举措,居民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条件扩宽,人均收入水平也随之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效果更加持续稳定,真正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同互补发展。

4.信息智能化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信息系统来支撑,如城市交通系统、电力系统、供水供热系统等,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居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进步发展。信息化建设程度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与中心城市的接轨,是地方服务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客观要素,为工业生产效益提升提供技术保障。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标准的指导意见,地方政府对乡村、城镇的信息化建设要提早筹划、提前布局,加快现代通信技术在更大范围的农村地区实现覆盖,实现数字农业、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建立区域流通信息平台,加快区域物流信息高效匹配,为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服务,促进区域商流、信息流、物流的融合发展。

5.可持续发展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道路,野蛮开拓自然资源、污染环境换来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不长久的。我国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关注区域资源合理化开发、集约化利用,减少资源闲置或过度开发。过去,一些地区为追求GDP的快速增长而采取本末倒置的举措,造成国家财政资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荒废的土地、闲置的工业园比比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扎实做好区域产业规划前期市场调研工作,不可脱离实际、盲目扩张。

各级乡镇都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对地区总体用地面积、耕地面积、工业面积、储备土地面积等统筹协同、梳理清晰,对区域产业布局和生态发展有明确的规划和要求,逐步汰换落后产能及不符合低碳环保要求的产业,将有限的资源统一调配,提高社会效益。同时,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设置,循序渐进地投入便民服务设施建设。

四、实现地方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析

1.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同步推进

地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开发优势产业资源,引进产业中领先企业或先进生产技术,实现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产业发展不具备充分条件的行业,政府可以适当在金融和政策上加以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技术、研发创新,开发符合时代发展、具有创新价值的特色产品,实现乡村振兴的新标杆。在新型工业化建设道路上,鼓励产业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延伸拓展,不断强化生产制造的生态化、智能化、网络化进程,为中国智造2025战略目标实现提供转型蜕变机会。加快新兴产业、新能源、新科技等领域企业的招商引资,实现地方区域产业多层次化、多功能化布局,推动工业经济与乡村经济的同步发展。

2.区域整体布局,城乡协同发展

合理布局城乡协同发展的前提,是实现城乡一体、乡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制定地方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设计符合地方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工业及农业发展基础等要素条件,结合区域特色制定重点产业领域。同时,加强城乡区域的整体协同布局和资源整合,能够有效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有助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乡在资源、技术和人才交流上相互促进、相互学习,通过技术改革、技术创新加快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实现公共资源配置的均衡化、一体化,拉近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将城乡作为统一整体构建新型城乡合作关系,提高地方乡镇整体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力,逐步实现地方产业资源集聚效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初具雏形。

3.保护区域特色,促进乡村振兴

不同地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在发展城镇化道路上要注意保护区域特色、人文要素不被破坏和影响。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下,地方城镇化建设可以依托区域特点发展特色经济产业,培育本土化的核心产品或服务,借助本地的历史、文化、地理、自然条件等资源建设特色小镇或特色产业,确立发展重点并树立地方品牌。而随着我国中心级城市的发展崛起,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土地价格直线走高、生活成本过高、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不断出现,给城市经济发展设置缓冲和阻碍。城市周边的城镇乡村已率先吸引一批工业资源来就近发展并吸引部分劳动力资源的转移,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城市资源带来减压作用,并借鉴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促进乡村资源开发、激活经济活力,形成城乡一体、协同发展的区域产业特色,拉动乡村新型城镇化经济增长。

4.改进招商引资,关注公共建设

乡村人口外流的根本原因是地方经济落后,在城市中生活的农村人口的基本需求是改善生活质量和经济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率先要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问题,提高地方乡村经济发展密度和经济运行效率,为乡村人口提供更多增加收入的机会。同时,对标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城镇化工作要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完善居民生活的社会保障功能健全、完善,在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上可以考虑引进民间资本来实现多方共赢。关注地方政府社会责任的落实,突破传统税收扶持政策体系的简单、粗放,以选商、优商为目的制定一对一优惠政策。改进招商引资管理制度,探索产业引入业绩评价管理机制,将生态环保、亩产效益等硬性要求纳入到绩效考核当中。

5.关注人文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地方乡镇的自然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时下受群众喜爱的生态康养项目、生态养殖项目等,实现多种产业的融合发展的经济新形态,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循环发展。例如,关注地方人文历史文化的挖掘、重塑,满足社会大众对高品质生活理念和人文文化探寻的需求,通过人文旅游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村新生态经济项目。在民宿经济、绿色消费的生活理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中,地方乡镇政府要抓住机会建立生态性发展战略规划,开发建设一批有创新、有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活跃农村经济新活力。地方政府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制定生态环保管理机制来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及项目审核评价。

五、结语

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发展,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路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结合地方区域特点、产业布局逐步开展,以切实提高地方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为目的逐步落实。乡村经济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在推动城镇建设上要加强城乡资源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打造生态、环保、宜居的新型城镇,实现地方城镇化建设的稳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城镇化区域资源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分割区域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区域发展篇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