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年级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
2021-01-02思德
思德
摘要:语文,一门古老的学科,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底蕴与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而高年级学生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力与理解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填鸭式的语言教学方法便会使得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进而使得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导致学生吸收知识能力也大大减弱,不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及时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变被动为主动,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一方面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一方面传授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与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习汉语文化的魅力,日积月累地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便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出正确的语文什么情绪。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段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教会学生们懂得运用最基础的语文技能,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再教育。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其素养一般是指以学习者的语文能力为主要核心的综合素养,具体包括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一系列重要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需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表明,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内容,而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这一阶段的核心素养培养工作。
一、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针对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情况來看,全面激发高年级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丰富其语文知识、完善其框架与体系,是高效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水平与效率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进而丰富其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配乐读等方式来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同时也能为这一单元接下来的课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如,在教学第六课的《将相和》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将相和》的故事背景为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小学生无法通过文字直观地感受这一段历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电视剧剪辑视频,来让小学生能够立体化、直观化地感受这一段历史的内涵以及“将——廉颇”与“相——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所展现的性格特点,从而激发起浓厚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从而使后期的正式授课流畅无比。再如,在进行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景阳冈》这一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武松打虎》的影视片段,随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视频来联想出惊心动魄的武松打虎的场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阐述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过程,以此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不再单一化,促使学生有兴趣去了解、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不断积累课本之外的语文知识、素材,同时还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主动探究意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动型教学模式,具有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的作用。课堂活动就是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下完成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不仅消除学生学习不积极的问题,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保证素质教育效果。阅读活动中,根据学生语文学习基础与表达能力,科学分组,每组四人,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阅读文章,了解课文主旨,讨论文章中的情感变化,展示自我风采。
以《月是故乡明》为例,将作者对故乡的感受作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感受,根据阅读内容,讨论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其中一个小组学生是这样说的:我认为作者对故乡存在非常热烈的情感,他认为自己故乡的月亮比其他地方的更明亮,体现出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爱意。另一个小组学生是这样表达:作者对故乡不仅有爱,同时还有非常强烈的依赖感。由于每组学生的观念不同,教师可以让各组学生就讨论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并认真听取其他人的观点,完善本组讨论的观点,整合语言,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更生动的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语言表达与情感表达能力形成。
三、强化写作,读写结合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写作教学,主要是为了之后中学写作铺路,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写作教学,同时,书面表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在写作时的思维逻辑,促进学生构建、组织框架以及叙事能力提升。在小学高年级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先口头讲解,最后转为文字表述。并且通过多次练习促进口头到文字过渡,使过渡更加顺畅。
比如,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有许多部分会有“读一读,体会文字表达效果”,“分析课文中细腻生动之处,同时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类表达题。利用这些课后练习,让学生用口头表达,练习思维逻辑,同时转化为文字描述,这样就能够达到锻炼学生口语能力以及促进书面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目的。又如让学生读写课文之后,尝试对课文中的一小段话进行改写,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比较感兴趣的文字,在其中加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延长文章扩展写作,也可以按照原本文章的思路进行表达,或者将长篇文章缩短总结为短篇文章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全面培养并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项尤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玉兰.小学生高年级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9(11):37.
[2]钟晓洁.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以东环小学高年级教学为例[J].广西教育,2019(13):70-71.
[3]张华娣.小学生高年级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文存阅刊,2018(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