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剧《觉醒年代》赏析

2021-01-02王昌俊

艺术评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新青年新文化运动

王昌俊

摘要:《觉醒年代》以影视艺术表现的形式,描述了1915年至1921年的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制,并没有给人民带来民主自由当家作主和安宁温饱生活,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山河破碎,内忧外患,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中。剧情以北京大学为活动平台,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思想导向平台开展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和中国共产党孕育诞生的历史。通过剧情梳理及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分析,以期对党的革命历史及初心使命有一个更深入的认知。

关键词:北京大学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3-0164-04

北洋政府黎元洪命令蔡元培任北大新一届校长。蔡元培要求“约法三章”治理学校,得到许可。蔡元培秉持以思想自由之原则治理院校,吸收西方大学精神,推行教学改革。希望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人才救国,树立中国现代教育旗帜,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提倡新旧理念兼容并包,百家争鸣,重振中华民族精神和希望。

一、剧情主线

1915年9月陈独秀从日本轮渡回国,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宣传倡导“德先生”和“赛先生”(科学与民主),批判儒教和传统道德。唤醒知识界思想觉悟和论理觉悟,为中国未来寻找出路进行探索与思考。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携《新青年》杂志社入职北大,李大钊、胡适等相继入职北大。

《新青年》开启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模式。北大为陈独秀推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个宽泛的舞台。胡适白话诗、周树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白话小说在《新青年》发表;标点符号在《新青年》率先推广。

国学大师辜鸿铭以中国人之精神,国学大师林纾连续发表小说《荆生》《妖梦》等,向陈独秀与革新派宣战,张长礼议会提案弹劾蔡元培、驱逐陈独秀。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三驾马车”带领《新青年》同人奋起抗争。革新派和保守派针锋相对、各抒己见,异彩纷呈,北京大学改革风声水起。

巴黎和会,丢失山东青岛已成国人之痛,作为战胜国,却要将山东青岛再次转让给日本。激起国人愤怒声讨,为抵制巴黎和约签字,陈独秀提出让“人民站起来直接解决问题”,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大幕。

五四爱国运动过程:北京三千学子在北大红楼举行集会,被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等,激起总罢课。吴炳湘宴请复古派辜鸿铭等,请他们劝说学生复课,遭到拒绝。北洋政府派兵进驻北大,将北大变成关押学生的监狱。蔡元培为抗议和解救政府逮捕的学生,提交辞呈,被迫离京出走,北京各大學校校长向政府集体请辞,力挺蔡元培,各界发起“挽蔡运动”。

陈独秀发出檄文:“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最优美的生活”。成为五四青年的座右铭,激发了五四青年的革命斗志。

陈独秀和李大钊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全国工、商、学联各界联合举行“三罢”,两人亲自上街散发《宣言》。

陈独秀散发《宣言》被捕,李大钊逃亡河北。毛泽东、周恩来等分别在长沙、天津组织各界联合会,开展社会各界大营救。五四运动漫延全国,上海等地工人阶级加入阵营,国人团结爱国主义精神空前高涨,陈独秀被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

中国代表拒签巴黎和约,北洋政府罢免曹、陆、章,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经过五四运动洗礼,陈独秀、李大钊等完成思想裂变,确立革命信念,动员组织和各行各业工人阶级劳苦大众加入到革命阵营中,决定学习俄国十月革命方式改造中国。

陈独秀出狱,受到军警围堵监视。为甩掉吴炳湘盯梢,李大钊连夜找马车将陈独秀护送到天津坐火车去上海,风雪路上,目睹河边逃难的灾民饥寒交迫、陷入困境,触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救国救亡的信念和意志,商定在上海和北京尽快筹备建立共产党组织。

李大钊在北大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亢慕义斋”(共产主义书屋)成为中国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和基地,李大钊宣称:我坚信,社会主义绝不会欺骗中国!

1920 年 3 月,俄共中央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华,帮助中国成立共产党。陈独秀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任中央局书记。10月,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成立“共产党小组”。武汉、济南、广州、长沙、日本、法国相继成立党小组。《新青年》随陈独秀迁往上海,增加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俄罗斯研究栏目。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组织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陈独秀草拟党的临时纲领和党的目的两部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二、剧情花絮

为实现北京大学开启民智光辉使命,率先打造中国大学第一枚校徽,有先进办学理念的蔡元培先生请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立意深远,沿用之今。

钱玄同倡导文字改革,主张废除汉字,使用世界语,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支持,鲁迅疾呼“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遭到多数学者抵制。中国汉字内涵丰富,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岁月如梭,承载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汉字,已再无晦涩落后之嫌。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旗手,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陈独秀之子陈延年等,曾在上海成立进化社,主编《进化》月刊和丛书,追求无政府主义理想,与各地高校青年在北京组织无政府主义工读互助社,受到张丰载(踩人)的恶意歪曲宣传,维持两个月后,因勤工俭学无法维持互助组生存,陈延年宣布北京工读互助社第一实验小组解散。1921年,陈延年在法国摒弃无政府主义思想,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

三、剧中历史档案

北大红楼图书馆是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要活动场所。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红楼结识李大钊、陈独秀,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在北京大学红楼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岁月峥嵘,红楼依旧,1961年北大红楼被立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独秀主编《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反对复古派封建文学思潮,发表大量白话诗、白话小说、散文等现代文学作品,推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工人运动理论;同时也发表了大量“实用主义”等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对于外国文学各种流派和作品包容开放。

五四运动是一次自发的伟大爱国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彻底拉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促进了新思潮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四、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分析

全景式的百年党史剧《觉醒年代》,再现峥嵘岁月党的初心使命,给人带来诸多视觉冲击与艺术感染力,艺术表现形式亦可圈可点:

剧中对蔡元培校长的人物个性刻画上,没有运用特写画面,以纯语言交流艺术,让观众用心体会到北大校长蔡元培语言平实,忠厚博学,真诚待人的品质,大道至简。为了营造北大百花齐放氛围,营造革新派与保守派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并存,展开学术辩论,总是在两派学者出现激烈交锋时候,蔡元培恰到好处的出场,或施以援手,或立场鲜明,把握双方思想与情感平衡,不畏权势,深得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敬仰与拥戴。

剧中对特定人物以新颖的方式阐述,或隐喻或讽刺。码头上扛包的陈延年,喝水时把碗里的一只蚂蚁放生,表现了这个青年的坚韧倔强与铁骨柔情;在上海震旦学院演讲台上,陈独秀话筒上蚂蚁爬上爬下,似乎象征着台下迷茫的青年学子们,陈独秀的演讲意在为青年学子指引方向慷慨成词。蝼蚁当有鸿鹄志,几次特写镜头中的“蚂蚁”,均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画面切换到鲁迅在街头,改为黑白色,无助的人们争抢人血馒头,拥挤的底层人们的无知麻木与迷茫,揭露当时社会畸形现状。将影视艺术感与历史的真实感融为一体,为鲁迅后续在《新青年》发表的作品,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埋下伏笔。

巧妙运用蒙太奇手法,将画面切换到湖南长沙,滂沱大雨、狭窄街巷,青年毛泽东怀抱一摞《新青年》,一路狂奔,水花四溅。喻意毛泽东不畏艰险、砥砺前行,说明了革命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青年毛泽东寻求救国真理,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期间两次北京之行,接触感受到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思潮在知识界的传播,触动了他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三十年后,一代伟人毛泽东,站在距北大红楼数里之遥的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剧中场景布置,透过滴滴细节,在现历史真实性。陈独秀回到上海弄堂里,传来售卖吆喝声,荧屏立刻把观众带入到旧上海的氛围当中。大到建筑,小到人物穿戴,或西装,或长袍,或制服上的金属纽扣,颇具年代感;院子中的枣树、桌面纸张书报,无论是大小还是材质,都原汁原味、逻辑严谨,令人回味无穷。

剧中人物塑造有情有爱。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革新思想引领者,切换到一些家庭生活场景,面对孩子,因缺乏一些陪伴的遗憾,产生一些思想隔阂的无奈,被儿子们称作“封建大家长”,还被儿子恶作剧抵触。另一小插曲:陈独秀去陈延年开办的互助社吃早餐忘带钱,陈延年坚持必须洗碗抵账,父亲“屈从”洗碗,让人心里暖暖的。李大钊温情和蔼,对孩子充满耐心,与妻子赵纫兰心心相映。特写场景,夫妻二人坐在北大的凉亭,李大钊与妻子聚少离多,他对妻子为家庭和孩子的付出由衷愧疚,妻子对李大钊则是满眼的心疼,夫妻二人都不想让彼此看到自己的泪水,于是赵纫兰起身坐到了李大钊的身后,前景李大钊拂袖擦泪,后景赵纫兰红了眼眶,一字未语,夫妻二人心心相印渲染的真实感人。

剧中同窗、同僚生活描述同样有血有肉,陈独秀与好友们不亦乐乎地吃着涮羊肉;《新青年》的同僚们一边吃着花生一边交流思想;辜鸿铭、刘师培等人虽与陈独秀等人各种见解不同,但思想的交锋不阻礙他们互相欣赏,同样感动人心。

李大钊陈独秀连夜离开北京前往天津途中,河边雪地场景,苍茫大地间到处都是一路逃难的老百姓,面对老人的寒心控诉与无助困境,两人潸然泪下,画面通过特写镜头语言对白与场面调度,刻骨铭心,生动感人,赋有诗意的挥毫泼墨,颇具震撼力。

剧中多处画外音的穿插运用,补充了若干历史事件叙事客观性与完整性,在思想启蒙继五四运动后,俄国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李大钊陈独秀思想信念中的成熟,类似运用画外音填补主要剧情中人物的有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陈延年等,理清观众对完整剧情人物理解的整体思路。

剧情穿插毛泽东去安源考察,以一组安源煤矿工人版画特写与现实山水外景交叉切换的叙事手法,配置一组画外音:“1920年12月,毛泽东领导以和平请愿为主要方式的‘湖南自治运动’失败,毛泽东来到江西萍乡深入考察社会底层,感受安源煤矿工人的生活状况和政治诉求,摆脱了对社会改良的最后一丝幻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改造社会的革命道路,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艺术与史实相结合,表达了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观形成雏型。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铸就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中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指引和带领全国人民经过武装斗争,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废除了外国一切不平等条约,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作品,鲜有描述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及(新青年)杂志等详细历史题材剧,本剧历史翔实,艺术表现力丰富,给观众留下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与党的初心思想洗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融入先进历史观,再现丰富历史史实,同时不乏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铺排偶然情节,让真实与艺术有效统一,使得剧本更具有观赏性。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中国想要求发展,必须要找到一个先进的理论,就是主义”“世上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上帝,要创造大家的幸福,只有靠我们自己”“中华文明五千年,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优势,所以,我们有这个自信”“中国是我们中国人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本剧这些经典台词,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振聋发聩,醍醐灌顶,言犹在耳。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史明鉴,砥砺前行。回顾历史,百年接力,以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牢记初心使命,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稳步迈进。赏析电视剧《觉醒年代》,增强了我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满腔热忱与坚强信念。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新青年新文化运动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