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对策
2021-01-02杜君
杜 君
(蒂森克虏伯富奥辽阳弹簧有限公司,辽宁 辽阳 111000)
一、前言
从管理会计学的角度看,目前常见的财务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例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前三种分析方法应用比较简单,在实际企业经营中也比较常用;因素分析法因其替换比较繁锁,计算比较多,所以应用较少。
比较分析法,使用时更多关注分析的计算公式。在采用历史数据,同类企业数据时,需注意对标数据的计算口径要保持一致。可采用一些公式比较常用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例如:资产负债率、利润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比较固定的指标。这样不会因计算口径的不一致而影响分析与决策。
比例分析法,主要需注重分析的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联关系,分子与分母的关联关系越强,数据结果越有分析应用的意义,例如:变动成本占产值的比例,边际贡献等。
趋势分析法,是通过比较几个连续期的财务指标的增减变动情况,分析企业经营情况及趋势变动的方法。分析时需注意连续期间的经营状况是否属于正常状态,是否存在突发或异常,如果存在偶发事件还需对偶发事件的因素进行剔除,再分析趋势变化,这样才能保证分析的趋势能够代表未来的正常的发展方向。
因素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一个过程中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利用连环替代、差额分析等各变量代入后的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财务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为差额分析法,通过量差与价差的分析,分析收入或成本中的变化因素。
二、财务分析的作用
1.快速评价企业的经营结果
财务分析中比较常用的指标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此类财务指标,在取数上大多来自财务报告,并且计算公式比较固定和简单,使财务人员能快速地取数计算,提高了分析的时效性,可从宏观上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2.在各环节中发现问题并预警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推进,财务人员已经从一个个账本中解放出来,通过ERP系统、条码系统的应用,财务人员能更多地收集到企业经营中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并依据数据与产出的关联性,建立一些简单的比例指标。通过这些标准指标的设定,日常很容易发现在生产各环节中的节约与浪费,或是否存在异常突发事件等信息,使管理者能及时了解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发现不完善之处,立即深究原因,制定改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
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不仅需要根据经济的宏观走向和市场的总体趋势去判断,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企业自身的历史经营分析结果,预测企业的未来财务状况。管理者综合分析企业的各种能力,如偿债能力、经营风险、变现能力、盈利能力等,对企业是否在竞争中扩大规模,还是竞争中稳定经营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些决策都有赖于财务分析提供的数据支持。
三、提升财务分析效力的要素
1.加强部门沟通及内部控制可提高分析质量
企业的数据来源于各业务单元的数据操作者,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上,力求精益和严格的管控。精益的管理要求对企业各部门、生产各环节、经营各环节进行梳理,制定标准的操作规程。对企业的数据操作者进行培训与监督。为各环节制定红线,每月进行数据对标,分析实际经营中是否存在异常,杜绝各环节为达到考核目标操纵数据的现象,保证每期的基础数据真实有效,为财务分析提供有效参考。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软件工具提高数据收集质量及速度
随着财务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具特色的财务软件出现在国内市场,很多企业应用一些快捷的财务软件进行信息采集。常见的超市条码系统,物流的ERP系统等,都能实现快速的收集数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选择开发符合本企业的财务软件,并将内控与信息系统相结合,将人为控制的工作交给系统来强制执行,减少数据采集中的错误发生率。财务软件的应用节省了人力,并提升了数据收集的速度,使最终分析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数据分析工作,并有更多的时间在分析结果中找寻异常问题,及时地解决与改善。
3.财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沟通与专业能力
企业的经营是鲜活的,在经营中总会遇到很多未知的事件。生产过程的设备状态,生产的节拍,人员的效率等很多因素,在日常发生细微的停滞都会影响分析的结果。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专业能力,能够细心地了解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为企业建立一批可量化的控制分析指标,并在日常工作中监督每一个经营环节,保证企业的日常经营数据的真实与准确,确保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的精准性和可参考性。
四、目前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的不足
1.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重视度不高
现在的许多中小型企业对会计的认知还停留在记账上,只要保证账面清晰即可,并没有对财务分析加以重视,没有从财务分析的视角观测企业的动态。很多企业的管理层也不了解财务分析的益处,所以对财务人员的分析并不做过多的要求。再加上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使财务分析工作做起来比较表面化,不能达到财务分析为企业提供分析决策的目的。
2.没有量身订制适合本企业的财务分析体系
随着财务分析工作的不断推进,很多分析不再只停留在固定的指标分析上,还可以嵌入企业的生产各环节,通过控制和分析这些指标可对企业经营做出预警。但由于指标太多,并不是所有的指标都适合于本企业,如果企业一味计算分析所有指标,只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却得不到分析应取得的预警与决策的结果。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企业也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虽可向好的同类企业学习,但更重要的是企业应有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分析体系。这样才能因地制宜,有效地防范风险,总结经营经验,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3.分析只局限于财务指标
目前,分析人员的认知还停留在初步分析上,虽可以得到企业的大体经营状况信息,但企业经营的细节并未充分得到重视。现在的分析方法及分析工具很多,分析人员不应只收集财务数据,还要收集企业其他部门的一些业务数据,例如:客户售后修理情况,返修率等非财务指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产品存在的不足,反馈研发团队,不断予以改进完善。
4.分析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
很多中小企业在经营中缺乏长远经营规划,只顾及近期市场情况,财务分析结果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比如,财务人员分析出企业还有剩余的生产能力,但企业管理层并未考虑如何发挥剩余生产能力的作用,而只是完成眼前订单,不能通过分析结果做出充分利用生产能力的决策。还有一些企业觉得财务分析只是纸面谈兵,对财务分析的结果不能充分信任,大多还是根据经营者自己的职业判断去经营,并不根据分析的结果去做出经营决策。
五、针对财务分析不足的应对策略
1.引导经营者重视及培养管理人才
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应主动和经常地与经营者进行沟通,用数据说话,让经营者看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帮助经营者分析经营中各环节与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辅助经营者设定目标与经营红线,增加经营者对财务分析的信任度。
财务分析应用的基础是数据,数据真实和准确才能保证分析结果有效。因此,企业应重视数据参与者的培训,使企业的各环节数据操作者均能熟练开展数据的收集工作,并充分了解数据作用。财务分析人员要深入各部门,了解数据操作细节,保证数据在收集过程中数据真实有效,防止操作者操纵数据,影响分析结果。财务分析人员在转型中需要不断地接受培训,学习财务管理的知识,并灵活应用各种管理指标,辅助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做出决策。
2.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分析体系
财务分析中的每一个数据与指标都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但并不是所有指标均需要计算,企业的分析人员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生产经营细节。首先,要建立宏观的分析框架,确立经营成果的分析指标,了解经营的整体趋势。其次,根据企业生产特点,抓住与企业生产关联性较强、主观想控制的方向,建立一系列的细节分析指标,例如:分析耗用、分析产品售后等。通过细节指导企业在经营中防微杜渐,不断地精益生产,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3.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财务人员从网络及相关的管理会计学中可以学到很多分析的方法,但作为专业分析人员不能只局限于财务报表取数的财务指标。分析员应走进生产中,收集一些相关的数据,通过生产效率的分析,提升企业的精益化管理水平。分析员还可以学习一些专业的分析方法,收集客户对新产品的满意程度,分析新产品的市场前景与不足,为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指明方向。
4.促进分析结果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
财务分析的结果可与预算和绩效管理挂钩,带动全员参与指标分析。全员重视财务指标,经营中相关部门才会主动与财务分析进行沟通,通过相互的分析结果较量,即可以使分析更精细,更为准确,也可让企业时时预警问题,经营者与利益相关者也可以通过分析指标了解企业。财务分析人员要做到为管理者充分诠释各项指标的作用,通过宏观及微观指标的整合,为未来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