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有效性探讨
2021-01-01沈建舒金泽陆恺孙雪晴徐海蓉
沈建 舒金泽 陆恺 孙雪晴 徐海蓉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采取肠内营养治疗对于改善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大丰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抽选68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肠内营养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胃肠功能、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炎性应激状态指标等。结果:治疗后患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明显低于治疗前,总蛋白、白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t=3.585、2.822、2.222、2.203, P <0.05)。治疗后患者SOFA 评分、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GC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t=13.143、8.695、4.329, P <0.05)。治疗后患者降钙素原(PCT)、血清簇集蛋白(CLU)、中性粒细胞(NEU)均明显低于治疗前(t=10.538、12.906、14.623, P <0.05)。结论: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采取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胃肠功能紊乱情况和营養状况,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肠内营养治疗;重症颅脑损伤;胃肠功能紊乱
【中图分类号】R651.1+5 R605.9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2-0049-02
重症颅脑损伤属于外力作用下引起的损伤,其中外力因素包括火器、跌倒、坠落、交通事故等。出现重症颅脑损伤后,患者会表现出呕吐、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同时还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很难正常摄取能量,影响身体恢复[1]。因此,针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加强营养支持、改善胃肠功能紊乱是非常重要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属于当前常见的治疗手段,将其运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能够很好的满足患者营养需求,并且帮助患者改善胃肠功能紊乱情况[2]。本文从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大丰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抽选68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情况,来有效探究分析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采取肠内营养治疗对于改善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大丰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抽选68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9例,女性29例,年龄25~77(45.58±1.12)岁。
纳入标准:(1)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已经成年;(2)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被诊断为重症颅脑损伤;(3)本次研究已经告知患者相关情况,且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2)妊娠期女性;(3)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4)存在恶性肿瘤的患者。
1.2方法
入院后,患者均需要接受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维持电解质平衡治疗、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治疗等常规治疗,所有患者接受肠内营养支持,选用鼻饲治疗法,从患者鼻腔插入营养管到胃腔内,抽提几次确保管道进入胃腔,然后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调配相应的营养液,再将营养液通过鼻饲管投入患者胃腔内,初始剂量为500 mL每天,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适应良好且没有不良反应,可以适当的增加用量,必要时可以在营养液中增加一些胃动力药物,等到第三天左右,可以将每天喂养量增加到1000 mL,然后维持不变。患者在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同时,还需要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预防胃潴留护理、预防感染护理、排便护理、肢体按摩护理、心理护理等。预防胃潴留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每隔4 h为患者抽取一次胃液,然后根据患者胃液量调整输注速度,当胃液含量超过200 mL 的时候,需要停止输注,当胃液含量在100~200 mL 的时候,则需要减慢输注的速度,以免出现胃潴留。预防感染护理则需要每天至少四次为患者清洁口腔,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之前,需要先用温水冲洗管腔,保证管道通常,同时整个过程遵循无菌操作,在完成鼻饲之后,帮助患者清理口腔和管腔,以免出现感染。排便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每天为患者按摩腹部,促进肠道蠕动,从而促进排便,并且在患者清醒之后,指导患者掌握床上排便的技巧,并且要求每天固定完成床上排便,患者在排便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肢体按摩要求每天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肢体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从而有效避免肌肉萎缩情况,如果患者情况比较严重,则可以配合相应的针刺治疗。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给患者讲解更多治疗成功案例,从而帮助患者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治疗信心,保证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以治疗前后患者营养生化指标、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炎性应激状态指标等作为观察指标,其中营养生化指标包括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炎性应激状态指标包括降钙素原(PCT)、血清簇集蛋白(CLU)、中性粒细胞(NEU)等[3]。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最后数据采用 SPSS 3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 t 进行检验,当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患者营养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后患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明显低于治疗前,总蛋白、白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85、2.822、2.222、2.203,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患者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GCS评分比较
治疗后患者 SOFA 评分、 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GC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143、8.695、4.329,P<0.05),见表2。
2.3治疗前后患者炎性应激状态指标比较
治疗后患者 PCT、CLU、NEU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538、12.906、14.623,P<0.05),见表3。
3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危重症,患者出现颅脑损伤之后,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概率非常高,而诱发胃肠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胃肠动力障碍,导致肠道内的毒素、细菌等难以排出体外,从而在肠道、胃腔中大量的滋生各种细菌、病菌,引发炎症以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4]。所以临床上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重视度非常高,患者在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的时候,肠道内的营养不耐受,可能会诱发腹胀、呕吐等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5]。所以临床上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外,营养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常见的营养支持治疗手段之一,将其运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中,一方面能够很好的补充患者生理机能所需的营养要素,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很好的维持胃肠内环境的平衡,从而为胃肠道激素分泌提供有效的条件[6]。此外,在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之后,患者体内的转铁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指标明显提升,表明通过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轻胃肠道应激性损伤,从而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情况[7]。同时,通过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让患者更好的吸收营养物质,并且更好的被机体运用,还能有效维护胃肠屏障,帮助维持和改善肠粘膜功能与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而相较于其他营养支持方式来说,肠内营养支持操作简单,费用也相对比较低廉,能够被更多的家庭接受,减轻家庭经济负担[8]。因此,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采取肠内营养治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本次研究选择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肠内营养治疗后患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明显低于治疗前,总蛋白、白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 SOFA 评分、 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GCS 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PCT、CLU、NEU 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表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生化指标,消除炎症因子,该研究结果与马秉博[9]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改善 ICU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探讨中相关研究结果相似度高。
综上所述,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采取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胃肠功能紊乱情况和营养状况,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梁宾.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9,23(3):605-608.
[2] 文志学.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评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5):96-98.
[3] 施辉.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对肠道功能恢复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9,194(12):9-13.
[4] 李雪.精细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3):247-248.
[5] 魯锐,徐凌玉,于丽丽.早期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患者肠道免疫功能及感染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0,26(2):133-136,148.
[6] 秦仪.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0):68-70.
[7] 张磊,张钦铃,聂雪,等.细节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15):1151-1154.
[8] 李刚,张良田,张可,等.蕊福平治疗重症患者使用肠内营养引起的腹泻临床疗效[J].广东医学,2019,40(20):2862-2866.
[9] 马秉博.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改善 ICU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探讨[J].吉林医学,2019,40(9):2173-2174.
(收稿日期:202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