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高校学生党组织生活路径探析

2020-12-31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组织生活学生党员高校学生

付 怡

(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湛江 524048)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1]。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2]”因此,高校学生党组织生活作为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形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价值观的碰撞,学生党员思想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为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打通高校党建“最后一公里”,必须创新组织生活的主体、内容、形式和机制,不断提高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 高校学生党组织生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可发现,当前大多数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党组织生活,通常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开展讲座报告、进行党课教育和专题讨论等,但是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和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1.1 组织生活互动不足,党员主体意识缺乏

党员的主体意识制约着党员积极性的发挥,只有不断提高党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才能提升组织生活质量。传统的学生党组织生活主要是“一人讲”的填鸭式形式,党员之间互动和参与较少,党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缺乏,只是被动地听从安排,参加组织生活,并没有坚持学习在先、认识在先的思路,对先进理论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有时候理解不深不透。党员的“身份感”缺失,党内民主和党员表达意愿的渠道不畅通,党员的意愿表达不充分,参与意识低,主体意识缺乏。

1.2 组织生活内容单一,学习教育实效欠佳

组织生活需要导向性,只有不断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才能满足党员发展需要。传统的学生党组织生活内容主要以学习文件精神为主。一般由支部书记安排集中学习,内容呈现单一性,缺乏时代性和多样性。内容设计思路固化,理论阐释占据了主要内容,缺乏与实践的结合,特别缺乏与学生具体实际相结合。因此,部分同学表现出“人到心未到”,将组织生活当成了任务,实际学习效果不佳,未真正达到党建育人的目的。

1.3 组织生活形式静态,鲜活性、吸引力不足

组织生活的形式是组织生活呈现的方式,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仅要注重组织生活的内容,也要注重组织生活的形式。只有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才能彰显组织生活的成效。传统的组织生活由于场地的限制,多采用围坐式学习的静态方式。开展的场地多在教室进行,空间受到制约,形式也难以“活”起来。而大学生是充满朝气的群体,喜欢动态的、鲜活的和有趣的形式,因此,学生党员的参与积极性大打折扣,组织生活质量难以提升,不利于党员的培养和教育。

1.4 组织生活制度不完善,评价监督保障不力

组织生活质量的提升还需要制度的保驾护航。目前,高校学生党组织生活制度是短板。一是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生活评价体系。个别党支部管理松散,存在管理漏洞,制度不完善甚至缺失,或者制订了组织生活制度,但未落实到位。评价制度的缺失导致了监督不力。二是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学生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这使得很多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活动品牌难以打造。三是组织生活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监督力度有限,主要是以党支部自我监督为主,因此难以保证组织生活的质量。

2 高校学生党组织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网络信息的发展,影响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学生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不强,而更多地关注个体发展,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组织活动的吸引力下降。此外,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90后”成为了互联网原住民,“95后”“00后”大学生更是生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碰撞,西方思潮对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念冲击较大,而高校大学生党员又是思想最活跃的一支队伍,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性和多变性。有小部分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功利化,组织观念淡薄,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高。和过去相比,他们对党支部组织生活要求更高、期待更多,单纯的理论宣讲和单一的形式难以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2.2 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

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尤其是学生党支部对组织生活重视程度不够,过多关注学生党员发展规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组织管理。发展党员是党支部乃至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也是上级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首先,学生党员发展规模成为学生党支部的核心工作,这势必会影响组织生活的设计和开展。其次,学院党委没有做好顶层设计,对学生党组织生活缺乏指导和监督。学院党委没有对支部书记和支委进行有效培训,对组织生活的质量更是缺乏把关,奖惩机制的作用无法发挥,对组织生活的安排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统筹规划,特别是对毕业班的学生党员管理缺失。最后,一些学生党组织对组织生活不重视,组织生活主题不明确,组织生活开展过程缺乏严肃性,个别组织生活存在娱乐化和庸俗化的倾向。

2.3 学生党组织书记及支委素质参差不齐,影响组织生活效果

当前,高校学生党组织书记大都是辅导员兼任,辅导员自身工作非常繁忙,用来指导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时间很少,而且有的专业不对口,理论素养缺失,对新时代党建工作缺乏思考,对于提升党组织生活吸引力缺乏有效的对策和方法,对党建工作产生“无力感”和“畏难情绪”。对于学生党支委来说,有的存在重专业轻党建的思想,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专业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用来策划和进行党建活动的时间很少。特别是理工科学院学生党支委,政治理论素养是他们的短板,党组织生活的高要求和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之间呈现出了很大的反差。此外,高校学生党员队伍流动性大、党员结构不合理也成为制约组织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党支部书记和支委都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头羊”,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会严重影响组织生活的高质量发展。

2.4 经费和机制制约,影响组织生活的活力

经费不足是制约组织生活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尽管一直以来高校对学生党建工作十分重视,学生党组织开展活动的经费从总量上来说年度递增幅度较大,但有限的党建经费,还不能满足开展一些实地走访的体验式组织生活的需要。由于经费不足,甚至有的学生党支部的学习资料都不能满足人手一份,导致有的学生党员习惯于在网络上进行零散化、碎片化的学习,影响了个别学生党员进行党的知识理论系统学习的效果。机制滞后表现为可操作性的党组织生活制度仍然不完善、如同虚设;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滞后,缺乏约束力和激励性;组织程序滞后,会前准备、会中发言和会后整改[3]。一直以来,组织程序基本没有变化;参与人员构成单一,开放性不足。大多数学生党组织生活会只有本支部党员参加,外来党员、群众和民主党派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进行交流和监督。

3 创新高校学生党组织生活路径探析

以目前高校学生党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想要提升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新时代需求,创新组织生活的主体、内容、形式和机制。

3.1 创新组织生活的主体,实现从“一人讲”到“大家讲”的转变

改变“一人讲”的灌输“填鸭式”为“大家讲”的“互动式”。传统的组织生活主角多为支部书记一人,创新组织生活主体就是让支部的成员有机会上台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和所获,让每位党员都有成长的机会,都能成为组织生活的主角,并在组织生活中产生思想碰撞和共鸣。同时,充分发扬民主,畅通学生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渠道,组织生活的主题和开展形式由各支部党员集体商议决定,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尊重党员的意志和主体地位。通过建立党建微信公众号和开展学生党员素质拓展活动等方式,保证每位党员都有发言交流的机会;让大学生党员自由选择学习的关注点,以“微党课”形式在支部内汇报个人所学,交流思想,做到“大家讲”,尽量让每位党员都成为组织生活的主角。

3.2 创新组织生活的内容,实现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

改变组织生活以学习文件和读报为主的单一形式,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形式,使组织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做法:在理论学习方面,增强内容的时代性,如组织开展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牢记历史,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党员”的民主生活会;组织学生党员观看“筑梦中国”和“学党章、守纪律、当先锋”等相关视频;积极为学生党员开讲思政第一课,利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实践学习方面,学生党员通过讲故事、互动交流和知识竞赛等方式传承红色文化;通过开展共建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将理论变为实践。通过学与做相结合,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实现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从而促进党员知行合一。

3.3 创新组织生活的形式,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改变围坐式学习的静态模式,变为“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动态模式。“走出去”,一是高校要积极与中小学和福利院等单位签订协议,开拓学生党组织生活的实践阵地,让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长期在这些实践基地开展活动,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和帮扶支教,实现智力支持、思想培育、安全教育和爱国教育等多方面目标;二是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例如与边防部队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三是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组织学生党员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观摩学习和开展组织生活。 “请进来”,主要是邀请有关专家来为党员作学习辅导报告,改变以往单调、静态的学习方式。一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支部共建活动。支部共建是调动学生党员参与积极性的有效路径,学生党员可以在共建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通过各种共建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支部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二是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为党员作专题辅导,通过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增强理论认同感。

3.4 创新机制保障,实现从“不力”到“有力”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标准与质量的关系,提出“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因此,科学的标准、良好的机制是提升组织生活质量的关键。一是制定和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实施细则[4]。党章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有关规定只是提供了组织生活开展的大体要求和方向,学生党支部还需对此进一步细化,增强细则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制定和完善组织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细化质量评价体系。从组织生活的内容、形式和后期效果三大部分,细化和量化各个指标,加大对参与组织生活的考评力度,并将组织生活的开展作为支部评优的重要手段,充分调动各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三是落实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学生党支部党建经费专款专用,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实现校外支部共建和实地参观、走访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多重监督机制”,既有学生党支部内部监督,让支部干部和普通党员对组织生活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和考核,也有“上级监督”和“党外监督”机制,即学院党委会随时考核评估学生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效果,给予积极反馈。学生也可对党支部的活动给予建议和意见,对党员的行为举止进行监督。

因此,根据新时代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把握建设发展机遇,及时解决学生党组织生活在主体、内容、形式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组织生活方式,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加强体制机制保障,一定会促进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快速提高。

猜你喜欢

组织生活学生党员高校学生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牡丹江市坚持‘一化四制’,推动组织生活落细落实”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