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20-12-31韩扬
韩 扬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审计处,吉林 1321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院校的改革深化,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的内部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控制审计在高等院校监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不仅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1.1 审计工作的重要政治站位
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规定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在审计领域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方针政策,审议审计监督重大政策和改革方案,审议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支出情况审计报告,审议决策审计监督其他重大事项等[1]。党的十九大报告站位于新时代,迈步新征程,提出了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进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的战略部署,为审计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内涵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学校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以及执行程序等方式实现控制目标,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其主要目的是保证高校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资产安全使用有效、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提高高校服务质量,有效防范舞弊行为和校园腐败的发生。
1.3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自2018年3月1 日起施行,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在职责权限中调整了内部审计的方向。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的业务方向,调整为“管理和服务为主”的综合性审计方向,增加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情况审计”新职责,彰显了国家审计关注的重点。随着高等院校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对高等院校的投入不断增加,这当中用于教学科研活动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支出增多,高校办学风险也日益增加,所以加强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管理,有效促进高校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高等院校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刻不容缓[2]。
1.3.1 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高等院校财务部门正常有序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院校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各项经费收支规模越来越大,资金来源不仅来自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还有鉴定费用、捐赠收入、校办企业创收、租金收入等多种渠道收入。资金数额加大增加了一定的财务风险。只有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高校财务信息真实可靠、资金安全完整,财务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风险,保证了高校的财务工作安全有效运行[3]。
1.3.2 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高等院校遵守财经法规、预防廉政风险、惩治腐败的需要 高等院校因为国家投入的加大,在繁杂多样的财经工作中,违反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等财经法规的风险越来越高,只有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及时纠正不规范经济行为,建立严格有效的经济工作秩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保证高等院校更高效地用好财政资金,防止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发生,才能将国家财经法规有效实施。
高等院校是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近年来,腐败瘟疫入侵校园,后勤、基建、采购、招生等环节成为职务犯罪的重灾区,部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腐败问题备受社会关注,高校廉政风险越来越突出,不断强化和完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建设才可以规范管理、依法治教。
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没有统一明确、具体的标准
目前多数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缺少具体的依据使审计人员得出有效、科学的审计评价,导致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开展缺乏制度支撑和规范化的审计操作流程。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可行性进行评价这一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目的难以实现[4]。
2.2 高等院校领导干部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识不强
有些高等院校重点关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工作,这是内部控制审计难以推进的根本原因;而对内部控制在日常工作中防范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不全面、不深刻,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审计对学校事业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性,成为内部控制审计作用受限的关键因素。有些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应当贯穿高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忽略了防范学校内部业务活动的风险,削弱了内部控制审计对风险防范的作用效果。内部控制审计意识片面、肤浅,高校内部控制审计流于形式和表面。
2.3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审作用发挥不到位
有些高等院校领导很少召集相关部门开展对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研究,开展相关培训。部分院校的后勤、基建、资产等重要部门仍然按照惯例或者内部的规定执行,没有专门的内控制度。一些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从教学单位向办学单位进行转变,学校资金和资源也由学校统一核算和调拨向二级学院自主规划、自主使用转变,而二级学院本身没有专业人员,所以在财务管理和日常核算方面没有经验,大都照搬学校相关制度,没有制定既符合本校财务规章制度又能根据本学院实际情况,在保证教学、学科发展及实验室建设良好运行基础上的财务管理细则等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与时俱进,处于被动状态。
2.4 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配置人员不足
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配置人员不足,尤其是缺乏专业人员。高等院校内部审计人员是做好内审工作的关键因素,是落实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根本。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专业性极强的审计工作。一些学校的审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调转的,对审计理念认识不深刻,停留在财务角度。而新形势下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审计、统计、管理、经济等专业知识,还应该扩展到风险管理、工程建设、信息技术、法律等多层次的知识。欠缺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项培训、专业培训和专业深造,难以夯实内部控制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深度,难以拓宽相关人员审计能力的广度,导致难以实现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突破和创新。
3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解决措施
3.1 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不仅在于书面的各项规章制度,还在于认真落实和执行的效果。高等院校要建立一个系统全面、有机协调的内部控制体系,就要结合学校本身办学特点,参考国家审计署和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规定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相关规范,建立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全员参与的内控体系环境。一些高校确定了以财务处为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负责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负责编制内部控制手册初见成效。
3.2 提高高等院校领导内部控制意识
高等院校领导要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尽责担当。从增强政治自觉的高度把握内部控制审计方向,从完善治理体系的深度审视内部控制审计作用。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定期听取内部审计工作汇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审计质量控制和队伍建设等重要事项的管理。高等院校的管理层干部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身体力行,营造内部控制氛围,进而提高所有人员对本校内部控制审计的意识,加强主动性,提高积极性,从而更好地配合审计部门做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5]。
3.3 加快制定并完善相应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制度
高等院校必须依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制订规范、全面、严格的内部控制审计标准,制订切实可行的、有约束力的《内部控制审计实施办法》;针对学校财务、资产、基本建设、修缮等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要具体分析确定风险点;根据二级学院各项经费的使用范围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6]。切实做到学校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不断规范和调整审计流程和审计方式,加快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同时,高等院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定期逐一审查,对二级学院业务管理活动、学校内部相关部门的所有规章制度,一旦发现不合理、不适用等情况,应立即更新修订,为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的完善和更新提供有力保障。
3.4 加强高等院校审计队伍建设
高等院校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1)丰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从单一专业来源、思维模式固化向多维方向发展;(2)加强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树立内控新思维,着力提升以风险为导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奠定扎实基础;(3)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培训学习和后续教育,相互交流,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要对下属二级学院专职财务管理人员予以培训,可以通过开展有关内控控制制度的相关校内竞赛等活动,加强校内相关人员的交流沟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财务安全及防腐意识;(4)适当聘请外部审计机构专业人员,采用内外审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外审的力量,提高内部控制审计的精准度和效率。
新时代我国高等院校的审计地位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系统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计工作承担着更神圣的使命,兼负着更重大的责任。准确把握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地位、职能,切实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创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理念,突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必将促进新时代高等院校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