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云切脉针灸学术经验及操作要点

2020-12-30及维明刘泽雄齐勇

环球中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太溪三针针灸

及维明 刘泽雄 齐勇

俞云教授任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导师,从事临床治疗肿瘤工作60年余,是切脉针灸创始人,通过脉象指导临床针药应用及疗效验证,用于疑难杂症和肿瘤的治疗,疗效显著,亦有多篇文献报道[1-3]。笔者有幸跟诊俞云教授学习年余,见识到俞云教授运用切脉针灸解决肿瘤或其术后患者的病痛,深有感悟与启发。通过整理俞云教授著作及跟诊学习经验,总结切脉针灸理法方穴术及一则老年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治疗经验,特与同道交流分享,以期丰富中医药针灸对癌症这一难题的理论实践。

1 理论溯源

俞老创立“切脉针灸”是传承于《黄帝内经》并发挥。《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为见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灵枢·终始篇第九》云“凡刺之道……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通过切脉对比人迎寸口,选经取穴施以补泻。说明上工良医在针灸前应诊脉“先别阴阳”,明八纲脏腑经络而后补泻,方能“气至病所”。

自王叔和以来,医家大多推崇寸口脉法,但“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仲景三部九候遍诊法分上(头部)中(手部)下(足部)再分天地人三候,共九候详细却繁琐;俞老总结前人经验分候四部脉,即头颈部人迎脉、手部寸口脉、足部冲阳脉/太溪脉,可互参互较明候三焦八纲脏腑经络等,详尽又不致繁琐。切脉针灸不仅可以指导辨证施治,还能在施针后即时切脉感受变化以明确疗效,及时跟进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中医的精准个体化治疗。

2 治疗肿瘤经验思想

补虚泻实,先补后泻。临床观察可知肿瘤患者病机多为正虚邪实,老年患者尤甚。《灵枢·终始篇》言:“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即“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先补后泻先上后下。俞老在临床切脉中一般也是先补虚后泻实,由头至足依次施针。

俞老在切脉针灸治疗中,善用金针补银针泻,较一般手法更能明确补泻,古人认为金针属火(阳)银针属水(阴),前者补虚后者泻实[4];同时俞老施针不过分强调“得气”之酸麻胀痛,而是以治疗后脉象逐渐徐而和,趋于“胃根神”为判断依据,为中医疗效标准化提供参考。

分期治疗,标本兼治。俞老利用切脉针灸治癌疗程三步走,临床大多患者可达第一步至第二步。俞老治疗肿瘤的疗程第一步是扶正,改善患者饮食睡眠二便或痛症,使患者正气逐渐充足毒素能排出,提高生活质量;第二步是泻邪,加用肿瘤特效穴组,如针对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季胁三针及肝神四针,力图使指标趋于正常、缩小肿瘤,延长生存期;第三步,正气充足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整体调治上集中化瘤,如局部围针等力图使肿瘤消失。

面对肿瘤疾患,俞老常说:“言不可医者,未得其术也。”俞老认为治疗癌症要有标准,不能单一的按照肿块的大小作为标准。在治疗肿瘤的同时要使患者恢复健康,即“带瘤生存”[5]。

3 切脉辨证

患者仰卧位,分别取人迎脉、寸口脉、冲阳脉、太溪脉四部脉。每部有其所候阴阳脏腑,两两对比脉搏大小以明确人体上下左右的阴阳虚实。

人迎脉即人迎穴位置,切脉应轻取,属足阳明胃经可候胃气,位于头颈阳气汇聚处,与寸口相比,人迎候上部阳气,即头面颈部乃至上焦的阳气盛衰,《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载“气口候阴,人迎候阳”。寸口脉即太渊穴位置,可候中焦及胸腹部脏腑经络阴血盛衰,同时其位于手太阴肺经,切脉针灸中对比人迎,着重候肺及上部阴血,亦可结合传统寸口脉法相互印证。

冲阳脉即冲阳穴位置,属胃经,主候胃气后天之本,位于足背,主候下焦及阳经经脉“阳气”盛衰。太溪脉即太溪穴位置,属足少阴肾经为先天之本,反映下焦肝肾及阴经经脉“阴血”盛衰,也可候一身元气,与冲阳脉结合可判断患者先天、后天之本是否充足,判断疾病转归及治疗预后。

总之,人迎候上阳,寸口候上阴,冲阳候下阳,太溪候下阴。具体见图1。

图1 切脉针灸四部脉

各部脉可两两比较。先辨阴阳,人迎脉强弱代表上阳盛衰,寸口脉强弱代表上阴盛衰,余脉以此类推;证型可衍生上阳盛下阴虚(人迎强、太溪弱)、上下皆阴盛阳虚(人迎强、寸口弱、冲阳强、太溪弱)等证,以此类推。另有比较特殊的,即人迎强寸口弱冲阳弱太溪强,则上部阳盛阴衰、下部阴盛阳衰,候上阳之人迎、候下阳之冲阳同属胃经,一强一弱是因中焦脾胃不运,此时先针腹部通利中焦,大气乃运再切脉观察变化,由头至足针刺补泻。

《灵枢·终始篇》亦详细记载了人迎、寸口脉的比较辨证及治法,“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亦可相参辨证。

单个脉之间可进行左右比较,如左右人迎脉比较:左侧较弱则反映上部左侧阳气较虚,右侧弱则反映右侧阳气较虚,以此类推。

总结就是:大小辨阴阳,强弱辨虚实,迟数辨寒热,浮沉辨表里。

4 施针取穴

4.1 扶正——调四部脉

人体生理病理通过脉搏反映,俞老治疗的第一步则通过调整四部脉以扶正。

调人迎脉,主穴是百会五穴及胃五穴。百会五穴即百会、四神聪,百会为督脉穴位为诸阳之会,合四神聪提升上阳;胃五穴由上中下脘合梁门穴组成,补益胃阳通利三焦,是俞老对腹部“肠脑”穴位的应用体现;可配合靳三针中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督脉穴位针刺。金补银泻补虚泻实,余脉同此。

调寸口脉,主穴是太渊、内关、脐四针、胃五穴。太渊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可治疗无脉证,调节肺气;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调节心气;太渊内关合调胸腹;脐四针位于神阙穴上下左右各1寸,可调节中焦及五脏阴阳,是俞老对脐针的应用体现;胃五穴可补脾胃气血,濡养五脏气血,取穴同前;可配合任脉相应穴位针刺。

调冲阳脉,主穴是足三里四穴、腹四针。足三里四穴由足三里、阳陵泉、上巨虚、下巨虚组成,分别为胃胆大肠小肠下合穴,且足三里、上下巨虚均为胃经穴位,合用调治胃肠内腑;腹四穴由中脘、天枢、气海或关元组成,中脘为胃之募穴,天枢为大肠募穴,关元为小肠募穴与气海为补益元气要穴,腹四穴合用调节胃肠气机,是俞老对腹部“肠脑”穴位的应用体现;可配合督脉相应穴位针刺。

调太溪脉,主穴为阴陵泉三针、补肾四针、脐小四针。阴陵泉三针由阴陵泉、阴陵泉下1.5寸、阴陵泉下0.5寸贴胫骨边,临床验证对补益太溪脉有较强作用的组穴,局部三针同刺加强疗效;补肾四针由三阴交、复溜、太溪、照海组成,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点,复溜为肾经金穴(暗合金水相生),太溪为肾经原穴,照海为肾经穴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合用补益肾之阴阳;脐小四针位于神阙穴上下左右各0.5寸,其中左右两穴落在肾经上,俞老加用上下任脉两穴合用补益肾气,是俞老对脐针的应用体现;可配合任脉相应穴位。

4.2 祛邪——特效穴组

肝部经验穴。季胁三针、肝神四针两组特效穴,俞老将其比作消除肿瘤的“开关”。季胁三针由章门、京门、带脉组成;章门穴为肝经穴位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见肝之病,必先安脾”;京门穴为胆经穴位肾之募穴,暗合水生木之理;带脉穴沟通调节胆经及带脉;三穴共奏可调节肝胆带脉的气血阴阳,在妇科疾病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肝神四针为单侧,右胸胁部肝部取穴,巨阙旁0.5寸,与章门两穴连线上,沿肋骨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4寸取穴,由内至外四穴落于肾胃脾肝经上,同调四经。可配合期门属足厥阴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阳陵泉为胆之下合穴,筋会;太冲为肝经原穴。

心部经验穴。常用为心五穴,可治疗心衰类疾患,由膻中、内关、乳根、膺窗及天池。膻中为任脉穴位,气会及心包募穴,有宽胸理气、疏解上焦之效;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阴维相关,《难经》曰: “阴维为病苦心痛”,《千金方》言“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为古今治疗心脾及神志疾患要穴;天池亦为心包经穴位,乳根、膺窗为胃经穴位,为局部取穴,合用疏通心胸气机。另外巨阙为心经募穴,为心脏之气输注于胸部的腧穴;公孙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与冲脉(十二经脉之海)相关,皆可配合使用。

脾胃经验穴。常用为胃五穴、腹四针、脐针、足三里四针,具体参考扶正穴组。

肺部经验穴。常用为尺泽三针及鱼际三针,尺泽三针为尺泽、尺泽上1寸、尺泽上1.5寸,尺泽属手太阴肺经合(水)穴,暗合金(肺)水相生之理,补益肺部气阴,于肺经上再加两针以加强其效果;鱼际三针为鱼际及鱼际上下各1寸,鱼际为肺经荥(火)穴,多用于肺部热性疾患,泻热平肺,上下各一针加强效果。

化瘤常用穴。化瘤七针为脐小四针(神阙上下左右各0.5寸,即脐外周,对应离坎震兑+兑卦内侧、艮卦内外侧各一针,可沟通心肾左升右降,配合脐针“山泽通气法”艮位及兑位,艮是山兑是泽增加通的效果用于化瘤,是俞老临床对脐针的应用;丰隆三针由丰隆及其上下各4寸组成,针对痰湿型肿瘤。

止痛常用穴。合谷三针由三间、合谷、灵骨穴组成,灵骨在董氏奇穴中主下焦,三间主上焦与合谷主中焦合用,同调理三焦气机止痛,合用太冲开四关;虎口穴(俞老经验用穴)手部拇指食指间虎口处,可通冲脉加强理气止痛功效。

安眠常用穴。失眠七针由失眠四针(安眠穴、手神门、耳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安眠II穴(安眠穴与翳风中点、俞老经验用穴)组成,平衡阴阳、重镇安神。

俞老常运用腹针、头针、董氏奇穴、靳三针、经验穴等,善用面针、耳针、手足针等全息针法,配合改进的经络测定法,进一步系统明确病因病机,体现了切脉针灸治疗的优越性[6]。

5 验案举隅

患者,男,67岁,直肠癌术后1年余,发现肝转移及可疑肺转移1月余。2016年4月25日行直肠癌根治术后,2017年7月28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胸腹部CT示:肝右后叶团片灶50 mm × 34 mm,结合病史考虑转移瘤,较前明显增大;结合病史考虑直肠癌术后改变。症见:小便色黄,腰背疼痛,腹胀疲乏,纳食一般,二便睡眠尚可。苔黄腻质红;人迎弱;太渊弱;太溪适中;冲阳弱。中医诊断:积聚 正虚湿淤;西医诊断 直肠癌术后伴肝转移。

针灸主要处方:金针(补):百会5穴 上印堂 胃5穴(中脘2针) 合谷(左) 虎口(左) 天枢(右) 大横(右) 足三里4穴(右→左) 条口6穴(右→左) 太冲(右) 晴明(左);肝神4针、季胁3针;每周 2~3次。共奏扶阳补中,理气祛湿之效,肝神4针、季胁3针针对肝部可疑转移。

中药主要处方:半枝莲30 g、白花蛇舌草30 g、炒麦芽30 g、炒谷芽30 g、守宫20 g、三棱15 g、莪术15 g、藕节15 g、路路通10 g、鸡血藤30 g、络石滕30 g、黄芪30 g、党参30 g、鸡内金30 g、山楂10 g、羌活10 g、独活10 g、姜黄15 g、威灵仙15 g、柴胡10 g、香附10 g、决明子10 g、菊花10 g。共奏清热健脾、理气止痛、活血化瘤之效。

治疗分三步走。第一阶段历时一个月共十诊,俞老以扶正为主,逐渐恢复四部脉,患者精神转好,腰背疼痛好转,腹胀减轻,舌象转白腻,湿热减轻。第二阶段历时一月余共十五诊,加强祛邪力度,运用肝神4针、季胁3针加强祛邪,患者只遗留眠差症状,余无特殊不适;2017年12月3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腹部彩超:肝部团片灶24 mm×19 mm。第三阶段历时两月余共二十诊,兼顾扶正祛邪、随症加减,对失眠运用失眠七针,对下肢疾患运用外陵三针(腹针),对外感运用大曲池三针;2018年2月10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腹部彩超示:肝胆胰脾暂未见明显异常声像。肝部可疑转移瘤经近5个月治疗,影像学上得到治愈。

按 本病例中患者老年男性年近七旬,脏腑气血渐衰,脾不运化,肝络不和,感受外邪,湿热渐生,《医宗必读·积聚》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先患直肠癌行根治术后出现可疑肝转移。缘患者年老,脾肾俱虚故腰背疼痛;先后天之本均有不足,生化乏源、不能运化则湿热渐生毒,见腹胀疲乏;邪气互结、正气益虚,恶性循环致正衰邪盛生为肿瘤,其性质湿热胶着,舌脉均有印证,且病程较长治疗难度较大。俞老考虑患者虚实夹杂,扶正与祛邪并举,坚持三步治疗方案步步为营,方见奇效。

虽尚无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切脉针灸对肿瘤的治疗作用,但谨以临床实践配合科研探索证实,以推动中医针灸对癌症相关疾病的治疗进展;另外广东省中医院亦成立广东省中医院俞云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探求切脉针灸的现代医学机理及临床实践的科学有效性。

猜你喜欢

太溪三针针灸
智三针介导JNK信号通路对体外循环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颈三针合肩三穴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温暖手脚
针灸
黑河市爱辉区 注入“三针”强效提升党建活力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补肾的法宝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针灸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