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融合

2020-12-30王祖鑫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风诚信建设

王祖鑫

(福建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福州 350012)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国各地的高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积极探索。随着高等教育模式从最早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其实质和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人才培养的质量逐渐成为新时代视域下检验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而学风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成效,创新创业教育则往往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上限。

虽然各高校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很多高校通常都是将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两项工作分别依托学校的教务处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独立展开,部门间并未实现有效协作和良好互动,导致资源未实现共享,成果未达到预期。由此可见,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工作不能各行其道、互不相谋,应该以学风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学风建设,促进二者双向融合及协同发展,这才是新时代下高等学校塑造人才、培养人才的必然趋势。

1 学风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风,从广义层面上解释就是学校治学态度、治学方法、治学精神和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1]。但随着“90后”“00后”相继步入大学校门,很多大学生由于缺少对专业的认知和未来的规划而感到迷茫,同时又被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拼爹”现象冲昏头脑,价值观发生扭曲,加上学生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学校“填鸭式”教育,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等错误观念,导致了大学生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方法欠佳等各类问题。

1.2 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积极鼓励全国各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省、市级政府积极响应并且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措施,但和国外名牌高校相比,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经验略显不足,目前整体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各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强、积极主动性不高、课堂教学偏理论化、创新创业教育无法融入传统育人体系等各类问题。

2 学风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辩证关系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学风建设的本质正是为了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和价值观念的重塑,良好的学风将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作用。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号召,激起全民创业浪潮[3]。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在国家战略发展层面上升到了一个崭新高度。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树立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学风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2.1 学风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营造优良的学风,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而且还能增强创新创业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社会竞争力。学校只有树立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之后,学生才能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

2.2 创新创业教育是学风建设的载体

传统的学风建设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往往只是走走形式,学风建设并未起到实质作用。由此可见,学风建设若想要与时俱进,必须在内容及方式方法上保持创新,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趣味性高、自主性强等特点,与学风建设的需要相契合,能够有效起到“以赛促学”“以点带面”的作用。围绕创新所开展的创业教育,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并被视为与职业教育、学术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4]。创新的基础是必须掌握专业的学科知识,创新创业必须依托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生将更加积极主动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开展实验、采集数据、分析结果、转化成果等,引领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5]。

2.3 学风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

良好的学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成果以及宝贵的实践经验将会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有效促进大学生结合自身兴趣,投入到本专业和创新创业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有利于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发展。

3 学风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学风建设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创新创业教育是营造良好学风的有效载体,因此高校不仅要将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两手抓,更应该充分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并进行适当改革,促进二者有效融合。虽然目前一些高校受传统教学思维固化、教学师资力量短缺、学生学习风气不高、自主创业意愿不强等客观因素制约,但是学风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融合可谓势在必行。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过程的持续性、作用的互补性以及结果的同一性。

3.1 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各高校应形成“以教风带学风、以管理促学风、以服务护学风、以环境育学风、以实绩彰学风”的工作新格局。创新创业教育注重通过日常教学和比赛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成为“敢于创新、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都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目标,具有一致性的特点。

3.2 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过程的持续性

对于高校而言,学风建设不仅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各高校应在合适的时间开展合适的教育,例如大一的养成教育,大二的典型教育,大三的专业教育和大四的励学教育,这也正是“全过程育人”的重要体现。另外,培养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坚持不懈的耕耘。在学生就读大学期间,按照注重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创业项目孵化、创业项目参赛、创业成果实践的顺序,完成“先理论、后创造、再实践”的系统化教育。比如武汉大学出台的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分阶段培养计划,十分值得各高校借鉴:号召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积极加入学术科技社团,激发学习兴趣;在大学二、三年级学生中开展“大学生年度创新”“学年论文”等活动,倡导学生参加科研立项和科技竞赛;鼓励大学四年级学生撰写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组织保研学生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组深造学习[6]。由此可见,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在过程上都具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特点。

3.3 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作用的互补性

良好的学风影响着大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学风建设不是游离于创新创业教育之外的,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离不开良好学风的带动,浓厚的创新创业环境是在良好学习成绩、扎实专业储备的基础上生根发芽的。由此可见,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在作用上具有互相补充的特点。

3.4 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结果的同一性

良好的学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想上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样,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使学生获得课堂以外的自信,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提供将创造力兑换成价值的机会。由此可见,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在结果上都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4 学风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融合的路径探究

学风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融合将有利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人才培养。高校应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形成“政府、企业、高校、教师、学生”多方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探寻两者有效融合、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4.1 宣传学习先进典型 发挥榜样激励作用

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必须遵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积极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高校应该多组织开展学长经验分享、学习先进典型这类活动,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力量。同时,为丰富第二课堂,还可适当开展创业故事分享会、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学术沙龙、名师讲堂、投资路演等活动。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鼓励党员教师和党员学生以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浪潮中。

4.2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营造严谨学风校风

考试诚信与学术诚信是与高校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两类诚信,其中考试诚信缺失现象主要包括考试期间使用通讯工具作弊、请“枪手”替考、夹带小抄、抄袭他人试卷等,而学术诚信缺失现象主要包括学术造假、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行为。只有将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诚信才能够真正内化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才有可能杜绝校园诚信缺失的现象。

第一,高校应加强诚信教育的力度。充分利用校园橱窗、板报、广播等传统宣传媒介,并结合网络新媒体等渠道进行“线上+线下” 全方位宣传。第二,应加强诚信监管的力度。各高校应在考试期间的监考、巡考工作上下足功夫,严肃考风考纪,以实际行动震慑思想出现滑坡的同学。加强对创新创业成果的原创性的核实,尊重专利持有者的劳动成果,杜绝学术造假、学术抄袭等现象。第三,应完善诚信相关的奖惩制度。将个人诚信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挂钩,在德育成绩方面为讲诚信、守诚信学生给予适当加分。一旦发现诚信缺失行为,给予相应处分,取消评奖评优资格,并记入个人诚信档案,提高诚信缺失行为的犯错成本。

4.3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培养“双师”教育人才

管理创新并举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学校不仅要把握好人才引进的质量关,还要积极引导教师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学观念,将教学放在与科研同等地位。同时,积极倡导教师从严执教,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日常考勤、作业完成质量、课程考核等方面重视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另外,教师还可适当做些教学创新,例如将“期末考核”改为“学期全程考核”,即学科成绩分别按一定比例赋值到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平时小测、期中考试、课程论文及期末考试等各项环节中,若有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且取得荣誉的,还可获得附加分,由此计算出学科的最终成绩。

发挥联动机制培养“双师”教育人才。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主要由创新创业中心教师担任或院系辅导员兼任,其中多数并不具备企业工作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针对此类现象,各高校可通过打造校内外教师的联动机制,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可组织教师参加高水平学术论坛、学科沙龙和培训,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深造,提高专业涵养;另一方面,还应积极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学习和交流,丰富相关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7]。

4.4 完善双向考核制度 鼓励师生参与“双创”

高校应分别出台面向学生和教师的考核制度,做到奖惩并重,这样不仅可以约束师生的不端行为,还可提高学校师生参与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学生考核方面:第一,将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考试诚信、学术诚信等指标视为发展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二,将学生创新创业成绩在综合素质测评中进行单列,学生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或是“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以及各类学科竞赛所获奖项可获得额外加分;第三,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拟定创新创业大赛学分转换、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人性化机制[8],减轻学生参与“双创”的后顾之忧。

教师考核方面:除了常规性地开展领导听课、抽查教案、教学比赛等活动,“倒逼”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水平之外,还应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所付出的贡献值纳入常规的教师考核机制,将其与科研成果、论文发表等学术成就视为同等重要,并在教学质量、科研工作量统计、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适当的照顾,促进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4.5 提高双创教育水平 升级双创实践平台

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双创教育水平。各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等各环节。以财政拨款或校友企业赞助等方式,积极筹措创业资金,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稳步展开。同时,还应免费向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一站式无偿服务,具体包括创业辅导、政策解读、企业注册、法律咨询、融资对接、银行借贷等帮助。另外,通过灵活多样的双创比赛形式,激发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热爱,实现“以赛促学”,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全方位渗透,学风建设也将进一步得到落实[9]。

汇集多方力量升级双创实践平台。除了常见的“互联网+”“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系列比赛、各类创业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各高校还可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众创空间、项目成果孵化器,为大学生提供预创业的机会,支持并鼓励学生成立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组织。同时,还可谋求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高校提供稳定的科研输出与人才供给,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协助项目落地,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另外,还可发挥专业优势,开放实验室,提升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依托各院系专业教师组建创业团队,打造院系品牌特色,提高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10]。形成“政府、企业、高校、教师、学生”多方联动机制,建立多途径、广覆盖、全过程的创新创业育人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创客文化,促使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5 学风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融合的重要意义

学风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融合,建立了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的良好机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营造了风清气正、勇于创新的良好校园风气[11]。只有坚持立德树人,践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促进学风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融合与协同发展,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用大学校园的“青春梦”激励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学风诚信建设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风考风作风的建设
炊事员的几宗事
学风就是质量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