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2020-12-30朱媛媛
朱媛媛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徐州 221116)
2019年5月以来,党中央自上而下持续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有力举措。主题教育面向高等教育,就是聚力“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首要问题,坚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使命。因此,高校党组织要带领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懈努力,这其中大学生党员和大学生党支部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组织在基层最活跃的细胞。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学子的杰出代表,是党的后备力量,是活跃细胞的有机组成分子。高校党组织如何在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发挥好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让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能够深入大学生党员的头脑和内心;如何引导好大学生党员不忘初心,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青年学子的历史使命;如何保护好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热情,能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些都是高校党务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需要认真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求证的重要命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放眼全球,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人类进入信息时代。面对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均发生着连锁反应。世情、党情、国情的发展趋势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当今的高等教育面临的环境与对象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针对学生党建工作,需要高校党务工作者坚守育人初心,勇担光荣使命,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努力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
1 运用小组工作方法的适切性
1.1 契合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价值追求
小组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辅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1]。 它以团体为服务对象,通过团体动力过程以及团体工作者的协助使参与团体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发展并达成团体目标及社区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发展[2]。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为人类求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主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这要求广大党员同志要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正是契合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需要,值得党务工作者学习和借鉴,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如尊重和接纳原则、助人自助原则[3]、同情与关怀原则等运用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去。
1.2 符合大学生党员的群体特征
小组工作方法缘起于解决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中涌现的大量社会问题,最初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青年。发起者将有共同需求的青年人组织起来,通过开办各种休闲、娱乐或教育性的小组活动来提升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1]。大学生党员是一个年轻的群体,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优秀代表。大学生党员是社会未来的栋梁,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潜在推动力量。大学生党员拥有共同的理想,具有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的共同需求。作为高校党务工作者,需要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党员的群体特征,找寻符合大学生党员成长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才能凝聚青年、团结青年、成就青年。鉴于此,小组工作方法的特点适合大学生党员的群体特征。
1.3 切合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方法需求
传统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方法如典型示范、隐性教育、比较教育、管理评估等,这些方式方法是以教育者为主导的方法,其有效运用主要取决于党务工作者的灵活应用和正确把握,对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大学生党员教育更多地关注方法的艺术性而不是专业性。众所周知,教育的艺术性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体验与感悟,具有明显的模糊性;而教育的专业性更注重方法的规定性,可以模拟与训练。将小组工作方法引入到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可将方法的艺术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从而改变传统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行政化与外在强化的色彩,将教育与服务融为一体,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4]。
2 成长小组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实施
2.1 成长小组的选用
小组工作发展至今,其种类相当复杂。著名的小组工作专家Trotzer将小组分为六类:指导和生活技巧小组、咨询小组、心理治疗小组、支持和自助小组、顾问小组及成长小组[5]。香港理工大学何洁云从形成、参与、联系、结构、成员界限、性质/目的等方面对小组工作进行了分类,其中依据性质/目的将小组工作分为任务小组、社交小组、教育小组、兴趣小组、成长小组、服务小组等[6]。相关研究文献显示,小组工作还包括诸如分享小组、自我成长小组、训练小组、讨论性小组、家族性小组等。综上,虽然划分的依据不尽相同,但“成长小组”却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成长小组是以个人的正常健康发展为宗旨的团体。成长小组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促使成员思想观念、情绪、态度和行为等多方面的觉醒、反思、改变与发展,从而使小组成员不断成长进步,其主题包括人际关系、价值观、技能训练等。例如大学生成长小组、老年人成长小组等[7]。 “广义地说,凡通过小组形式,在小组工作者协助下,运用有目的的小组经验,促进小组成员间互动与彼此成长的活动,都可称为成长小组。但相对于一般的小组活动而言,成长小组更侧重于人生阶段的转变,其成长主要是指个人内在能力与人格的改变。”[8]从成长小组的宗旨、涵义和功能等不难发现,将其应用于大学生党员教育是恰当的。
2.2 成长小组活动计划的拟定
大学生党员成长小组的目标:一是帮助成员形成团队认同感与归属感;二是引导成员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三是引导成员认清加入党组织的初衷和动机;四是帮助成员正确把握合格党员的标准;五是帮助成员练习和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六是帮助成员提升生涯规划能力。对照以上目标,拟定一份大学生党员成长小组活动计划。
2.3 成长小组活动前的准备
小组成员一般10~15人为宜,可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进行。笔者在江苏某高校本科生学生党员中招募了10名大学生党员组成成长小组,其中男、女生分别为3人和7人,来自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分别为2人、3人、5人,中共正式党员和中共预备党员分别为4人和6人。小组的带领者一般应由经过业务培训的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担任。活动开始前,带领者要与每一名成员进行一次面谈,介绍小组目标与活动设计,并征求成员的意见。结合访谈情况,修改、完善、形成详细的小组活动计划。该活动计划即成为小组成员遵守的团体规范。
2.4 成长小组活动计划的实施
2.4.1 开始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长为90分钟,它是小组活动的开端,主要任务是成员之间相互认识、逐渐熟悉、建立互信,形成团队认同感和归属感。一般来说,因为陌生,成员初入小组会体验到压力感,通常会有自我防御、拘谨、淡漠、观望、紧张、焦虑、好奇、担心不被接纳等表现。因此,小组的带领者要以真诚、尊重、温暖、包容与开放的态度,做到善于倾听、持续关注、积极支持;要根据成员特点精心设计具体活动方案,充分调动成员的潜力,商定团队契约和规范,形成温馨、轻松的氛围,减轻成员的压力,拉近距离,相互了解,相互接纳,建立起认同与互信。另外,为了增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自我价值,带领者可在活动准备阶段通过“组务卡”认领等方式,让成员主动投入团队活动场地布置、活动用品购置等工作,增强成员的团队归属感。
2.4.2 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长为90分钟,主要任务是帮助成员探索自我、澄清个人价值观、剖析个人入党初心。小组成员在开始阶段初步建立的互信关系和团队认同感具有不稳定性,团体的动力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团体活动趋于表面化和僵硬化;二是成员投入程度不足。针对以上问题,带领者要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调节和干预,如科学运用解释、联结、澄清、设限等团体工作技巧。另外,拟定活动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一些能够有效激发团体动力的活动。
在澄清个人价值观时,采用团体工作中的经典活动——“我的纯净水”。活动的主要过程是,“每个组员发一张纸,让他们在纸上写下10个最希望得到的或者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必须是抽象名词)。第一次,从10个名词中舍弃5个,第二次舍弃3个,第三次舍弃1个,最后剩下的一个就是他的核心价值观,即经过层层过滤后的“纯净水”[9]。在完成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积极性高,投入程度深。这个活动最值得关注的是它制造的强烈内心冲突,大多数成员表现得非常纠结,难以舍弃。在分享环节,列出四个重点:“一是你最希望得到的10个东西是什么;二是最先被你舍弃的5个东西是什么,理由是什么;三是最后一次舍弃是二选一,被你舍弃的是什么,被你保留的又是什么,为什么;四是最终的结果是否令你满意,你认为它是你的核心价值观吗,为什么。”[10]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纯净水”。在这一阶段,成员们自我开放程度较高,时常是个体发言变成了团体讨论,互动频繁,气氛融洽。这个活动让成员真正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确了自己真正追求的价值内核。
剖析入党的初心具有一定的难度,带领者除了要用心设计具体活动,做好小组活动引领工作外,还要在活动前做充分的准备,搜集并梳理大学生党员的入党申请材料,做好入党初心的汇总工作,编制条目。活动中,成员在分享自己的入党初心后,选择条目并排序后,进行讨论与交流。
2.4.3 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长为100分钟,主要目标是把握党员的标准与学生党员角色,针对合格学生党员标准找差距。带领者引领小组成员全面学习《党章》,重点掌握党员的权利和义务,随后围绕合格党员的标准与党员角色展开小组讨论。在“我离合格学生党员有多远”的环节中,带领者可进行距离量化操作,设定总长度为100米,成员进行自我评定,依据自己选择的距离长短进行分享与交流,之后可进行距离长短的调整,找出自身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2.4.4 成熟阶段 该阶段是成长小组的关键阶段,由两个部分组成,时长共计190分钟。此阶段团队较为稳定,动力较足,成员间交流坦诚深入。这一阶段要引导成员针对前阶段存在的问题、找到的差距等思考并拟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带领者要对成员进行生涯规划辅导,帮助成员学会进行现阶段人生规划,即如何践行自己的初心。同时,作为学生党员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更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影响和带领身边的同学共同进步。这种影响和带动需要通过同学间的交往来实现,因此就需要在成长小组中加入人际沟通技巧的学习训练。成员们认识自己的人际交往风格,有利于他们更加科学、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随后,小组带领者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以自己的现阶段人生为示范,将生涯彩虹的社会角色进行详细讲解和展示:列举出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绘制社会角色图,再转换成“人生彩虹图”。随后,带领者指导成员进行练习,绘制自己大学阶段的“人生彩虹图”,并进行分享。尤其是要引导成员深入探讨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践行好学生党员这个角色。活动后,布置一次作业,成员要一周内撰写好个人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发送至指定的电子邮箱。
2.4.5 结束阶段 小组在这一阶段即将完成活动计划,圆满收尾,时长为90分钟。全体成员经过6周的活动参与和体验,学会较为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重新学习了党员的标准,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自己与合格党员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学习了生涯规划、人际沟通的知识和技巧,思考、设计了大学生活的具体规划,特别是对如何践行入党初心,获得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有了更加明晰的规划。这一阶段,带领者可安排成员进行参与过程的收获与体会分享交流,让成员表达祝愿,让小组活动在满满的正能量中画上句号,让成员带上鼓励和信心离开小组,走上自己的生活。
2.5 成长小组的跟踪工作
根据社会工作方法的实施程序和标准,小组完成活动计划后即结束。“虽然小组始终是要结束的,但需要巩固小组成员的成果”[11],尤其是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有起点,却没有终点。因此,对于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成长小组虽暂告一个段落,但党员教育工作却需要常抓不懈,持续跟进。回归党建工作轨道后,应继续指导小组成员完善生涯规划,跟踪其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巩固小组活动的成果,让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系统性和成效性[12]。
3 成长小组活动的反思
此次成长小组活动是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方法的新的尝试和探索,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大学生党员成长小组活动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得到了小组成员的认可和肯定,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活动效果评价缺乏客观的标准,难以准确把握;二是活动设计的周密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活动环节稍显僵硬;三是小组成员中高年级学生党员居多,在生涯规划设计时周期较短,延展性不够;四是带领者的小组工作经验不足,处理活动中问题的灵活性不够。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实践研究中还有可提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