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启示

2020-12-30张建国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政治

张建国

(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春 130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指明了培养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将劳动教育提升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举的重要地位,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具有教育方针性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阐释

目前,大部分学者都将劳动教育视为德育、智育等其他教育方面的内容,片面强调劳动教育的德育属性或智育属性,将劳动教育处于从属、弱化、矮化的地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整个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对小学、初中、高中人才培养、德育塑造和劳动教育的有效延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劳动教育理论、升级改造劳动价值观、进行劳动技能针对性训练,提高大学生劳动过程中的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帮助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幸福感和充实感,从而实现人生价值。教育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研究阐释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在整个教育的视域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阐释,高校劳动教育也需要在“大思政”格局下,进行系统研究和论证。

2 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意义

2.1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有效支撑,而我国高素质劳动者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迫切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迫切需要。高校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知识,练就过硬本领,锤炼高尚品格,培养劳动情怀,自觉投入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2.2 构建全面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高校劳动教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德智体美劳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侧重点不同,不能彼此替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是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形成多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2.3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选择

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对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劳动教育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也是在个人成长中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需求。高校劳动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大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长期脱离劳动实践,形成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产生排斥和屏蔽。劳动教育用讲道理和摆事实的方法向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传递及劳动实践体验,引导大学生培养劳动情怀,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3 高校劳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启示

3.1 高校劳动教育促进人生梦想的实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文化观念的传承形成了对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歧视的错误思想,这种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不利于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中华职校时,曾要求学生在一入学时便写下誓约书,第一条就是“尊重劳动(学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招待等事,均由全体学生轮值担任)[3]”。大学生通过劳动实现个人梦想,并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最具活力,最有激情的青年阶段,只有依靠艰苦奋斗,才能实现梦想。但是部分大学生却抱有“佛系”“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没有挂过科不是完整的大学”等错误的价值观,于是宿舍里游戏成风,课上昏昏欲睡等不良行为在大学里很是常见,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这些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价值观扭曲的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的总要求背道而驰,必须加以矫正和遏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在青年时代树立崇高的志向,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3.2 高校劳动教育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据调查显示,还有部分大学生认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极端错误思想,在劳动伦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充裕和精神生活丰富,部分大学生认为在今天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已经不需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在自身发展成长过程中更与艰苦奋斗背道而驰。特别是半数左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呈现出只想索取不想付出,缺少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特征。部分大学生还出现了超前消费,盲目攀比等错误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陷入了不劳而获和违法犯罪的漩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主要内容之一,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就业倾向、人生选择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而是要通过持之以恒、厚积薄发的积累才能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大水漫灌”、不精准等弊端,辅导员“一对多”配比模式,事务性工作多,冗繁乏力,效果甚微等多种因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打磨,可以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劳动观念的自我觉醒,帮助大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劳动伦理观甚至整个价值观科学体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3.3 高校劳动教育具有间接性,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现阶段的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自身成长与各种社会、自然环境交织在一起,容易受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内容单一僵化、方法呆板滞后、队伍参差不齐、对象复杂多变,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出了挑战。高校重视劳动教育,能够促使学生贴近劳动观教育,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同和体会,还可以使学生增强劳动的切身感受,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层面,一是教师要“晓之以理”,用讲道理和摆事实的方法向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传递,起到在思想上高度认同的作用;二是要对学生“动之以情”,用真正为学生谋福利、切实为学生终身发展考虑的视角去打动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劳动情怀和劳动兴趣,比如高校在校园绿化、勤工助学、“三助一辅”、图书管理等项目上给予大学生自食其力的机会,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获得劳动回报的心理体验;三是要对学生“导之以行”,通过各种传播途径,运用榜样的感人事迹带动影响学生,通过现场聆听劳模和大国工匠先进优秀事迹,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伟大,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从而培育不怕吃苦的劳动精神和争创一流的敬业精神。

3.4 高校劳动教育开展实践育人,有效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理论灌输层面,需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加其深度,拓宽其广度[4]。高校劳动生活和劳动实践不仅可以印证所学的课堂知识,将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技能,还能使学生从具体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意义。激发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感性认识,经过劳动实践,上升为理性认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激发自己学习和劳动的热情与创造力。一般情况下,单纯的理论灌输和专业学习,会使学生陷入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境地。只有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在手和脑的协调配合下,秉持知行合一的劳动理念,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灵才能有更深的领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中实现,在具体劳动教育情境过程中促使大学生动脑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将生硬深奥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素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政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