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世界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及其演变

2020-12-30金福来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世界

金福来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广州 510900 )

文化是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或在生产劳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并继承着祖先的文化,使本民族的文化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用文化推动着本民族不断地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演进,从简单向复杂发展,这是各民族群体发展的必然。没有文化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存在的。

1 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原始社会中萌发、积累,逐渐形成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在发展中越来越明显地展示出一个民族的特色。每一个民族都是在独特的地域和自然环境中从事着生产和实践,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生产方式或生活习惯,从而也就形成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了一个民族的标志[1]。

比如在建筑风格方面,西方建筑中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洛克克式、石头建筑(作家雨果把它叫做石头文化),东方中国的建筑中亭台楼阁、回廊画壁、金顶翘沿;南方有竹楼住宅,土木砖瓦建筑,北方的土木平顶房屋,草原上的蒙古民族设计了圆形的毡房等等,都是各民族在不同的生存空间形成的不同的审美观的表现。在礼节方面,西方人以拥抱和吻手礼居多,而东方人见面是以握手、点头儿为主要代表礼节。在饮食方面各民族也有各自的文化习惯,如酒文化、食文化、茶文化等等,展示着一个民族的特点。在性格方面,西方人表现出好激动、善于表白自己的心理;东方人却比较深沉、内向,显示出儒雅之风。这些文化,都是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西方人把人的裸体当做文化艺术进行绘画和雕刻,东方人则认为这是不雅的,无法接受并排斥。每个民族都是按照自己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习惯创造文化。最突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和蒙古民族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表现得平静、和缓,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表现出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孔孟之道作为道德主线始终贯穿其中,使汉民族的文化极其深厚、不可动摇,而老子的道家文化,把汉民族的文化推上了更高的层次,蕴涵着一个民族的大智慧,不但受到本民族的推崇,也受到西方各民族的仰慕或崇拜。蒙古民族的游牧民族文化是大自然的独创,其淳朴、豪迈、自由是其他民族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由于历史上蒙古民族处于游牧状态,文化保留下来得十分有限,文化的历史积淀薄弱。

2 民族大融合对文化的作用

任何民族都不是绝对封闭的,都与其他民族发生着联系[2]。商品生产和交换范围的逐渐扩大,使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其文化的相互交流也越来越广。民族之间的通婚成为必然。通婚使得一个民族的血统包含着另一个民族的血统,甚至包含多个民族的血统,促使了民族的大融合。这种“融合”使哪个民族都不是原始意义上的“纯粹”民族,或不是封闭意义上的“绝对”民族,而是包含着其他血统关系的民族,包含着其他民族文化的民族。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落后的,就会在民族的大融合中被先进的民族文化所淹没直至消失,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民族在文化中演变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则。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民族的大融合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的:一是民族大迁徙;二是战争;三是经济的发展。而三种方式的目的,都是为了民族大融合。以中华民族为例,可以见证这种融合的发展。

2.1 民族大迁徙

据史学家考证,四万年前,我国中原地区遇到了冰河期,气候严寒,致使一些植物枯萎,果实绝收。在此居住的华夏民族(汉民族的前身),为了能继续生存下去,开始了向东北方向大规模的迁移。在迁徙过程中,有的人群在某地停留下来,和当地的“异族”共同生活,相互通婚,进行生产和文化的交流。华夏民族的大迁徙,向东北到俄罗斯东北的尽处——白令海峡的岸边。当时,白令海峡已经结冰,迁徙的华夏人群又踏上海峡的冰面继续前行,直到登上北美洲的大陆,成了北美洲的最先开发者,最终成了“印第安人”的前身。这种大迁徙的过程,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2 侵略战争

这种战争表现为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入。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民族的征战,不但征服了中国境内的各民族,还冲出了国界,征服俄罗斯,占领了大片的土地,建立了四大汗国,即窝阔台、察合台、金帐汗、伊尔汗,蒙古民族分布在亚洲和欧洲的各个地区及角落,疆域扩大到3 300多万平方公里,实现了世界上最长的200多年的民族大融合。但是,在侵入和融合的过程中,蒙古民族的文化没有发挥凝聚力,使占领的辽阔土地最终丧失。

历史表明,最后的征服不是武力,而是文化[3]。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哪个民族文化深厚,这种深厚的文化就会起着凝聚各民族的作用。从表面上看,文化和武力相比显得软弱可欺,如农耕文化在蒙古游牧民族的铁蹄下,简直是不堪一击,但是在历史发展中强大的汉族文化使得相对薄弱的游牧民族文化逐渐消失。

2.3 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市场的发展,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了世界文化大的融合,这种文化大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3 世界文化与民族优势

各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及相互渗透,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而扩大的。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各种生产和文化的交流、渗透已经冲破国界,形成了世界商品市场和文化市场。正如马克思所说:“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封闭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活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4]”这种文化一定是最先进的,它对世界各民族都有指导作用,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世界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反映着一个民族对物质世界认识的程度,决定着一个民族生产和生活的状态,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强弱。世界文化是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的结果,是对落后民族文化的否定,对先进民族文化的肯定。可以想象,在这一肯定和否定的过程中,哪一个民族文化先进的成分多,对世界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指导作用也就越突出,被保留的民族特点就越大,使这一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优势。

在世界文化的光芒中,各民族心理的趋向性是自然的。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乡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乡村从属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4]”显然,世界性市场的形成,各民族都将在世界文化中演变,在演变的过程中,一个民族能否发展、能否改变民族的性质,只能取决于一个民族文化的优劣。

总之,世界文化具有不可抗拒的征服性[5]。有先进文化的民族,才有长期发展的保证。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落后,必然被先进的世界文化淹没,这个民族也就会消失。历史发展的过程证明了这一结论。这是一条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则,是不以任何民族的心理、感情、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世界
我们的民族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