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与工匠精神的关系及其在卫生职业院校德育中的渗透
2020-12-30梁冰
梁 冰
(珠海市卫生学校,广东 珠海 519020)
良好的文明礼仪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和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在党和国家对文明礼仪及工匠精神高度重视的时代背景下,开展文明礼仪及工匠精神养成教育,是卫生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国家对文明礼仪和工匠精神养成教育高度重视
1.1 国家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高度重视
2019年4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瑰宝,文明礼仪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对于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遵循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为他们文明生活、幸福成长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国家对文明礼仪教育高度重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1.2 国家对工匠精神养成教育高度重视
工匠精神自古有之,但仅是民间推崇的一种职业精神,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整个社会大力推崇的一种精神和态度,在世界范围内尚无先例。2016年3月5日,为实现中国从全球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提升消费品品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6年4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北京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并做重要讲话,指出“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2016年4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四川芦山县考察时强调:“我们国家需要搞普通研究的人,也需要搞专业工作、当高级工匠的人,后者现在我们国家更需要。”近几年,媒体常提到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以及工匠精神,如今成为决策层共识,突显了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
2 文明礼仪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2.1 工匠精神中蕴含的文明礼仪元素
工匠精神意指工匠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爱岗”即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敬业”即钻一行精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指一件产品或一种工作本来做得很好了、很不错了,但还不满足,还要做得更好,达到极致;“协作”即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共进”即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传统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师带徒式的继承,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上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对工业文明发展的最高精神成果的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具体化理解,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只有把握好工匠精神的本质定义,才能使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又高于职业教育,源于工业文明又进入后工业文明[1]。工匠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实质上是文明礼仪所包含的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在工匠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礼仪素养,缺乏对人、对物、对事的真诚、敬重、关爱和奉献,就不会抱着对他人、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去热爱自己的职业,更不会在岗位工作中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协作共进和追求卓越。
2.2 文明礼仪的养成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
第一,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有利于培养其健康的心理[2],为正确认知工匠精神奠定基础。职业院校学习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待人接物和立身处世是适应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能够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培养乐观、豁达、健康的心态,训练善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善于应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质,为将来走向社会更好地发挥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创造条件。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有影响,有利于学生建立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知。
第二,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工匠精神养成和践行奠定基础。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对人、对事、对物等的强烈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之中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优良品质。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学生会将这些内在的优秀品质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工匠精神,不断完善自我。
因此,个体礼仪修养的提升,有利于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反之,个体工匠精神的养成,能有效促进文明礼仪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工匠精神和文明礼仪具有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关系。
3 职业院校德育中渗透文明礼仪及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3.1 文明礼仪和工匠精神是立足之本、生存之道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由此可见礼仪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首先要诚信、友善待人,能理解、尊重、谦让他人,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合作共事等。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真诚、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哪个社会,一个不讲礼仪之人是难以立足的,更谈不上取得成功。
对于国家而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3]。一个国家要成为经济强国,立足于世界之林,其制造业必须拥有大量“默默坚守岗位、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勤俭奋斗、无私奉献”的工匠。德国、日本是制造业强国,早就意识到了工匠精神对于国家制造业和经济的价值,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塑造和培养准职业人的工匠精神,并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这一精神[4]。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制造大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已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因此,制造业领域对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非常旺盛。工匠精神回归我国的制造业和职业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拥有工匠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底蕴的国家,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有了工匠精神,“中国制造2025”才有可能实现。
对于企业而言,取得成功、保持长盛不衰的秘诀,就是传承工匠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秉承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精益求精,推陈出新,追求卓越,最终保证了品质、赢得了信誉、产生了效益,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众所周知,德国和日本拥有许多知名企业,它们都在传承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崛起、成功的钥匙,正是因为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坚守,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蜚声海外、誉满全球。
对于个人而言,许许多多的职业人之所以能成就自我,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他们在职业岗位上年复一年的践行工匠精神,时时处处做到爱岗敬业、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不断学习、孜孜不倦并与他人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结果。
3.2 文明礼仪和工匠精神是改善医患关系的良药
目前,我国正处于医疗体制改革时期,构建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是全社会的愿望和责任。但是近年来,医疗纠纷事件频发,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导致患者就医时心存疑虑,医生行医时如履薄冰,医患双方的信任严重缺失,给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医护人员医疗服务质量低下是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医院管理水平、办事效率低,就诊程序繁琐,医疗环境复杂;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对患者缺乏耐心、细心、关心和爱心,只看病不看人,未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患者人格未得到尊重、精神未得到抚慰;医务人员缺乏必要的人文修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服务过程中态度冷淡生硬,个别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方面存有不正之风,出现贪腐现象;医疗服务过于依赖仪器设备,忽视了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对患者病情和治疗等解释不到位;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低下或责任心不强,漏诊、误诊率高,延误最佳诊疗时机,造成误治的严重后果,等等。
上述导致医疗纠纷的原因,与医务人员文明礼仪修养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缺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职业院校学生是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后备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医疗服务质量和医患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职业院校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和工匠精神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其礼仪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热爱专业、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团结协作、追求卓越,最终成长为具有高尚医德和高水平医疗技术的优秀医务人员,以此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稳定的医疗环境。
4 职业院校德育中渗透文明礼仪及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策略
4.1 思想高度重视,树立德育为先理念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育才先育人。”职业院校要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思想上高度重视,努力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充分认识到党和国家对文明礼仪及工匠精神教育的高度重视,并体现在学校德育工作之中;要清醒地意识到德育是一项需要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的系统工程[5],动员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是通过学生知、情、意、行螺旋式上升规律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养成教育理念。
4.2 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养成教育方向
职业院校德育中渗透文明礼仪及工匠精神养成教育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紧密结合,将文明礼仪及工匠精神有机融入立德树人的大德育之中,把握好养成教育方向,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又要与当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紧密结合,使养成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此外,还要与目前职业岗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高度对接,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岗位用人要求。
4.3 开展文化建设,营造养成教育氛围
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育人”,即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成果,通过显性与隐性的教育途径以及师生的积淀、内化,作用于其身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各个层面,使其获得未来成长和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在当代,文化的力量正推动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校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逐步形成自身学校文化,这种学校文化凝聚在学校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貌等深厚的底蕴之中,能够促进良好教育氛围和教育合力的形成[3]。
在校园文化体系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以物化的方式积淀并折射学校的理念,是学校之“形”;精神文化构成学校的内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之“魂”;制度文化是学校理念体制化的外显和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学校之“规”;行为文化是通过学校师生的日常行为体现出来的有形文化,是师生内在情志的外显,是学校之“行”。
职业院校德育中文明礼仪及工匠精神的渗透教育,是对青少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无形教育,也是一种通过文化建设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教育。因此,开展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等,形成浓厚的文明礼仪与工匠精神养成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是职业院校德育中渗透文明礼仪及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重要举措。
4.4 制定详细方案,保证工作有效开展
中职学校德育中渗透文明礼仪及工匠精神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院校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详细、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包括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方法、实施步骤及人员分工等,以此来保证德育中渗透文明礼仪及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实现职业院校德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