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中育人元素探索

2020-12-29邓小伟王辉查雪梅房朝军吕波张会菊陈俊涛

高教学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邓小伟 王辉 查雪梅 房朝军 吕波 张会菊 陈俊涛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以专业知识教育为载体,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以《浮游选矿》课程为例,探索并发掘了四方面育人元素,通过浮游选矿的发展历史、技术应用、基本方法、发展前景等知识的梳理,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与能源结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浮游选矿;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6-0163-04

Abstract: "Course politics"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carry out the our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and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purpose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 politics" i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ducation as the carrier an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value guidance" to meet the demand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Floating Separation course, for example, the four aspects of education elements were explored and discover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flot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basic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he knowledge, the course enhanced students'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energy struc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sense of mission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inally, the solid foundation will be established by cultivating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Keywords: Floating Separation; course politics; education elements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称之为“课程思政”[1]。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国家立足人才发展战略,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体系涉及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学科体系、管理体系等,其中,思想政治工作贯通其中。“课程思政”正是要立足于绘制这样一个育人蓝图,通过使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功能得到有机结合与全面深化,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明确要求,即“四个正确认识”。旨在培养学生会用正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把握社会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2]。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课程思政”教育的提倡无疑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也符合社会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冲突的时代要求。当下,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个人修养对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甚至某些特殊行业个人修养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需要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做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未来工程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课程思政”教学目的就是以此为载体,探索如何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4-6]。

目前“课程思政”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的探索阶段,缺乏较为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要求。尤其是对理工科课程,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研究如何实现“课程思政”,让专业课程不仅仅能完成传授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更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做到“润物细无声”[7]。基于此,以《浮游选矿》课程为例,通过发掘育人元素,实现浮游选矿“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

一、课程简介

《浮游选矿》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主要讲授浮选技术发展、浮选基本原理、工艺方法及应用,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作业等学习,加深学生对细颗粒煤泥及矿物分选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选矿具体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评判工艺过程的运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能力,同时具有对浮选方法和设备改进、工艺流程优化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图1)

图1 浮游选矿知识体系与育人元素融合关系

二、思政元素

(一)通过“浮游选矿”发展历史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

1. “浮游选矿”推动历史进步

中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冶金和选矿技术有长足发展。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到汉代铁器,再到唐、宋时期炼铁出现新工艺,人类发展与进步是伴随着生产资料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矿石的富集和冶炼技术发展在这个历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社会生产力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一种自然科学,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金箔”和杂质在油中的团聚现象,并能使金与杂质分离,这即是基于表面性质差异实现分选方法——“浮游选矿”的雏形,虽然还未形成真正的技术,但对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浮游选矿”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从19世纪末至今,随着大机器生产和世界工业快速发展,对矿物原料需求增大,以“浮游选矿”为代表的选矿方法在这个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新型“浮游选矿”药剂大量开发利用;(2)新型和大型“浮游选矿”设备成功应用;(3)“浮游选矿”理论与工藝逐步完善。这个过程带来的直接作用就是为世界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合格的矿物原料,推动了两次工业革命与产业升级,从而使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因此,“浮游选矿”课程作为工程学科的前端行业,是矿业与资源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合格原料。“浮游选矿课程思政”中需通过“浮游选矿”发展历史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二)通过“浮游选矿”技术应用促进学生熟悉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我国能源结构特点

1. 选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选矿工程的发展与人类对自然界矿产资源日益扩大的质与量的需要密切相关,当今世界有80%的工业原料取自矿产资源,90%的能源来自化石燃料。选矿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很关键的战略作用,而“浮游选矿”是选矿工程的最主要方法之一,每年通过这种方法处理的有用矿物已经超过20亿吨,其中包括90%的有色金属,50%黑色金属,20%的煤炭以及其它非金属、贵金属、冶炼渣等。

2. 煤炭高效利用与浮游选煤

我国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多种能源结构并存的格局,其中煤炭作为能源仍然维持在60%,到2040年,煤炭作为一次能源比例将下降至的35%。此外,煤炭作为重要的冶金和化工原料,生产焦炭和煤化工是煤炭另一个重要利用途径。我国炼焦煤资源相对稀缺,并且煤炭的非燃烧利用前景广阔,为其提供合格的原料,是“浮游选矿”课程学习的题中之义。

矿物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浮游选矿”是矿物资源分选加工的最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浮游选矿”技术应用,“课程思政”方面能促进学生熟悉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我国能源结构特点,对专业课程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有极大帮助。

(三)通过“浮游选矿”基本方法提高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环境保护的理解

人口、发展与环境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矿物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生产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与矿物资源利用水平的飞跃发展密切相关。在此期间,人类对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矿物加工专业的重要任务。从“浮游选矿课程思政”角度理解,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 综合回收复杂贫细矿物资源:随着富矿和易选矿物资源不断开采利用,复杂、贫细、难处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浮游选矿的迫切需要。

2. 实现废石及尾矿的加工:在选矿过程中,全部矿石经过碎磨,消耗了大量原材料和能源,除了回收占总矿石质量10%~30%的有用矿物,大量的伴生非金属矿的高效利用,减少尾矿坝等环境灾害隐患。

3. 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矿山、冶炼厂、化工厂等排出的废水、废渣、废气中的稀有、稀散和贵金属,废旧汽车、电缆、机器及废旧金属制品等都是宝贵的二次资源,随着一次资源的逐步减少,二次资源的再生利用技术将是“浮游选矿”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4. 非矿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垃圾、废纸、废塑料、城市污泥、油污土壤、石油开采含油污水等资源回收或环境保护内容,都与“浮游选矿”技术有着密切联系。

随着国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浮游选矿”课程中选矿方法的学习,在思政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环境保护的理解。

(四)通过浮游选矿发展前景增强学生的时代使命

感与社会责任感

“浮游选矿”是矿物加工过程中的一种方法,矿物加工工程作为矿业工程的一个分支,具有典型的工程专业特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在工程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了激发学生时代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在浮游选矿课程教学中,通过事例形式巧妙运用工程发展史进行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有一大批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光辉业绩的工程奇迹,古有都江堰、兵马俑、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今有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高速铁路等。这些工程事例将从不同时空维度对学生工程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中国读书人身上自古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高尚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专注精神;并具备始终如一的时代使命感和爱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浮游选矿课程思政教学,使矿业工程专业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塑造和提升。

三、教学方法

通过“浮游选矿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对其“课程思政”进行探索和实施,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开展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一)案例教学法

为达成“浮游选矿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在进行“浮游选矿”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基础上,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民经济及能源结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保护环境、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四个育人元素进行分析阐述,通过真实性、启发性、互动性和完整性等特点,挖掘本课程在“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中具体操作方法和实施方案。

1. “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价值旨趣。浮游选矿课“课程思政”教学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特征。一方面,“浮游选矿”课具有案例教学的普遍性特征,通过案例分析,能够真实、有效、互动、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浮游选矿”课具有特殊性特征,其“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具体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并能通过技术理论和原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通过案例教学方法,结合四个育人元素,实现人才培养环节中的“课程思政”。

2. “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过程。围绕四个育人元素构建浮游选矿“课程思政”案例库,巧妙的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案例进行有机结合,使课堂生动起来,内容鲜活起来。

(二)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有:强调逻辑、饱满理论、立足内化三个主要特点。与此同時,“浮游选矿”课作为矿业工程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因此,对“浮游选矿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及内容在实践教学方法上作出相应的梳理:

1. 梳理育人元素的逻辑关系

“浮游选矿”的知识体系逻辑化较强,其“课程思政”在相应基础上与知识体系相结合,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民经济及能源结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保护环境、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与相应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梳理出符合“课程思政”讲课要求的内容,从而避免“生搬硬套”。

2. 丰富育人元素中的理论内涵

“浮游选矿课程思政”中育人元素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与课程知识的结合也需要具体化分析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对四个育人元素中涉及内容进行理论化分析和论证,确保传授知识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内涵;对知识来源进行考证分析,确保学生接受认识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3. 内化育人元素中的知识体系

构建“浮游选矿课程思政”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掌握“浮游选矿”科学知识的同时,将“课程思政”的四个育人元素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真正“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评价体系

通过“浮游选矿课程思政”建设,根据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制作针对“浮游选矿课程思政”的新课件、新教案。拟构建一套全方位,多维度评价体系。

1. 教师考核

修订针对“浮游选矿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明确思政元素的融入点。通过学生评教环节,对浮游选矿课程教师实行德育分评价。

2. 学生考核

在学生课堂互动和课后作业中设置相应的课程思政内容,并计入平时成绩。学生实验报告的目的与意义中应体现课程思政的四个育人元素,并计入实验成绩;期末考试中应设计10%课程思政题目,并计入期末成绩。

3. 调查回访

通过跟踪调查方式,体现获得感。对毕业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评价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获得感,研究“浮游选矿课程思政”对毕业生职业生涯的作用,并分析给出优化方案。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以《浮游选矿》课程为例,通过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中育人元素探索,实现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立德树人和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研究过程中探索了浮选课程教学中四方面育人元素,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育人元素实施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对新时期矿物加工专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学文,王旭,罗素云,等.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弹性力学有限单元理论及工程应用》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9,10(44):145-147.

[2]张江娜,刘芬霞.针对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实践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244.

[3]时金娜,郝贠洪,李元晨.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模式实践研究——以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概论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

2019,10(20):99-104.

[4]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33-41.

[5]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6):84-87.

[6]陈丽君.高等数学教学融入思政元素育人新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7):96-97.

[7]李陈,曲大维,孟卫军.案例教学法在专业课“课程思政”中的应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4):1-4.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高职顶岗实践课“课程思政创新”管理实效初探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