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路径研究

2020-12-29闫玉慧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养生学中医学传统

闫玉慧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中医养生学既是中医学宝藏中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为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助推中医课程教学并丰富中医教育教学实践,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中医养生专业人才,笔者以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医养生学的教学实践为视角,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学核心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限于条件及能力,本文仅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在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学相关专业开展研究。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1]。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差异较大,故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文化在结构上的分类,主要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文化具有4个显著特征,即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1.2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1]。传统文化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凝聚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质风貌。世界各地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1.3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含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和教育科技等多层面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华大地的生态资源和人文地理条件,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中医养生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1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医学的养生理论构建

中医养生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如果用一个字来说就是“和”。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天人相应与顺应自然,和谐平衡与以和为贵,形神兼养与重在养神,如果用一个字来说也是“和”。“和”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也是中医养生学的理论核心。“和”,包括天地之和、天人之和、人际之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各种关系的失和是产生混乱的根本原因,“和”是处理各种关系失和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认为,机体阴阳的失和是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调和阴阳”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理论独特、内容丰富和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

2.2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的健康养生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中国传统哲学、传统宗教、传统教育、传统文学艺术、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科学技术、传统建筑文化等,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承载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也传承了中医学的健康养生理念。如中国古代哲学,重唯物辩证与直觉思维,强调言行一致与知行合一,重视人际和谐与天人合一;如中国传统教育,重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重教与学过程的辨证统一,重内省与内求的统一;如中国传统文学,重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强调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重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如中国传统艺术,重气韵生动与虚实互生,重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重“和”与“中”之美。而中医养生学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注重整体养生、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经络畅通的养生观点。

3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3.1 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文化,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文化,如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和语言文字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都属于广义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负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3.2 帮助相关专业学生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方式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不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造就了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它虽然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但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并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要想学好中医养生学这门课程,必须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方式;而要想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方式,又必须具有一定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在的中医学生已习惯了数理逻辑思维方式,很难去理解具有整体思维特点的中医养生理论,而中国传统文化恰好可以架起沟通的桥梁。因为中医养生理论的构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整体的养生观、阴阳平衡观、脏腑协调观和经络畅通观,就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对中医养生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方式。

3.3 丰富中医养生学课程内容并提升其教学效果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根据人类生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探索和研究增进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学理论独特且内容丰富,所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并与多种中国传统文化交融渗透。要想学好中医养生学专业课程,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养生学植根的沃土和发展的源泉,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构建和方法的应用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养生学的课程教学,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医养生学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仅可以丰富中医养生学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创新中医养生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提升中医养生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4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的路径

4.1 从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中寻找切入点

中医养生学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为出发点,认识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其理论不仅贯穿了中医学的思想观点,而且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医养生学影响最大。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讲授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时,可融入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观、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伦理观和审美观。一是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先防等中医养生学术思想以及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动静相宜、养正避邪和持之以恒等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二是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深刻理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和以德立人等精神内涵以及修己、自省和慎独等修养之道。

4.2 从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方法中寻找切入点

中医养生学不仅理论独特,而且养生方法丰富多彩。主要有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药膳养生、起居养生、四时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经络养生、环境养生、休闲养生等。其中,儒、释、道各家的修养之道,对中医养生方法的形成影响最大。如儒家追求“内圣”的心性修养、道家崇尚“自然”的虚静导引、释家倡导“静虑”的定慧双修等。另外,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衣饰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天文地理、数学医药、丝绸陶瓷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均对中医养生方法的形成有着一定影响,授课时可选择性地融入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顺应自然、修身养性、培育正气、调和气机等对中医养生的重要意义。

4.3 提升授课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养生学资源,但需要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水平,能够深入挖掘二者之间存在的更多契合点,并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融入,才能有效地提升中医养生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授课教师要能够深刻领会课程的教学目的;其次,授课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道家的崇尚自然和顺应自然、儒家的重德思想和中和思想等,在授课过程中都可以进行相互联系。另外,授课教师还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能够围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或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导入新课,或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引导讨论,或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提炼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总之,中医养生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将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融入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且可以帮助相关专业学生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方式,有效提高中医养生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更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养生学中医学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医学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论深入研究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必要性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曲黎敏:爱情和婚姻里的“养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