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需求导向下医学类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020-12-29王奇,孙晶
王 奇,孙 晶
(1.锦州医科大学体育教研部,辽宁 锦州 121001;2.锦州医科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近年来,我国各地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地推出一些新的教育改革模式,医学类院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这对于该类院校的学生来说,不但可以更好地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也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为了能够满足未来岗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出具有强健体魄、专业素养强的全面人才,医学类院校的体育教育事业仍然需要不断努力创新和发展,不断地完善和制订新的课程标准,开展有关的教学研究。
1 岗位需求导向下的医学类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基本需求
1.1 强大的耐力和毅力
医学类院校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医学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岗位工作中这些一线的医学工作者如果没有超强的耐力和毅力,很多时候无法在漫长的手术过程中一直保持手指灵活、头脑清晰,甚至会出现四肢无力及腰酸腿疼等症状[1]。这将对医生的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成功率,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出现医疗事故。因此,从岗位需求的层面来看,该岗位需要具有强大的耐力和毅力。
1.2 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力
目前,医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患者,而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十分紧张、微妙,因此,对于医疗工作者来说,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力。在遇到一些突发的情况时,可以更加理性地保持自己内心平和,理性地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和任何患者进行沟通时都可以保持足够的耐心,这样就可以传达给患者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心态,对于患者的身体康复和疾病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2]。
1.3 综合型的医疗人才
对于医学类院校来说,不仅需要培养出一些具有较高医学素养的专业人才,而且需要培养出更多符合当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型医疗人才。这些人员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需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同时还应该懂得一定的运动医学知识和养生之道,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有更长远的发展。
2 岗位需求导向下的医学类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的不足
2.1 缺乏面向医学专业的特色课程
传统的医学类院校实用性体育教学工作有的只是停留在运动技能和体育活动方面,其初衷只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强身健体。在新课改以后,实用性体育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开展一些和医学专业特色接近的一些运动内容,诸如疗伤、运动的素养、运动处方及养生之道等,这些具有医学特色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应该不断地进行补充和扩展[3]。另外,当前医学类院校的实用性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整体的数量偏少,院校更多设置的是一些专业课程学习。在实用性体育课程新标准下,医学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将课内知识和课外运动紧密结合,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每天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一直处于紧张忙碌的状态,这种状态长时间的持续可能让学生的身体无法承受,时间完全被专业课占据,自然就缺乏了体育锻炼,长此以往会让学生的身体素质降低,对于后期岗位的实际需求非常不利[4]。
2.2 专业体育设施不完善
对于医学类院校的实用性体育教学来说,拥有配套、完善的体育设施非常关键,也是实施教改的最基本保障[5]。但是,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医学类院校的体育馆存在专业体育设施不完善和设备相对落后的状况,整体的修建比较简陋,这不能符合我国当前医疗类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2.3 实施教改比较困难
目前,虽然很多医学类院校都在积极努力地去贯彻实施教改课程标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整体表现出的问题就是实施的力度不够大,很多都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严格地按照相关的标准来制订和修改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及相关标准[6]。部分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整体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这就导致无法培养出更加符合新时代岗位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3 岗位需求导向下医学类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改革
3.1 改变传统的体育课程架构
高职医学类院校的学制一般是2年或者3年,相对本科院校来说,其学制时间较短,这意味着学校在课程的安排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程安排较紧,学生的日常负担较重,课外的时间较少,因此,导致学生整体的体育素养不是非常理想。部分医学类院校体育课程的架构比较单一,需要进行改善升级,增开一些体育比赛、课外活动等,让整体的课程架构更加丰富,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通过掌握不同的体育技能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未来上岗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力[7]。通过改变传统的体育架构,可以让学生的课程选择更加自由,教师也可以灵活地安排课程时间,让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充分发掘自身潜能,不断获取满足感和快乐感,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具有极大的帮助。
3.2 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新课改后,医学类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设计标准更多的是要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因此,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主要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首先是要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是依靠教师为主导,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落后,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导地位,不能一味地让其被动接受,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创造力和自主的学习能力[8]。其次是要丰富教学模式,实现多元化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因此,需要将各种竞技、多媒体、校外合作等新模式融入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最后要不断鼓励学生采取自主性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极好地扭转了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地为学生体育教学提高更多自由、灵活的环境,让其从中获取更多的快乐,为自己未来岗位的需求提供基础的身体保障。
3.3 不断丰富更新体育设备,完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
很多医学类院校的体育设备比较落后,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否则无法有效地满足课程标准的需求。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医学类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展,需要重视基础体育器材的更新完善,对于一些运动器械及设备必须及时更新,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实际需求[9]。另外,对于医学类院校的体育教育评价方面也需要进行优化完善,传统的评价更多的是反馈课程的完成状况,并没有对课程的质量和标准进行认真评价,不符合体育课程开展的标准。在当代体育教学工作中,要更多地注重目标性的评价、过程性的评价等方面,要时刻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习状况为评价的核心,更加注重对于学习过程及完成标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多样化,从而让最终的教学成果变得更理想。因此,对于医学类院校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展来说,应该注重加强对于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多样化设计。
综上所述,基于岗位需求下的医学类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工作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对医学特色专业的了解,不断探索改革体育课程,以满足专业需求和未来岗位需求,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一线专业人员。这样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兴趣,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日后的专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