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基层党组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研究
——以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例
2020-12-29周武兵
周武兵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高职医学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目的在于为我国地方和基层医疗机构输送卫生医药类人才。办好高职医学教育对改善地方医疗卫生服务现状、推动地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高职医学院校存在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养成现象,由于专业课与思政课、人文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缺失,学校思政课和专业课“两张皮”现象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也难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对德技兼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办好高职医学院校教育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因地制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稳步推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提出,其主要含义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019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指出开好思政课意义重大,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同时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职业教育改革组织实施和相关保障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
随着各高职院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高校思政工作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医学院校亟须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专业课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突出高职医学院校特色和专业特点,适应各级基层卫生、医疗行业和部门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以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例,探讨学院基层党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
1 健全组织机构,培训党建干部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高校加强了党建工作,强调基层党组织作为学校党建工作的“神经末梢”,应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党委根据新形势发展要求,强化基层党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首先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基层党组织队伍当中,选准、配强党务干部,努力建设一支与新形势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党务工作者队伍;其次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培训,组织党务工作者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再次有计划地对党务工作者进行培训考核,通过举办课程思政学习培训班、外出调研、综合测试等方式提高党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组织协调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等。通过以上措施,铸造一支对党绝对忠诚的基层党务工作队伍,确保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2 压实责任,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要确保此项工作落地生根,除了学院党委顶层设计外,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院部分教师思想上存在一些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校领导、党务干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与专业教师和其他人员关系不大;部分专业教师认为受学制短、课时少的限制,在专业课堂上只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更有少数一些专业课教师政治站位不高,认为强调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没有必要,有泛政治化嫌疑。由于在教学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针对上述现象,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抓手,强调“每门课程有思政,每个教师讲育人”,要求每名教师挑起“思政担”,充分发挥各门课程课堂主渠道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工作,学院教师党支部压实责任,在全校党员中深入开展“三联三学三讲三做”活动,具体内容:一是开展“三联”,即每位党员联系一个班级、一个寝室、一名学生。要求党员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班干部会议、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和团课活动、参与一次班级活动、上一次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深入一次学生宿舍,开展一次谈心谈话活动、开展一次宿舍安全教育活动和宿舍文明创建活动。二是开展“三讲”,即讲国情党史,讲市情校史,讲苏区精神。通过说、唱、拍、演的方式讲当代国情、市情和校情,宣讲党的光辉历史、优良传统和红色精神,增强师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开展“三学”,即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学业务知识。充分利用“三会一课”集中学习和学习强国App个人自学相结合方式,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业务培训,努力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四是开展“三做”,即做合格党员,做文明市民,做育人良师,引导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做表率。通过“三联三学三讲三做”活动,增强了党员教师的党性,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工作作风,党员教师率先在支部内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争做育人先锋。通过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院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
3 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党建加课程思政学科建设卓有成效
就当前情况而言,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了解不多,存在方式方法和手段不新,实际效果不佳等问题。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问题。具体做法如下:一是重视制度建设,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规范运行。加强制度建设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也是加强党组织内部管理,形成战斗力、凝聚力的依据[1]。了解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想法和看法,解决他们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诸如科研和教学之间的时间分配、科研申报立项、经费不足和报账难等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坚定教学改革的信心和责任感,进而带动整个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学科建设质的提升。二是采取激励评价,营造赶学比拼氛围。我院以育人为目的,按照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要求,建立了《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教师党支部建设目标量化考核标准》(以下简称《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内容包括党支部班子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工作等几个方面并逐一进行量化细化考核。其中我院把加强教师党支部所在部门的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这一目标管理的实施,各基层党支部加快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思政部党支部充分利用本部门的学科优势,认真部署,2018年在全院开展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学术讲座,之后在全院举办了课程思政说课大赛,2019年下半年在全院举办课程思政设计大赛等活动。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019年上半年,我院党委对各支部工作进行考评,共评出两个优秀党支部,其中思政部党支部榜上有名,思政部党支部也被评为“2019年度赣州市高校创先争优先进党支部”。事实证明,高校基层党组织和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既创新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又夯实了高校学科建设成果。三是学院基层党建工作督促、指导、检查,推动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等学科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中涉及教学质量、师资团队、科研立项、财务问题、作风建设等工作,我院各基层党支部严格按照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每学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专项指导和督查工作,落实主体责任制,完善追责机制,因组织有方、保障有力,杜绝学术腐败和弄虚作假等现象,为学科建设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