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0-12-29王生兰宋子豪杨燕林刘辉琦曹学锋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实验报告生理学插管

王生兰,韩 莹,赵 婧,宋子豪,杨燕林,刘辉琦,刘 杰,曹学锋,吴 穹,张 伟

(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麻醉医学、护理学等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关键一环[1]。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医学生逻辑思维、科研思维,提高医学生操作技能、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

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针对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或某学科知识点(如考点、重点、难点、疑点等)而设计并开展的教学过程[2]。微课不同于传统网络教学视频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微”。微视频一般时长5~10 min,最长不超过20 min,视频容量小,方便学生下载,学生可通过手机随时观看,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3]。

本课程组结合微课开展多元化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现状及运用微课的意义

实验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及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实验数据与实验结果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4]。与理论教学不同,病理生理学实验课上,学生要通过操作来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涉及一些理论知识,还涉及一些较难的动物手术操作和新仪器、设备使用技能,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我院病理生理学实验在机能实验室进行,但实验项目的确定、教学设计等由教研室教师完成。我们现共开设5个实验:家兔急性肺水肿、家兔高钾血症、缺氧实验、家兔失血性休克、家兔急性肾功能衰竭。通过长期建设,实验室现有机能虚拟实验平台及BL-420I信息化集成化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实验条件明显改善。我院每年病理生理学教学班次有13个左右,机能实验室除承担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生理学及药理学实验教学工作,实验室资源相对紧张。课前,通过QQ群把前期制作的实验教学视频(按实验项目制作)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实验教学前,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板书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亲自操作,教师在旁指导。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一般1个实验室10组,每组4~5人,教师往往照顾不到每个小组。另外,教师讲解之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复杂的实验,加上课前预习不够,导致实验效率低,实验耗时多,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微课即微型视频网络课程,是围绕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的时间短、情景化的视频课程单元[5]。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将每个实验项目中的实验操作过程细化,制作成微课,在课前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提前了解实验过程,熟记实验步骤,从而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同时学生可针对难点和操作不熟练的环节进行反复观看,减少教师讲解次数,提高实验成功率[6]。

2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课程组通过讨论,将每个实验项目中的知识点拆分,确定微课内容,之后用手机录制视频,高年级本科生帮助进行后期制作。我们制作了3类微视频:(1)知识型微课,包括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要求、肺水肿实验讲解、高钾血症实验讲解、缺氧实验讲解、休克实验讲解、正常及高钾血症心电图;(2)实验操作指导型微课,包括呼吸曲线的剪辑、气管插管及呼吸曲线描记、休克—气管插管及呼吸曲线描记、休克—静脉插管及中心静脉压测定、休克—微循环观察、休克—动脉插管及血压监测、休克—膀胱插管及尿滴记录、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输尿管插管的方法;(3)知识拓展型微课,如缺氧实验总结。拟通过这些微课,让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过程及理论知识,课中指导学生操作,课后总结归纳实验结果,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内化理论及实验内容。

3 微课应用效果

将制作好的微课应用于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实验课前,将知识型和实验操作指导型微课通过QQ群或云班课发给学生,方便学生预习,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课后将知识拓展型微课发给学生,用于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实践证明,微课应用效果好,得到了学生认可。

3.1 问卷调查

学期末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49份,回收46份。结果显示,对于微课内容,60.9%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0.4%的学生表示满意,8.7%的学生表示一般,无不满意的学生;对于结合微课的多元化教学方式,58.7%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0.4%的学生表示满意,10.9%的学生表示一般,无不满意的学生;关于微课应用效果,91.3%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掌握难点,91.3%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95.6%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100.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家兔失血性休克是病理生理学最复杂的实验,要进行气管插管描记呼吸曲线,通过颈外静脉插管进行输液和检测中心静脉压,通过动脉插管抽血并检测动脉血压,微循环观察,输尿管插管并检测尿量。实验操作步骤多、复杂,以往实验平均耗时3.5~4小时,实验成功率也在70%左右,微课的应用,使实验成功率提高到80%以上,实验平均耗时2.8小时,实验效率明显提高。

3.2 微课应用效果分析

基于微课的多元化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科研论文撰写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畏生命的职业素养。

3.2.1 引竞争,促协作 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以后大部分要成为医生。医疗工作中如问诊、查房、交接班、手术、抢救病人等,需要医生与病人交流,与同事合作,医生需具备职业胜任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病理生理学实验前要求学生按4~5人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并做好组内分工(麻醉师、护士、主刀、一助、二助),责任到人。实验报告中要写明小组成员及其在本次实验中所扮演的角色,以便学生在下个实验环节或下次实验时换角色,这样5次实验下来,每位学生都能扮演不同角色,改变以前有的学生每次都主刀的“一人主天下”局面。关于实验完成顺序及成功与否,让学习委员写到黑板上,按实验结果给小组整体给出实验操作成绩。这种教学设计能让学生重视自己扮演的角色,重复观看微课,熟记整个实验过程。每位学生为了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会在实验过程中把自己这一环的工作做好,从而保证整个小组的实验成功,并且使自己小组的组号排在其他组前面。这对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自我认同度、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有帮助。

3.2.2 勤反馈,培能力 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知识、素质和能力目标进行了明确界定,不仅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要加强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转变教育理念,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7]。

结合微课开展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1)在制作微课时引入《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让学生明确实验报告书写要求;(2)在开展实验总结时将前一次已批阅的实验报告逐一发放,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报告存在的问题;(3)通过微课——《缺氧实验总结》,引导学生梳理实验数据,以三线表形式,客观、完整地呈现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按概念→实验机制讨论→实验现象和治疗方法解释→得出实验结论这一逻辑思维过程,以科研论文的框架书写实验报告;(4)对于写得好的实验报告,在征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在实验组里进行传阅;(5)将查阅文献的方法制作成PPT,上传至云班课,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解释氯化汞引起急性肾衰的发生机制。通过查阅文献、交流、讨论及自查,学生逻辑思维更加缜密,书写的实验报告也越来越严谨。许多学生反映,通过病理生理学实验课学习,学会了查文献、看论文,初步掌握了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自信心也有所增强。

3.2.3 重细节,强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目标,即寻求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关联,并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学科渗透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8]。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目标,教育的立足点在于育人。将课程思政融入各学科专业教学中,将育人目标引入课程教学全程,恰到好处地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丰富学科教育内涵的同时,让学科内容变得更有深度[9]。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强大的使命感及对生命的敬畏感。

病理生理学实验都是在动物身上制作疾病的模型,学生在理论课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疾病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并通过实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课前教师通过QQ群或云班课,将实验微课发送给学生,让他们反复观看,熟悉麻醉、造模、数据采集、处死等实验环节。课上强调实验动物也是生命,不能粗鲁地对待动物;麻醉要适度,不能过浅,以免动物术中疼痛,也不能过深,造成不必要死亡;强调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避免出现过多错误操作,对动物造成伤害;实验过程中如果出现失误,如动物出血等情况,一定要及时抢救;在做静脉插管时,一些学生有时会把远端的颈外静脉插坏了,教师要一根一根、一段一段反复地试,直到帮助他们插好管为止,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对待生命时不能轻言放弃。通过这些细节,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产生对生命的敬畏感,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4 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在信息化、现代化背景下兴起的新型教学资源,由于学习的随时性、互动性和简短性,已逐渐受到教师和学生关注。微课在护理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0]。也在机能实验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教学中得到了应用。普遍认为,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微课,有利于提高动物模型复制成功率,缩短实验课教师理论讲授时间,提高学生实验课学习兴趣[11],同时便于学生查漏补缺、拓展学习[12]。以微课为辅助的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方法掌握度[13]。调查发现,结合微课的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实验成功率和实验效率,但如何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微课应用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仍需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

猜你喜欢

实验报告生理学插管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质疑与思考: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十个问题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光棒引导下气管插管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实验报告
任务型专业英语口语教学实验报告
网络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报告书写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