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医药卫生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

2020-12-29徐友凤陈立新张珍珍潘红宁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医药卫生胜任双师

徐友凤,陈立新,张珍珍,潘红宁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1 医药卫生高职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1.1 是培养高素质卫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医药卫生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到“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再到“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反映了国家、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期许。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服务区域健康事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符合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1.2 是医药卫生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及转型的现实需要

办好职业教育,师资是第一道关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及转型的关键因素。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职业教育要实现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一条被单独列出。作为贯彻落实“职教20条”教师工作方面的配套文件,《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要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1.3 是医药卫生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职教20条”更是明确要求从2020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师原则上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对专业教师的实践经历做出了硬性规定和要求。在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下,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是医药卫生高职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2 医药卫生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挑战

2.1 高职扩招背景下需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2019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随后六部委联合印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涉及1 418所高职院校。然而,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53.26%,其中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不足50%。目前,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主要来自高校毕业生,缺少实践经历和锻炼,兼职教师来自医药企业等,其主业仍是医疗卫生一线工作,在教学理念、方法、教育研究等方面存在不足。整体而言,医药卫生高职“双师型”教师匮乏,需加快“双师型”教师建设步伐,使学生人数的增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协同效应。

2.2 诊改背景下需转变“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出台,高职院校诊改工作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重点,以“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促进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而教师队伍作为质量生成主体,是“五横”的重要层面之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双师型”教师只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以往,医药卫生高职院校更多地从管理角度考虑师资队伍建设,侧重于教师的学历、职称、“双师型”教师比例等是否达标。医药卫生高职教师对“双师型”教师身份缺乏认同感,认为“那是学校的指标要求”。诊改背景下需要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提高教师参与诊改的主动性,建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一体化的质量共治机制。

2.3 课程思政视域下需提升“双师型”教师育人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医药卫生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医疗卫生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何将立德树人贯穿医学课程教学全过程,培养医学生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是医药卫生高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学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双师型”教师不能局限于“能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要注重提升自身育人意识和能力,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医药卫生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内涵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而“双师型”教师的胜任力则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的保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1]。

3.1 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胜任力也可译为胜任能力、胜任特征、能力素质、资质等,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avid C.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起初被应用于管理领域,后来也在教育领域盛行。关于教师胜任力,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定义是“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科研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2]。“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院校方面特有的称谓,以往文献从学理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多为“目前没有统一界定标准”。2019年“职教20条”从国家政策层面对“双师型”教师给出明确释义,指能同时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师。本文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备的胜任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价值观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等。

3.2 医药卫生高职院校

医药卫生高职院校是面向医药卫生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以专科学历层次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3]。根据《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其培养的人才主要为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执业医师以及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等医学类、药学类专业人才。

根据以上论述,本文将医药卫生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定义如下:医药卫生高职教师所应具备的胜任医学类和药学类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价值观以及科研创新能力。此类“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正确的立德树人理念和较高的职业认同度;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能够胜任医药卫生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有较强的教学管理与反思能力;有医药卫生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了解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定位、运行模式,会主动探究相关学科前沿知识。

4 策略

4.1 定位医药卫生高职特色,构建“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所有胜任力要素的集合,比较有代表性的胜任力模型理论是洋葱模型和冰山模型。医药卫生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是指能够胜任医药卫生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相关工作,培育高素质卫生技术技能型人才所需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医药卫生高职院校需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特色及行业发展需求等,通过实证调研,筛选、确定“双师型”教师胜任力要素,构建科学、规范、适用的“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质量标准体系,逐步提升“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医药卫生高职专业教师需对照“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深入研究,把握胜任力要素及其特征、内涵,并进行自我诊断和改进,针对个人实际情况,寻求专业发展突破点,切实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

4.2 系统规划医药卫生高职校本质量文化,树立“双师型”教师发展理念

胜任力模型理论中的冰山模型将胜任力描述为漂浮在水面的冰山,知识和技能是冰山以上部分,是显性的胜任力要素,而角色定位、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冰山以下的部分,属于隐性胜任力要素。洋葱模型是以冰山模型为基础提出的,其认为知识、技能是外层要素,个性、动机等是内层要素。相对而言,诸如职业价值观、教师风格、教育理念等隐性的、内层的胜任力要素,其难以培养和评价。质量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形的强大的文化力,可以形成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4]。健全组织体系和持续诊改机制,构建有特色的医药卫生高职校本质量文化,引导管理者、教师群体了解“双师型”教师发展理念,强化教师“质量生成主体”地位,激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生动力。

4.3 完善医药卫生高职“双师型”教师培训、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助推教师胜任力提升

首先,教师胜任力的提升需要通过不断培训与学习。基于医药卫生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依托学校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医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等,进行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制订培训计划,评估培训效果,实现“双师型”教师培训精准化,避免培训、企业实践等流于形式。其次,教师胜任力的提升需要外在的约束和督促。学校层面应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优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双师型”教师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研究课程思政效果,关注教育教学实践的伦理价值与意义,增强育人实效。最后,教师胜任力的提升还需要完善的激励机制。如为“双师型”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使其体验职业荣誉感,增强职业认同感,提升“双师型”教师福利待遇,为“双师型”教师进修培训、进企业锻炼提供制度保障等[5]。

猜你喜欢

医药卫生胜任双师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