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2020-12-28徐华
徐华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核心素养俨然成为教育界中的热点话题,教师在此起着重要引导作用.本文讲述了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模式,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抽象性和实用性更强,因此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更高,但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教学效率降低.基于此,教师要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空间能力与创新能力,完成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一、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要丰富教学形式,构建开放课堂,将初中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技能,提升数学思维,例如,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创建生活情境,带领学生到超市感受销售员和购买者的角色,如商品进价为3元,售价为4元,每天销售量为400个.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如果商品涨价0.5元,销售量就会降低10个,若每天此商品的销售额要达到800元,则单价设定为多少最合适?该案例是典型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从生活实际着手,导入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主动进行知识探究.初中数学教学利用生活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快速实现教学目标[1].不但如此,生活化教学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接化,以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令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轻松,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内容.教师要借助数学核心思想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从本人所在的学校中进行问卷调查可知,很多学生认为学生自己学习的知识点不能有效运用于生活实际中,且将来生活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单单依靠小学时期的数学知识点就够了.这种思想明显是不正确的,数学是从基础到高等教育中开设的最有价值的学科之一.
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效建模,培养其抽象核心素养.对于学生数学眼光的培育,须转变以往指导性教学策略,构建数学情境,让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待数学环境与生活环境相符,自然将数学学科回归生活.情境教学的时候,教师应给出现实问题,以数学为主,其他学科知识为辅,引导学生实现多门学科的结合,完成多种学科的交叉,并站在数学的角度,促使学生多思考,在试错中不断改正,直到最后解决问题.学生能在此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解决数学问题之后,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完成教学目标.
二、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主体
根据作者长期观察发现,现在很多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了核心素养下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降低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妥善处理,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不但要将知识点传输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将其作为课堂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增强核心素养.例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目:某厂家有Ⅰ、Ⅱ两种原料,分别为85千克与54千克,要使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零件75件,其中每制作一个A零件需要Ⅰ原料0.6千克、Ⅱ原料0.8千克,利润40元;每制作一个B零件需要Ⅰ原料1千克、Ⅱ原料0.4千克,利润55元.若生产B零件需要生产x个,并且生产这两种型号零件可获利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计算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此题包含一次函数与不等式两种类型,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典型题目,当学生阅读题目后,可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此时可将学生分组,给予充足时间讨论并分析,最终总结出条件:B产品生产利润为55x元;A、B两种产品总数为75个,A产品数量为(75-x)个;每个A产品利润为 40元,则最终利润为40×(75-x)元.当学生总结出上述内容后,x、y之间的关系也渐渐明朗,关系式就应运而生,此时教师可以叫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列出y关于x的关系式:y=55x+40×(75-x).这样,第一个问题就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提问中解决完成,但是还有自变量范围没有确定,此时学生还处于完成问题的成功体验中,教师乘胜追击,再次提出问题:“谁能计算出x的取值范围?”这时学生积极性提升,但是没有解题思路,需要教师帮助.此时教师起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利用问题,教师让学生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通过肢体和表情,对学生进行鼓励,然后学生分别列出不等式组:x+0.6(75-x)≤85,0.4x+0.8(75-x)≤54,最终得出x的取值范围.
此问题的整个求解过程中,教师一直将自己作为课堂的指导者,提出与题目相关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可见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2].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明确自己的地位,将更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其自己挖掘知识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核心素养.但是教师要注意到学生个体差异性,有计划、有层次地教学,保证班级中每名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进步,构建高效课堂.
三、以个性化教学方式,让学生使用数学思考世界
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学思维一直是其欠缺的,多数学生不重视数学思维,认为数学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数学思维不但蕴含逻辑抽象思维,还包含分析与理论思维等.教师应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让学生在多种角度,不同层次上,都能锻炼数学思维,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发挥潜能.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即在原始班级授课制不变的基础上,尽量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落实数学核心素养,重视学生基础水平与学习速度,引导学生积极反应,特别是面对结构不良的问题,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灵活的思維解决数学问题.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保证难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度适合,使用启发性强的提问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锻炼学生思维品质,鼓励其开展思维的训练.例如,小学阶段就接触到的“鸡兔同笼”问题:小鸡与兔子在一个笼子中,它们一共有50只头与110只脚,请问:小鸡与兔子一共有多少只?小学生的解答方式比较原始,如果是初中生,就可直接使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答方式列式,如假设小鸡有x只,兔子有y只,然后列出方程组,并解答;还有的学生直接使用捆绑法思维方式思考,如一只小鸡与一只兔子捆绑,列出等式计算,无论是哪种方法,只要结果是正确的,就可以.教师谨记问题的提出是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